中醫學並無血壓這一概念,所以在傳統的中醫文獻中也沒有“高血壓病”這個病名。但沒有這個病名,並不代表中醫學對高血壓病絲毫沒有認識。事實上,與高血壓病有關的各種臨床症狀及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學文獻中均早有記載。
早在《內經》中就有“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髓海不足 ,則腦轉身鳴”的記載,認為本病的眩暈與肝腎有關。《丹溪心法·頭眩六十七》提出“無痰不眩”、“無火不暈”,認為“痰”與“火”是引起眩暈的另一種原因 ,以上這些論述 ,與高血壓病均有一定關係。
中醫學認為高血壓病常與情誌失調、飲食失節、內傷虛損等因素有關。結合高血壓的臨床表現,一般屬中醫“風眩”、歸屬於“眩暈”、“頭痛”、“中風”等範疇。
情誌失調長期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可使肝氣內鬱,耗損肝陰,,陰不斂陽,使肝陽偏亢,肝陽上擾於頭目。肝腎兩髒在中醫中的關係甚為密切,故肝火也能灼傷肝腎之陰。
飲食失節過於肥甘厚味或飲酒過度,以至濕濁內生,濕濁久蘊可以化熱化火,火灼津液成痰,痰濁阻塞脈絡,因而頭痛、頭暈發生高血壓。
內傷虛損勞傷過度或年老腎虧,腎陰不足,肝失所養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
在以上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體的陰陽失調,特別是肝、腎兩髒的陰陽失調,故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失眠等症;而腎陰虧損會造成心悸、健忘、不寐等,若病久不愈,則可導致腎陽虛衰,此時常兼有畏寒、肢體、乏力、陽萎、夜尿等症候,陽盛可以化火、化風 ,可見麵紅目赤、煩躁多怒;肝風入絡,則四肢麻木;;若肝陽暴亢,血隨氣逆,從而發生中風昏厥等嚴重後果。
中醫對這些症狀的治療有治標與治本二大法則。治本有補益肝腎、陰陽二補 ;治標有平肝潛陽、祛瘀化濕、活血化瘀、寧心安神等。婦女更年期還有調攝衝任等。
一般證治分為五大類型。
1.肝陽上亢型 :常見神情緊張、頭暈、易怒、目眩、舌紅、苔薄脈弦數等。治療用平肝潛陽法 ,選用天麻鉤藤飲 ,處方用天麻、鉤藤、石決明、夏枯草、生地黃、羚羊角粉等;
2.痰濕中阻型 :症見胸悶、脘腹痞滿 ,苔膩 ,脈弦滑等 ,治療用健脾化濕 ,祛風化痰法 ,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處方用製半夏、生白術、茯苓、竹茹、枳實、石菖蒲等。
3.肝腎陰虛型 :症見頭暈、耳鳴、肢體酸軟、心煩、舌薄脈弦細等 ,治療可用滋陰平肝法 ,選用杞菊地黃丸出入 ,處方用北沙參、生地、白芍、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澤瀉、棗仁、杜仲等。
4.陰陽二虛型 :症見頭暈、目澀、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遺精陽痿、肢冷、少尿、浮腫、舌淡、脈弦細。治療可用滋陰助陽法 ,選用左歸丸或右歸丸出入。處方視陰虛為主或陽虛為主而定。
5.血脈瘀阻型 :症見肢體麻木、心悸 ,口唇紫紺、舌紫、脈澀等 ,治療以活血化瘀 ,疏通血脈、選用血府逐瘀湯 ,此外還應有衝任失調、氣陰二虛、心腎不交等證型 ,可以作針對性治療。
——中風
西醫治療突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確很及時,但是在後期的調理上,不但價格昂貴,而且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現在很多中風病人選擇中醫治療。
最新研究指出,腦出血病患若早期使用活血火瘀中藥,八成以上的肢體癱瘓均可改善。大陸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理事長郭雲庚曾做過試驗,將六十名腦出血的患分為二組研究,首先,當病患急性期發作時,先給予止血及降顱壓藥物,二到六天後,如果病情穩定,沒有出血現象,一組病患維持原來療法,另一組則增加丹參注射液、補陽還伍湯等活血化瘀中藥。
幾個月後,使用活血化瘀者,百分之五十六神誌正常,體力和社會活動都恢複到生病前水平,另外三成病患的神誌正常,而肢體癱瘓未完全恢複,日常生活可自理,僅百分之十三的改善效果不明顯,平均在一個月左右恢複。沒有使用中藥的一組,有百分之二十三的神誌、肢體功能完全恢複,百分之四十六的人部分改善,百分之三十改善不明顯,平均恢複期需五十天。這兩組的成效有顯著差異,顯示活血化瘀中藥對於中風者複元卻有幫助。
中藥配方中大多是植物藥。藥理研究發現它可達以下的治療作用:藥物有效成分穩定,且從植物中提取的小分子物質比化學藥物更易透過血腦屏障,直達病灶;二是可避免動物藥材和化學藥品的破血作用和其它毒性,有助防止腦出血及副作用,用藥更加安全及有效。
現在市麵上流行兩種治療中風後遺症的藥物:安宮牛黃丸和再造丸。許多人知道這兩種是防治中風的特效藥,或是搶救中風昏迷的良藥,但還是必須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才能發揮藥效,如藥不對證,則沒有效果。
安宮牛黃丸以牛黃、犀角、麝香組成,主要功效是清熱開竅,鎮心安神;再造丸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常用藥,組成藥味達五十九種,對中風後遺症效果良好,但專家建議,還是采取綜合治療最為妥善,例如輔以針灸、按摩、氣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