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節 中老年病症
——風濕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髒功能衰竭。
風濕性疾病是由於人體正氣不足,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主要以肌肉、關節、筋骨發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為臨床表現.《素問 · 痹論篇》說:“痹者,各因其時,重感於風濕之氣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故在治療上多采用溫經止痛,活血祛風、除濕、散寒之法。
曆代醫家在與風濕的鬥爭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以動物藥如蠍毒、蜈蚣毒、蛇毒、蜂毒,植物藥如半夏、栝樓、貝母、白蘞、白芨、白花蛇草、雷公藤、丁公藤、鑽山風等入藥,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常用祛風除濕通痹的中藥,大多具有與西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同樣的抗炎鎮痛作用,雖然力度稍遜於西藥,但副作用很少,病人易於接受,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
若屬寒者,可選用桂枝、麻黃、烏頭、附子、川芎、羌活、獨活、細辛、白芷、木瓜、海風藤、白花蛇等;
屬熱者,可選用漢防己、忍冬藤、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黃柏、赤芍、丹皮、僵蠶等;
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乳香、蘇木、三七、丹參、蒲黃、血竭;
虛者,可選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雞血藤、淫羊藿、巴戟天、女貞子、杜仲、骨碎補、肉蓯蓉、白芍等
但常用的治療方法,對於重症及反複複發的患者又無法取得滿意的療效。因為中重度風濕患者往往有數十年的患病時間,病情遷延,人體免疫係統的功能被嚴重削弱,抵抗力下降。僅僅對症祛風濕散寒,治標而不治本,往往是事倍功半。隻有針對免疫力低下的病根進行治療,重建患者的免疫機能,增強抵抗力,才能從根本上擺脫風濕頑症對人體的困擾。
風濕病的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幹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製,處於疾病恢複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複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骨質疏鬆症
中醫把骨質疏鬆症歸屬“骨痿、骨枯、骨痹”範疇,認為其發病機理為腎虛及脾虛,故針對病機而采用補腎壯骨、益氣健脾的治療法則。
骨質疏鬆症與腎關係密切,經實驗研究表明,補腎中藥可影響骨骼生長和恢複。因此中醫治療骨質疏鬆多從補腎著手,此外肝、脾與骨質疏鬆也有著一定的關係,益肝補脾之法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的報導也有。
骨質疏鬆症的臨床表現為腰背和關節疼痛最明顯,開始時較輕,活動後加重。常見的背痛,多見於胸段及下腰段,或有蛇背,輕微外力致骨斷筋傷,椎骨壓縮至身長縮短,呼吸不適。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最危重的並發症,並可兼有腎陰、腎陽虛衰, 脾陽不振等症狀。
1、肝腎陰虛型 :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患部瘺軟微熱,關節僵硬。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顴紅,溲黃便幹,舌紅少律,脈細數。
治則:滋陰壯骨,益腎填精。
2、脾氣虛衰型:腰背酸痛,雙膝行走無力,甚則輕微運動可引起胸背劇痛,或腰彎背駝,納少,腹脹,飯後尤甚, 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麵色萎黃或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
治則:健脾益氣,溫陽補腎。
3、腎陽虛衰型: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 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委靡,
麵色蒼白,或漆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陽痿,婦女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穀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