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諺養生之心靈篇(7)(1 / 2)

第五章 民諺養生之心靈篇(7)

7.心病還需心藥醫

(民諺釋義)

夜晚,你睡不著覺,想著白天的一件事,心情很不好,在床上輾轉反側,怎麼也無法入眠。這時,你想到有一盒安眠藥,你立馬就找出來服下,然後倒下去,昏昏沉沉睡到天亮。第二天睜開眼睛,感覺腦袋發沉,一下又想到那件讓你很不愉快的事情,心裏沮喪無比,對一天的工作都沒了興趣。

毫無疑問,你有了心病。而你的心病就是折磨你的那件事。你服用了安眠藥,可是隻能讓自己勉強入睡,醒來還是要麵對問題的解決。安眠藥,暫時地緩解了你的焦慮,而問題始終是問題擺在那兒,壞心情並沒有因此消除半分。

問題出在哪兒?

你得了心病,這個“心”,當然不是指“心髒”,而是心情、心態。安眠藥是口服藥,和其它藥一樣,雖然是精神藥物,但治療的都是實在的疾病。“心情”是抽象的東西,怎麼能用實在的藥治療呢?

中國古人很有智慧,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說:心病還需心藥醫。

所謂“解鈴還需係鈴人”,心上產生的病,當然還需由心來醫治,此謂“心藥”。

心藥,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點,就是對心情、心態的調節。說複雜點,這是一門學問,涉及到很多心理學和精神學科知識。為什麼現在很多國家的醫學家都傾向認為比起生理上的疾病,心理疾病更難治愈?就是因為人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多端,很複雜,很難把握。因此,才會有抑鬱症的肆虐,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如果一個人不能在剛開始調節、整理好心情,等慢慢鬱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很難依靠自我調節了,隻有借助心理醫生和心理治療藥物。

然而,求助了心理醫生,有了藥物,也不代表患者就一定能好。這就好比減肥,盡管可以求助減肥藥、塑身衣等多種工具,控製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同樣在心理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的配合是最重要的。配合,就是患者要多從心理上做自我整理、調節,自己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否則,醫生再努力自己吃再多的藥都不會有徹底康複的一天。

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千萬不要把“心病”拖到去見醫生的那天,及早把壞情緒扼殺在萌芽狀態吧。

(養生原理)

“心病還需心藥醫”,即是通過找準引起“心病”的源頭,從自我調節入手,逐漸恢複原來的心態。

“心病”的源頭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1.外在環境的變化引起的焦慮。比如,突然來到陌生的城市,與陌生的人接觸。

2.遇到挫折。比如,失戀、失業等。

3.處於人生重大的轉折點。比如,高考、結婚等。

4.遇到不順心的事。

5.生活中的其它小事。

找到了源頭,就要分析讓自己焦慮或者心情不舒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自己值不值得為這些事生氣或發愁。可以跟家人、朋友傾訴,自己寫日記發泄等。千萬別把壞情緒憋在心裏,那樣很容易憋出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