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分析的,正合我意。”我誇獎說。
“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發驚的問題。顯然這是風的現象,但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這是因為‘水虧木旺’,或者說是‘水不涵木’的現象。”
“那就是說,治療是以滋補腎水為主,全蠍、鉤藤反而是治標之品。”
結果:治療1個月後,開始見到病情進步,精神好轉,眼神已較靈活,獨坐時間延長,而且已能坐穩。到目前為止,已治療5個月,麵色紅潤有光澤,且已能長時間獨坐,能翻身,扶著能站立,對周圍反應已較靈活,夜間發驚已經消失。各方麵好轉明顯,現仍在繼續治療中。
麵神經麻痹
以麻痹為主要表現的病,一般說來,屬於風證。風有外風與內風的不同,由腦血管意外所引起的,多屬內風範疇,治療多需調整髒腑功能為主;外周性的神經係統病變,屬外風居多。
我老伴的朋友張女士,來我家串門,臨走的時候對我們說:“我有一個親戚,患麵癱已經1個多月了,想找中醫專家看一看,我已推薦她來找周大夫醫治,行嗎?”
“沒有問題。明天下午,我在某門診部應診,可以到那裏找我。”
第二天下午那個病人應約來到門診。
“周老,您好,我是張某介紹來的。”病人走到我跟前說。
“你好,我知道了。現在請你把病情向我說一說。”我說。
“1個多月以前,我無意之中發現自己的嘴歪了,那是我在照鏡子的時候發現的,可是不痛不癢的,自己沒有什麼特別感覺。我到醫院檢查,說我是麵神經麻痹。”
“這1個多月中都經過什麼樣治療?”
“口服激素,維生素B,做過理療,也做過針灸,但是好轉不明顯。”
“還有什麼不舒服?”
“兩個下腿有浮腫,感覺兩腿發沉。”
我看病人麵色略帶蒼白,精神尚可,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脈沉細,兩下肢中度浮腫,按之沒指。查看完了以後,我問病人:“你平常愛出汗嗎?”
“是的,我平時很容易出汗,稍一活動,或吃熱東西就出汗。”
“對於浮腫,你做過什麼檢查?”
“查過尿,也查過血,沒有查出什麼問題。”
了解完病情以後,我對病人說:“你這個病從中醫來看,是由於你平時氣虛,表氣不固,又受了風,影響了麵部經脈所引起的。兩腿浮腫也與氣虛有關。我為你開中藥調治。”
“好,那就麻煩你了。”
我讓小李做以下記錄。
中醫辨證:脾肺氣虛,感受風邪,經脈失通,脾虛水泛。
治法:散風通絡,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處方:
防風10g白芷10g白蒺藜10g僵蠶10g
白附子6g全蠍6g川芎6g黃芩10g
當歸10g生黃芪20g蒼術10g豬茯苓各10g
車前子10g赤白芍各10g
水煎服,7劑。
1周後病人又來複診。
“周老,你的藥真管用,現在我已經好多了。”病人說。
“你感覺哪些方麵好轉了?”我問。
“嘴歪不那麼厲害了,腿腫也減輕了。”
我讓病人咧嘴,查看病人的嘴歪程度,發現已有明顯減輕,再看下腿,浮腫已很輕微。脈象變為細滑。病情好轉明顯,原方未作更動,再擬7劑。
“麵神經麻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神經係統疾病,西醫無特效療法,一般恢複也得幾個月時間,有的還會留後遺症。這個病例服藥1周就明顯見效,可見中醫對此治療有明顯優勢。但不知道對此病的辨證治療要點是什麼?”徒弟小李問。
“以麻痹為主要表現的病,一般說來,屬於風證。風有外風與內風的不同,由腦血管意外所引起的,多屬內風範疇,治療多需調整髒腑功能為主;外周性的神經係統病變,屬外風居多。此病例發病突然,以局部麻痹為主要表現,缺乏全身症狀,是一種典型的外風。起因乃由感受風邪所致,治療當以散風為主。”我回答。
“麵癱是否都屬外風性質?”
“我前麵說的是多屬外風,並非全部。有的也可能是中樞性的,例如在腦卒中時所見的麵癱,就屬於內風。但那時一定同時又有髒腑症狀,如神智改變等。如是這種情況,就需要按治療內風的原則來處理。”
“此病例好像除了麵癱以外,也有髒腑症狀,有脾虛水腫。說是外風是否矛盾?”
“沒有矛盾。麵癱與水腫是同時存在的兩種病症,二者之間並無直接聯係。但是卻有因果關係:就是說她平素有氣虛,表氣不固,更易感受風邪,但不能改變其外風的性質。”
“那麼為什麼腦卒中所致的麵癱屬於內風呢?”
“因為那時麵癱是腦卒中症狀的一部分,並非是兩種病,自然治療就須按照治療內風的原則來進行。”
“區別這兩種風證有何重要意義,治療內風與外風的基本原則有何根本區別?”
“因為這兩種風證在治療原則上有著根本區別。治外風多需辛散,治療內風多需從調整髒腑功能入手。如果混淆其間的區別,有可能導致誤治。曆史上有過很多沉痛的教訓。明代以前將腦卒中以外風來對待,治療多用辛溫散風,如《千金方》之小續命湯,方中用麻黃、防風、附子、肉桂、川芎等一派辛溫升散,當初是用來治療中風(腦卒中)的,對肝陽暴亢者無異於火上加油、抱薪救火。如此治療,多致不救,所謂‘續命’,隻不過是南柯一夢而已。後來人們從這沉痛的教訓中清醒過來,到明代以後,對內風、外風的概念才逐漸明朗化,治療才引入正途。”
“所以我們必須記取曆史教訓,以免重蹈覆轍。下麵就請周老師分析一下處方配伍。”
“此病例的治療,有兩個重點:一是散風通絡以治麵癱;二是健脾益氣以固本,兼以利水消腫以治浮腫。方以防風、白芷、白蒺藜疏散風邪;白附子辛溫,散風通絡,善治口眼歪斜,配僵蠶、全蠍乃牽正散,三藥合力,則袪風通絡之功更著;川芎、當歸、赤芍活血以助散風;白芍緩急;另一方麵,用生黃芪健脾益氣固表,配蒼術、豬苓、茯苓、車前子利濕消腫。”
結果:此方加減治療3周,諸症均消,再鞏固1周,病愈停藥。
兒童多發性抽搐
多發性抽搐,在平肝熄風的治療總原則下,還需要考慮是否有肝鬱化火和陰虛肝旺。在治療上分別采用疏肝解鬱和滋陰潛陽。
三個大人領著一個小孩,走進診室。看得出來,那兩個中年男女是孩子的父母,那個年老的是孩子的爺爺。
“周教授,你好!我們是慕名而來的。”等他們走到我的跟前,孩子的母親首先說,“我們這孩子叫金某現在七歲,得了多動症已經兩年了。一開始看西醫,用過一些藥,效果不好。後來又找中醫,在某門診部,也是找一位中醫專家看,藥很貴,連吃藥帶紮針,說是保證能治好,結果在他那裏治了半年,錢花了不少,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有發展。後來我們多方打聽,就找到您這裏來了。”
我先觀察了患兒。這是一個男孩,體質較消瘦,麵色黃白,缺乏光澤,兩眼幹澀,不斷地眨眼,還不斷地聽到有哢嗓子的聲音,而且不時地扭動脖子。
“除了像現在那樣哢嗓子,扭脖子以外,平時還有什麼動作?”我問。
“平時很不安靜,好動,有時手腳也抽動。”他父親補充說。
“孩子的性格脾氣怎樣?”
“性格脾氣不好,動不動就嚷嚷。”他爺爺說。
了解完情況以後,對他做了脈舌檢查:舌紅少苔,咽輕度充血,脈弦細略數。
“嚴格地說,這不是多動症,而是兒童多發性抽搐,以往叫做抽動穢語綜合征。”我對患兒家長們說。
“這種病好治嗎?”他母親問。
“可以治好,但是需要時間。”我回答。
我隨即對患兒作出辨證、立法與處方。
西醫診斷:兒童多發性抽搐。
中醫辨證:肝腎陰虛,陰虛肝旺,肝風欲動。
治法:滋補肝腎,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處方:鎮肝熄風湯加減。
青蒿10g川楝子10g炒梔子6g黃芩6g
炒知柏各6g生地黃10g玄參10g麥冬10g
龜板10g赭石20g白芍10g珍珠母20g
全蟲3g決明子6g茺蔚子6g
水煎服,7劑。
“多發性抽搐是一種兒童時期較為常見的病,我知道你對這種病以前治過不少。能不能請你給說說治療這類病的要點?”H大夫要求。
“好的。這類病都與肝有密切聯係。《黃帝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黃帝內經》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用概括的語言,為我們指出了治療的方向。當然在臨床上還需要將它具體化。針對此病來說,在平‘肝風’這個總原則下,還有兩種可能性需要考慮,即肝鬱化火和陰虛肝旺。前者治以疏肝解鬱,後者治以滋陰潛陽。此病例屬於後者。”
“我看周老師的方頗有特點,源於鎮肝熄風湯,而又異於鎮肝熄風湯。請老師加以解釋。”
“鎮肝熄風湯是一首滋陰潛陽,平肝熄風的好方。現在保留青蒿、川楝子涼肝疏鬱;白芍柔肝;龜板、玄參滋補肝腎之陰以潛陽;赭石平逆熄風。現因相火妄動,肝火熾盛。為加強清熱瀉火的功效,加入芩、梔、知、柏等寒降之品;又因陰虛之象突出,故增入生地黃、麥冬;再加珍珠母以強化平肝熄風,更加全蟲以定搐;又因兩眼幹澀,加決明子、茺蔚子清肝明目。”
“這樣既照顧了多側麵,又突出了重點,使我們運用古方增加了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