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以後,患兒由他爺爺帶領再來複診,情況已經發生明顯的變化。最明顯的是兩眼已經不那麼幹澀,而且已經不眨眼了,其他動作也有減輕。病情明顯進步,治療就按原方未作改動,再擬14劑繼服。
結果:上方加減調治兩個月,除偶有頸部扭動外,以無其他不適,基本痊愈而停藥。
注意缺陷障礙(兒童多動綜合征)
兒童多動症:肝鬱化火,肝風欲動。治療:疏肝解鬱,清熱平肝。
在某醫院門診,有一個男孩由他母親帶領下,來到我的跟前。
“周教授,這孩子7歲,患多動症已經1年了。前些時候你為金某小朋友看病效果很好。我兒子與他是小病友,一起在某門診部看病,連吃藥帶紮針,治了好久也看不出效果。在他爺爺推薦下,我們到這裏來找你。”
就在說話之間,這孩子離開了座位,一下子就上了診察床,在那裏又蹦又跳。
“這孩子就是這麼鬧!趕緊下來,這是看病的地方,可不許這麼鬧!”他母親訓斥說。
但是這孩子像沒有聽見似的,仍在那裏折騰。沒有辦法他媽媽走過去,把他拽回來。可是屁股還沒有坐穩,一下子就將桌上的脈枕套給揪下來了。
“小朋友,你好好坐下。咱們來商量一下,我隻給你號脈,不給你紮針,好嗎?”我知道他以前曾經用針灸治療。於是我溫和地同他說。
我的話引起了他的注意,開始安靜下來:“真的嗎?別騙我!”
“不騙你,”我拉開抽屜讓他看,“你看這裏有針嗎?”
“對,沒有。”
這樣,總算是讓他暫時安靜下來。趁此機會,我對他進行查看:我看他麵色黃白,但眼神明亮,偏瘦,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脈弦細。
“他性格怎樣?”我問。
“情緒特別不穩定,說急就急。”他母親回答。
“他注意力能集中嗎?”
“不集中,聽課的時候,小動作特多,老師經常告狀。”
“有無長出氣的現象?”
“你不說我倒忘了,他經常有大喘氣似的,可是X線檢查,肺部沒事。”
了解完情況以後,我讓H大夫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兒童多動綜合征。
中醫辨證:肝鬱化火,肝陽上亢。
治法:疏肝解鬱,平肝降火。
處方:丹梔逍遙散,旋覆代赭湯加減。
醋柴胡10g川楝子10g廣鬱金10g白蒺藜10g
夏枯草10g白芍10g炒梔子6g旋覆花6g
赭石15g石菖蒲6g遠誌10g鉤藤10g
生龍齒15g
水煎服,7劑。
“上次我們看過一個兒童多發性抽搐,這次又來一個兒童多動綜合征。這二者之間的區別,我還分不太清楚,還得請周老師解釋一下。”H大夫要求。
“在兒童患者之中,有兩種相類似的情況:一種是多發性抽搐,另一種是兒童多動綜合征。實際上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前者是以不自主抽搐為主;後者是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為主。動則為陽,靜則為陰。從中醫看來,這二者均屬多火陽證,而且都與肝有密切聯係。一是因肝火而抽搐,一是因肝火而多動;前者宜清肝火而定搐,後者以清肝火而安神。”
“經你這樣一分析,我忽然理解了上次治療多發性抽搐與此次之多動綜合征處方之間的差別。前者涼肝熄風加全蟲以定搐;此則疏肝解鬱,平肝熄風而安神。”
“是的。前者陰虛肝旺突出,重用滋陰潛陽;此則肝鬱氣滯突出,故重用疏肝解鬱。”
“在治療這兩種病症的時候,還應該注意什麼?”
“除了用藥以外還需要注意一個重要的方麵。那就是身心幹預:不少家長與學校老師,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態,常采取強製管教的辦法,結果不僅無效,反而會促使病情發展。首先,要給患兒以正確而積極的誘導與鼓勵。”
“那如何來區別正常孩子的淘氣與病態多動呢?”
“正常淘氣的孩子,盡管好動,但是遇到他感興趣的事物,就會全神貫注;病態多動則不然,對任何事物都堅持不了多久。”
結果:上方加減治療6周,多動明顯減少,脾氣也有改善,將上法製成丸劑服用,繼續鞏固。
神經官能症(頑固性呃逆)
該患者呃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肝鬱氣滯,因為肝氣犯胃,導致胃氣上逆而致呃;一是痰飲內停,阻遏中焦,脾胃升降之機逆亂,這也是致呃致嘔的常見原因。
早晨,我去某門診部上班,剛到門診部門口,見到一輛出租車在路邊停下,從車上下來兩個人,中年婦女走在前麵,白發老太太走在後麵。
“周教授,您早。今天帶我的老母親來找您看病。”那個中年婦女對我說。
我定睛一看,原來是我的老病人孫女士。於是我說:“那就請進吧。”
我們一起進了門診部大門。
等我穿上白大褂在診台前坐定,她們也已掛了號,來到我跟前。
“我媽72歲,平時身體還可以,但最近3個月來,得了一種怪病,不斷地打嗝,一個接著一個,針藥無效,多次上醫院檢查,沒查出特別的病。你為我治好了長期低熱,替我解決了難題,現在請你再來為我媽解決這個難題。”孫女士說。
正說著就聽到那老太太不停的打起嗝來。
“一天當中,有好的時候嗎?”
“在她看感興趣的電視的時候,可以暫時停止,再就是晚上睡著的時候。”
“還有什麼不舒服?”
“痰多,有時一邊打嗝一邊吐痰。”
“有沒有咳嗽或喘?”
“沒有,她這痰好像是從胃裏出來的,因為有時候有惡心。”
我看病人雖然已經年過七十,但看起來精神不錯,而且還比較精幹。為了進一步了解病情,我又問:“平時性格脾氣如何?”
“脾氣不好,經常生氣著急。”
“沒有法不讓我生氣,家裏這些人,老的大的小的沒有一個不讓我操心。”病人自己又補充說。說完又一個接一個打起嗝來。
“那好。我來為你檢查。”
老太太麵色黃白,體質偏瘦,舌淡紅,舌苔白滑,脈象弦細而遲緩。
“周教授,您看我媽得的是什麼怪病?”
“剛才我看過她的以前的檢查資料,又對病情進行了了解,還用中醫的辦法對她進行了檢查,我看情況已經比較清楚了。”
“那她是什麼病呢?”
“從西醫看是屬於神經官能症,從中醫看,是屬於肝氣犯胃,痰飲內阻。”
“中醫名詞我不太懂,對肝氣犯胃我還能領會,但對痰飲阻逆,我就理解不好了。但我覺得你對我媽的病情分析很有道理,就請你為她治療吧。”
於是我作出辨證立法如下。
西醫診斷:神經官能症。
中醫辨證:肝鬱氣滯,肝氣犯胃,痰飲阻中,胃氣上逆。
治法:疏肝解鬱,化痰逐飲,降氣平逆。
處方:
醋柴胡10g川楝子10g製香附10g橘皮10g
枳殼10g法半夏10g黃芩6g吳茱萸3g
川黃連6g茯苓15g枳實6g竹茹10g
丁香3g柿蒂10g旋覆花10g赭石20g
生薑2片
水煎服,7劑。
等病人離開以後,小龐問:“這個病例神經官能症的現象很明顯。但是對中醫的病因病機我還不太清楚,請周老師幫我解惑。
“對這個病例進行全麵分析後,可知道引起呃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肝鬱氣滯,因為肝氣犯胃,導致胃氣上逆而致呃;一是痰飲內停,阻遏中焦,脾胃升降之機逆亂,這也是致呃致嘔的常見原因。現在這兩個原因兼而有之,所以呃逆更為突出。”
“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同時存在兩個原因,這是巧合還是其中存在什麼因果關係?”
“在這一病例身上,這兩個原因的確存在明顯的因果關係。我們常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胃是痰飲生成的重要來源。但此病例並無明顯的脾虛現象,而以肝鬱的征象為突出。由此可知,其痰飲之產生,乃因肝氣犯中而致脾胃功能失調所致。”
“這樣我對她的病因病機都明白了。根據這一分析,治療就應該采取疏肝解鬱與化痰逐飲相結合。在方中我初步也能看出來有疏肝理氣和化痰的成分,但是還有其他多方麵成分,我一下子理不出頭緒,還得請你幫助分析。”
“確實,此方在製定時有多方麵考慮。這一病例的致病原因是肝鬱與痰飲,此為本;但病人主要所苦是呃逆,是為標。為了更快地解除或減輕病人的痛苦,必須標本兼顧。在這一方中采用了多個成方加減。取柴胡疏肝散中的柴、香、陳並加川楝子以疏肝解鬱;取溫膽湯、導痰湯去甘草、膽星以化痰逐飲並升清降濁;取小半夏加茯苓湯、橘皮竹茹湯、丁香柿蒂湯等,以強化化飲和胃止呃的功效;更加上旋覆代赭湯降氣平逆。這樣多方並施,諸藥協調一致,起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多方合用,需要高度技巧,否則容易造成方藥混亂,是嗎?”
“是的。要做到多而不亂,必須對所麵對的證有深入了解,以及對所采用的成方的配伍特點有深入了解。不過究竟采用多方還是采用單個方加減,需要根據病情需要而定。”
“周老師,這是你活用成方的典範。是我以後學習的榜樣。”
1周後,病人再來複診。
“周教授,我媽的難題,已被你解決了一多半了,她打嗝少多了。”孫女士說。
我看病人麵色轉潤,舌苔已由白滑轉變為白膩,病情明顯好轉,再擬原方14劑繼服。
結果:上方加減調治1個半月,症狀基本消失,精神良好,停服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