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炎症性改變。由於受累腺體受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發生破壞性改變,導致唾液腺、淚腺等腺體分泌減少,出現幹燥症狀。病變以眼、口腔、鼻腔幹燥最為多見,也可波及皮膚、氣管、陰道等處。西醫無特效療法,有時應用激素等免疫抑製藥治療。從中醫看來,主要是陰虛液虧。”
“平時你反複強調病因病機分析的重要性,此病的病因病機應該如何看?”
“口鼻咽喉幹澀等症,總的是一種‘燥’的表現。所謂燥都是津液陰血虧乏的表現。但是燥可以分為外燥和內燥兩類:外燥由外感燥邪所引起,如秋季感受燥邪的秋燥;內燥則因七情內傷,耗傷陰血所致。這一病例屬於久病,且與季節無明顯關聯,而且有一係列肝腎不足證候存在,所以應該屬於內燥範疇。”
“在你的處方中,可以看出是以滋陰養陰為主。但並不是滋陰藥的堆砌,而是有一定配伍思路。你能給我解釋一下嗎?”
“此方以滋補肝腎、滋陰生津為主,如枸杞子、女貞子、生地黃、天冬、麥冬、白薇、川續斷、玉竹、石斛、西洋參等。方中配以人參益氣布津,且人參也能生津;又因燥象表現在清竅(即口鼻咽喉)為突出,配以升提而不燥的升麻和葛根,作為引經;為使滋陰更為有效,配以酸斂之烏梅、白芍以顧護陰液,又因為有眼睛幹澀,有肝熱傷陰之象,故配以清肝明目的穀精草、決明子、茺蔚子。”
1周後複診,口鼻眼幹澀略有減輕,體力增進,精神好轉。繼續以原方出入調治兩個月,病情顯著減輕,症狀已很輕微,改用丸劑鞏固。
多發性肌炎
此病有痹與痿的雙重特點:濕勝可以致痿,挾風可以致痹。因此內有脾腎陽虛,外有風濕阻絡,是此病例的主要病因病機。治療:溫補脾腎,益氣通絡,散風利濕。
2003年的一個上午,我正在某中醫門診部應診,進來一個30餘歲的男子:“周教授,我是聽人推薦你的醫術很高明,今天特地來找你,請你幫助我解決我的難題。我姓陳,以後你叫我老陳吧。我得了多發性肌炎已經一年三個月了,肌肉無力酸痛,全身乏力,肌力很差,步履艱難,每次至多能行走一二十米,須休息後,才能再走,口舌麻木,怕冷。我在別處治療一年多,也住過醫院,采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製藥治療,效果不滿意,我這些症狀還是存在。不瞞你說,我是一個民警,現在我隻好脫去警服治病休養,我不想離開崗位,請你幫助我。”
聽了他誠懇的請求,頓時感到責任重大。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竭盡全力,為他治好病。
“請你放心,我會盡一切可能,為你治病的。”
我對病人進行了細致的檢查,他現在的主要症狀有:肌肉酸痛,皮膚未見斑疹,但有畏寒,肢冷如冰,汗出較多,二便調,盜汗、自汗,舌邊淡紫,舌苔白膩,滿布舌麵。脈沉弦細。
經過了解病情和檢查,一個病因病機概念和治療方針已在我心中形成。於是我讓小商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多發性肌炎。
辨證:脾腎陽虛,風濕內侵,絡脈失通,氣血被阻。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通絡,散風利濕。
處方:
防風10g秦艽10g威靈仙10g桂枝10g
白芍20g生黃芪30g當歸10g桃仁10g
紅花10g蒼術10g白術10g川黃柏10g
牛膝10g川續斷10g生薏苡仁15g地龍10g
浮小麥10g五味子10g生牡蠣20g菟絲子10g
製附子6g
水煎服,14劑。
“周老師,對你的辨證和處方,我的思路有點跟不上。這病究竟屬於什麼性質?”等病人離開後,小商問。
“簡單地說,此病兼有痿證與痹證的雙重特點。”我回答。
“為什麼?”
“痿證的特點是很明顯的:肢體痿弱不用稱之為痿,《黃帝內經》有專篇論述。此病例主要所苦是肢體無力,步履艱難,符合痿證特點。但與此同時又有肌肉疼痛。要知痿證可以有麻木不仁,但一般不出現疼痛;疼痛是痹證的特點。所以說此病具有痿與痹雙重特點。”
“那麼如何來分析病因病機呢?”
“總的說此病是由內外因共同致病:內有脾腎陽虛,陽虛則氣化不利,濕邪內生。你是否注意了病人舌苔白厚而膩,這是濕勝的證據;濕勝可以致痿,夾風可以致痹。因此內有脾腎陽虛,外有風濕阻絡,是此病例的主要病因病機。”
“我知道《黃帝內經》提出‘肺熱葉焦’是致痿之因;濕邪致痿的原理是什麼?”
“要知致痿之因是多方麵的。不要忘了,《黃帝內經》也有濕熱致痿的明確記載:‘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由於濕邪阻絡,氣血不達四末,肌肉失養可以致痿。”
“這樣我就明白了,你不僅為我解釋了此病的病因病機,還幫我溫習了中醫基本理論。現在我也明白了你方藥配伍含義:生黃芪、白術健脾益氣;黃芪配桂枝、白芍還可益氣血以通脈;川續斷、菟絲子、製附子溫補腎陽,其中附子還可以溫陽化濕;防風、秦艽、威靈仙散風祛濕而治痹痛;蒼術、川黃柏、牛膝乃三妙散可以清熱燥濕,更加生薏苡仁祛除下焦之濕熱;當歸、桃仁、紅花、地龍活血通絡;浮小麥、五味子、生牡蠣固表斂汗,並防止正氣的耗散。我這樣解釋對嗎?”
“非常好!”我稱讚說。
兩周後複診:服用上方治療兩周,患者口木,舌尖麻有所好轉,肌肉疼痛,肢體乏力等症狀亦有減輕,病情明顯好轉。2周後再診:患者肌肉疼痛已消失,仍手足發涼,鼻幹,口麻木,汗出,易疲勞,麵部起紅色小丘疹。舌根尖紅苔膩。
處方:上方加巴戟天6g,杜仲10g,桃仁10g,紅花10g水煎服。口服激素(潑尼鬆)由服中藥前的每日60mg(12片),漸減為每日10mg(2片)
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人肌肉不痛,肌力明顯增強,原一次隻能行走一二十米,現已能行走二、三千米,於是逐漸停用激素。後仍以上述基本方為基礎,加減治療一年後,肌力基本恢複正常,已能跑步、上山,臨床治愈。
又是一個我在某中醫門診部應診的時間,剛上班,一個穿著全身警服的民警,走進診室,麵帶笑容地坐到我的旁邊。我定睛一看,原來是多發性肌炎患者老陳。
他握著我的手說:“周教授,你用你的高明的醫術,為我精心醫治,現在我徹底地告別病痛和煩惱,已經重返工作崗位。這是我的勝利,也是你的勝利!謝謝你!”
“不用感謝。你能完全康複返回工作,也是我最大的願望。”我回答。
強直性脊柱炎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均可歸屬為中醫痹證的範疇。這類病常為多病因致病。急性風濕熱以風濕熱毒為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可表現為風寒濕痹;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則多以寒濕突出,在此基礎上出現痰瘀阻絡和脾腎陽虛等證。
一個20餘歲的青年,一手托著腰,步履笨拙的走進診室,直挺挺地坐到我身邊,說:“大夫,我得關節炎已經8年多了,我們當地醫院都說我是強直性脊柱炎,我是從河南特地跑到北京找專家治病的。”
“那你就把詳細病情說一說吧。”
“我今年26歲,從18歲那年開始,就常犯腰痛,好一陣壞一陣,病情不斷發展,這兩年連彎腰都困難了。這是我的X線片子,請你看一看。”說著將X線片子遞給我。
我接過片子,拿到讀片燈前查看。發現骶髂關節骨質增生,椎間隙閉死,周圍纖維組織鈣化。
“以往都怎樣治療的?”
“西醫說沒有特效療法,腰痛時用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也隻能暫時止痛,擋不住病情發展。”
“還有什麼不舒服?”
“怕風,手足發涼,冬天更為明顯。”
我看病人麵色黃暗,舌苔白膩,舌淡紅,脈沉弦細。
我讓小龐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
中醫辨證:腎陽不足,外感風濕,痰濕阻絡。
治法:溫腎逐寒,散風祛濕,化痰通絡。
處方:獨活寄生湯、烏頭湯加減。
獨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威靈仙10g
麻黃3g生黃芪30g當歸10g川續斷10g
牛膝10g防己10g川萆薢10g膽星10g
白芥子6g黃柏10g杜仲10g肉桂6g
炙川草烏各3g地龍10g烏蛇6g
水煎服,12劑。
“我平常在臨床上常遇到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還沒有見過強直性脊柱炎。它和風濕類風濕有何區別?”小龐問。
“此三者都和人體免疫係統混亂有關,而且都屬於結締組織病範疇。但風濕性關節炎症狀較輕,一般不遺留關節後遺症;而後兩者關節症狀重,常造成關節變形。強直性脊柱炎病變有向心性傾向,常以脊椎及骶髂關節為主。”
“從中醫看是否都屬於痹證?在病因病機方麵,三者之間有何差異?”
“這類病一般屬於痹證是沒有問題的,但病因病機方麵有所不同。《黃帝內經》提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說明此類病也有多病因傾向,不是由單一病因引起。實際上,除風寒濕之外,還可有其他因素:如熱、毒、虛、痰、瘀等。急性風濕熱常以風濕熱毒為主;而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可表現為風寒濕痹;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則多表現為以寒濕為突出,在此基礎上出現痰瘀阻絡和脾腎陽虛。”
“你能解釋一下此病例的具體病因病機嗎?”
“患者得病已經8年,且固定在同一個部位,即腰骶部。這是‘著痹’的特點。《內經》說過:‘其濕氣勝者為著痹’。當初雖由多病因引起,但必然濕勝。濕為陰邪,久必傷陽,導致脾腎陽虛。所以現證除疼痛、活動不利等痹證固有的症狀以外,還有手足發涼、怕冷、脈沉弦細等脾腎陽虛證候。”
“經你一解釋,現在我都明白了。看你的處方,也就知道方義了:秦艽、威靈仙、麻黃散風祛濕;獨活、桑寄生、川續斷、牛膝祛風補腎,強壯筋骨;防己、川萆薢、黃柏祛濕;膽星、白芥子化痰通絡;杜仲、肉桂、生黃芪、當歸補益氣血,溫腎壯陽;炙川草烏、地龍、烏蛇逐寒通絡治頑痹。我這樣解釋對嗎?”
“很好,如此解釋正合我意。”
結果:上方加減治療3個月後,手足不冷,腰痛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度增進,病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