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神經病變神明亂,安神定誌精神寧 1(1 / 3)

第八章 神經病變神明亂,安神定誌精神寧 1

本章介紹神經係統疾病醫案。神經係統疾病,包括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的病變。以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為主的中樞神經病變,多屬重危病症,而且多出現神誌改變,以及肢體麻痹癱瘓等症狀。外周神經病變,多出現身體局部或肢體麻痹麻木或功能不全等,病情相對緩和一些。從中醫看,中樞神經病變,病變多在心。因為心主神明。心的功能涵蓋中樞神經以及循環係統兩大係統,由此可見心在整個髒腑學說中地位的重要。但也必須認識到,西醫的中樞神經係統雖然與中醫所說的心有密切聯係,但又不完全等於心。比如中樞神經病變的另一重要表現——驚厥、抽搐,在中醫屬於動風,則屬於肝的病變。中樞神經係統病症一般多較嚴重,在處理的時候,要分清輕重緩急,並注意治療步驟,並需要適當的中西醫結合。如果是腦卒中,西醫搶救是必不可少的。在中醫治療方麵,如果是腦出血,要是還處在急性期,應該先采取止血措施;過了急性期再采取活血化瘀的辦法。對缺血性卒中,一般一開始就可以活血通脈,但也需要在辨證的原則下應用。至於外周神經病變,常內外因兼而有之,尤其是常有外風致病,治療時必須內外結合。

癲癇1

中醫癲癇與西醫癲癇有不同的認識。西醫中的癲癇小發作、特殊表現的發作,從中醫看來,不能歸到癲癇的範圍之內,甚至不能按癲癇來治療。

今天是學院義診日。像以往一樣,今天又吸引了不少人前來。義診還沒開始,院子裏已經排起了長隊。

我帶著五六個學生,走到一張桌子邊坐下,開始應診。等到看過兩個病人後,輪到一位帶孫子來看病的老人。他領著小孩坐到我對麵。

“周教授,你好。”他向我打招呼。

“老人家,你好。這是你孫子吧,他怎麼不好啊?”我問。

“這是我孫子。現在已經5歲了,從兩歲開始得了癲癇病。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抽風,抽時臉發青,吐白沫,怪嚇人的。”

“他生產的時候好生嗎?以前得過什麼病?”我問。

“他足月順產,生產也很順利。以前就得感冒,有過幾次發熱。”老人回答。

問完病史以後,我對患兒進行觀察。發現患兒體質壯實,臉頰發紅,舌苔淡黃厚膩,舌質紅,脈滑略數。

於是我接著問:“這孩子是不是胃口好,吃得多?”

“你說對了,這孩子就是胃口好,貪吃,我們家裏人都認為他有病,需要營養,所以他想吃就讓他吃,可有時吃撐了,就不吃飯了。”

“每次吃撐了,是不是容易犯癲癇病?”

“周教授,你一眼就把孩子的病就給看透了。確實是這樣,每次犯病多半是吃多了,可是西醫說癲癇是腦子的事,與吃多了沒有關係。”

“這是因為中西醫學理論不同的緣故。當然,不是所有癲癇都與食有關,癲癇原因是多方麵的,隻是你的孫子的病與積食有很大關係。”

我讓學生記錄如下。

西醫診斷:癲癇(大發作)。

中醫辨證:宿食積滯,食痰內生,上蒙清竅,肝風內動。

治法:清熱導滯,化痰利竅,平肝熄風。

處方:枳實導滯丸、定癇丸加減。

枳實6g青陳皮各6g黃芩6g川黃連3g

焦四仙20g茯苓10g法半夏6g膽南星6g

川貝母2g天麻6g黑白醜各1. 5g熟大黃6g

僵蠶6g鉤藤10g

水煎服,14劑。

並囑咐其要繼續來門診治療,並節製飲食。

我知道學生們對癲癇病例很感興趣,因為現在正在講兒科學,而且剛講過癲癇病。課堂講解與今天的臨床實際結合,會給他們深刻的印象。但因為病人較多,義診時沒有時間討論。等到義診結束,他們就提出這個要求:

“周老師,我們想討論一下癲癇病例。”

“好吧。那就跟我回到教室去。”

我們回到教室,圍坐一圈,學生們打開筆記本,開始翻閱剛才有關記錄。

“今天我們見到了癲癇病例。不知大家對此病有什麼印象?”我首先問。

“我覺得這個病例,在犯病的時候可能很嚇人。但今天看起來像好孩子一樣,這也許是這個病的特點。”學生甲說。

“我們在課堂上學過癲癇,也學過驚風。這兩者都以抽風為主。不知應該如何來區別?”學生乙說。

“不錯,癲癇發作的時候神昏抽搐吐沫,臉發青,看起來很可怕。但發作停止以後,就像正常人一樣。這確實是癲癇的特點,也是與驚風主要不同點。因為小兒驚風,無論是急驚風還是慢驚風,抽風過去以後多數病人還會有各種症狀存在。但必須注意,現在西醫所說的癲癇,範圍非常廣,有大發作,小發作,還有一些特殊表現的發作。一些小發作、特殊表現的發作,從中醫看來,就不能歸到癲癇的範圍之內了,甚至不能按癲癇來治療了。舉例來說,西醫有腹痛性癲癇:這種病例,表現的不是抽搐,吐沫,而是發作性腹部抽痛,腦電圖可有典型癲癇樣改變。從中醫看來就看不到癲癇的影子,用一般治癲癇的方法也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以前我曾經按中醫的疝痛治療痊愈過。所以我們臨床上一定要注意中西醫之間的差異。”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知道,導致癲癇的因素不一,可有風、火、痰、食、驚和瘀等諸多因素,但平時以哪些因素最主要?”學生丙問。

“癲癇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在小兒以痰、食、驚三者為主要。此三者之間,尤其是痰為癇證的核心因素。比如說今天見到的這一病例,食積是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可以從典型的病史和體征(尤其是頰赤和苔厚膩)可以確定。但仍然離不開痰的問題,隻是此痰是在積食的基礎上產生而已。可見痰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而且關於這種痰與食的關係,明代方賢早在他的《奇效良方》中早已說過:‘食癇為病,傷肉食,手腳搐動,角弓反張,或拳攣,或張狂,大聲如羊如犬大叫,吐出飲食方定。其飲食盡被痰涎包裹其中。’這段描述可作為這一病例的詮解。”

“周老師,經你這樣解釋,使得看似枯燥的中醫原文,變得生動有趣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你處方中為什麼用清熱消食導滯藥的同時,還重用了化痰藥。”學生甲說。

“那就由你來將處方解釋一下。”我說。

“那我就來試一試吧:枳實、焦四仙、熟大黃消食導滯;黃芩、川黃連清瀉滯熱;陳皮、茯苓、法半夏、膽南星、川貝母燥濕化痰;天麻、僵蠶、鉤藤、青皮平肝熄風。其中黑白醜在方中起到何種作用我說不好,我隻知道它是逐水藥,但小孩並沒有水腫的症狀啊。”

“關於黑白醜,在一般中藥書中多歸為逐水藥,它有逐水消腫的功效;但同時還有通便和滌痰的功能。此處黑白醜恰好可發揮後兩方麵作用:一是與焦四仙配伍可以導滯;二是與其他化痰藥相配是為了滌痰。”

結果:以上方為基礎,稍加減出入治療,並囑咐控製飲食,少吃油膩以及甜食,病情很快好轉: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經過半年治療,病情竟然完全控製。後改為間斷服藥,又繼續鞏固半年,未再出現癲癇發作。此病例現已成長為成年,病情始終沒有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