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這個病例風邪較勝,風為陽邪,所以波及上肢,而且還有風水!風水在頭部,更說明風邪較勝。”學生甲幾乎脫口而出。
我看學生們討論得差不多了,就讓學生甲做以下記錄。
西醫診斷:過敏性紫癜,合並神經血管性水腫。
中醫辨證:濕熱毒內蘊,外感風邪,熱迫血溢,瘀血阻絡。
治法:散風利濕,涼血解毒,活血通絡。
處方:
防風6g浮萍6g荊芥穗6g連翹10g
紫草19g大青葉15g澤蘭10g車前子15g
冬瓜皮10g赤芍10g牡丹皮10g延胡索10g
生蒲黃10g五靈脂10g枳殼6g三七麵1. 5g(衝)
琥珀粉1. 5g(衝)
水煎服,7劑。
“此處方與前一病例的方子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小的出入。現在我讓你們來說一說前後兩個方的差別。”我說。
“我看主要有三點不同:第一,因為此病例有風水存在,以及紫斑有向上擴展的傾向,表明風勝,故增加了防風以加強散風;第二,因為有水腫,增加了利水消腫的冬瓜皮;第三,又因為此例腹痛較重,在蒲黃、五靈脂之外又加了延胡索以加強活血止痛。”學生甲分析說。
“非常好,完全正確。”我予以讚揚。
1周後我們再來病房時,該患兒紫癜明顯消減,水腫已經消失,小便檢查正常,原方加減繼續治療5天,病愈出院。
係統性紅斑狼瘡
此病與伏邪溫病相類;乃是毒熱內伏於營分,外發於肌表,內耗陰血。治療應以清營涼血,解毒化斑,滋補陰液為主。
“周教授,有一個難題想讓你幫助解決一下。我有一個熟人,是一個姑娘,得了係統性紅斑狼瘡,現在正在用大劑量激素治療,效果不理想,激素也減不下來,激素副作用也大,人越來越胖。這姑娘現在有雙重壓力,第一是病,第二是胖。能不能你給想辦法加上中醫治療,慢慢將激素減下來。”剛上班,H大夫就來找我。
聽了H大夫的要求,我稍微思考一下:根據我以往的經驗,中醫對紅斑狼瘡以及結節性紅斑等一類免疫性疾病有著良好的效果。從我以往經治的一些同類病例的情況看,H大夫的目的是能夠實現的。於是我說:“那就讓她來看一看,盡我的努力來實現你提出的目的。”
大約兩個鍾頭後,病人由其母領著來到門診。
“周教授,你好,我們是H大夫通知來的。”病人母親說。
“我知道了,請坐吧。”
那姑娘十八九歲,正是花季少女,可是現在由於長期的激素治療,已經使她全身臃腫,滿月臉,加上由疾病本身引起的臉上紅斑,已經失去了她本來模樣。
“現在你對我說一說你女兒的病情,好嗎?”
“好的。我女兒18歲,她得這個病已經兩年半了。一開始臉上起紅斑,沒有太在意,以為是什麼皮炎之類,自己抹一點氟輕鬆之類的外用藥,沒什麼效果。紅斑不斷增多並且擴大,而且出現了全身症狀,自己感到一陣陣煩熱,夜間尤為明顯。於是上某醫院檢查,被確診為係統性紅斑狼瘡。就給用激素治療。醫生說一開始就須用大劑量,起初每日用60毫克。用激素以後,症狀逐漸減輕,抗體滴度也有下降。但是臉上紅斑以及煩熱症狀並沒有消除,隻是有所減輕。眼看激素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可是激素的量就是減不下來,一減到30毫克症狀和抗體就反彈,激素再從大劑量重新開始,真讓我們愁死了……”其母將她女兒的病情及治療經過向我們做了詳細介紹。
“怕陽光嗎?”我問。
“對,她對太陽光很敏感,隻要一曬太陽臉上紅斑就加重。”
我接過化驗結果:抗核抗體陽性,抗dsDNA以及抗ssDNA抗體滴度顯著增高。
接著我查看病人:兩側臉頰部可見深紅色斑片及斑點,對稱性分布,口唇紅,舌質暗紅,舌中前少苔,舌根部有淡黃苔,脈弦細略數。
看完病人,我作出辨證、立法與處方如下。
西醫診斷:係統性紅斑狼瘡。
中醫辨證:熱毒內伏營分,耗灼營陰,肝腎液虧。
治法:解毒透邪,涼血和營,滋陰清熱。
處方:清營湯、二甲複脈湯、青蒿鱉甲湯加減。
青蒿10g生鱉甲10g炒知柏各6g生地黃15g
麥冬15g赤芍10g牡丹皮10g玄參15g
川黃連6g大青葉20g紫草10g銀柴胡10g
功勞葉20g水牛角15g地骨皮10g虎杖15g
水煎服,14劑。
“周老師,我一直有個問題:係統性紅斑狼瘡相當於中醫的什麼病、什麼證?看起來像溫病發斑,但病情又不像溫病那麼急,也不一定都有發熱。從其慢性經過看又像是虛癆。但要說是虛癆,發斑發熱等又不像是虛癆。這病究竟是什麼性質,治療的主要方針是什麼?”H大夫問。
“這個問題我以前也考慮過。總的說,西醫是以病為單位,中醫雖然也有病的概念,但主要還是以證為單位。在中醫文獻裏雖然找不到與西醫紅斑狼瘡一樣的病,但是它的特征性的證候表現,卻可以在不少文獻中找到。中醫有關‘鬼臉瘡’‘紅蝴蝶’等的記載,很好地反映了該病臉上蝶形紅斑的特點。《金匱要略》中關於陽毒之記載,也與此病貼近:‘陽毒之為病,麵赤斑斑如錦紋……’。溫病學中關於發斑的記載就更多了。所以要較全麵地解釋此病,不能光靠一兩種著作,而是需要多方參考。我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總結出此病主要還是符合伏邪溫病的性質。伏邪溫病根據邪伏部位不同,臨床症狀表現也不盡相同。比如吳又可提出來的邪伏膜原,表現為往來寒熱;而紅斑狼瘡比較符合邪伏營分。現在我們的治療方針就是按照此來確定的。”
“經過你的解釋,讓我豁然開朗。我過去較多地想到新感溫病,忽略了伏邪溫病。根據伏邪溫病總的特點:邪伏的部位深,病情複雜多變,病程長,而且一開始就可以表現為虛實夾雜等來看,非常符合此病的特點。關於邪伏部位與臨床證候的關係,我很感興趣,請周老師進一步解釋一下。”
“伏邪溫病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一度被認為凡是溫病均為伏氣,這是不全麵的。縱然,伏氣溫病確是客觀存在,但隻是溫病中的一部分而已。占溫病中大多數的新感溫病,直到明清時期才被認識清楚。以葉天士、吳鞠通為代表的新感溫病理論提出以後,醫者趨之若鶩,溫病學界出現了另一種傾向:熱衷於新感溫病理論,冷落了伏邪溫病理論,甚至有人懷疑伏邪溫病的存在。盡管如此,一些溫病學家並未停止關於伏邪溫病的研究,伏邪性質及邪伏部位問題被相繼提了出來。吳又可首先提出邪伏膜原的理論,邪氣的性質是濕熱,膜原是半表半裏,表現為往來寒熱;柳寶詒在《溫熱逢源》中提出伏邪犯肺犯胃以及邪伏少陰等多種部位,也提出伏邪犯營血而發斑疹。由此看來,斑疹可見於新感溫病,其邪由衛氣深入營血而來;斑疹也可見於伏邪溫病,乃由深伏之邪所傷,病由裏發。係統性紅斑狼瘡與後者相近。”
“這樣分析甚為合理,因為單純新感溫病理論,難以涵蓋千頭萬緒的臨床現象。必須要有新感和伏邪兩方麵的理論相互補充。”H大夫說。
“現在我來為你解釋一下選方用藥:選用青蒿、鱉甲透達深伏陰分之邪;生地黃、赤芍、牡丹皮、川黃連、水牛角清營涼血;玄參、麥冬養陰清熱;大青葉、紫草、虎杖解毒化斑;炒知柏、銀柴胡、功勞葉、地骨皮清陰分之熱,由於衛氣為陽,營血為陰,清陰分亦即清營涼血。”
“這又是你活用古方的典範:你選用青蒿鱉甲湯入陰透邪,清營湯清營解毒,清骨散清陰分熱,在三方基礎上又有加減,使得配伍更為協調。我受益匪淺。”
兩周後,病人來複診。
“周教授,服了你的藥以後,我的病已經有了明顯好轉,臉上紅斑顏色變淺了,煩熱也減輕了。”姑娘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我查看病人時發現,她臉上的紅斑顏色變淺,脈轉為細滑。治療效果已見,治法不變,原方未作加減繼服。
以後在上方基礎上稍作變化,經過5個月的治療,臉上紅斑全消,煩熱也除,激素已減至每日10毫克。由於激素已減為小劑量應用,副作用也已不甚明顯,年輕的俊秀又回到了她的臉龐,從而增強了她的自信。病情穩定,仍在中醫繼續治療中。
幹燥綜合征
燥可以分為外燥和內燥兩類:外燥由外感燥邪所引起,如秋季感受燥邪的秋燥;內燥則因七情內傷,耗傷陰血所致。此屬於久病,且與季節無明顯關聯,而且有一係列肝腎不足證候存在,所以應該屬於內燥範疇。
7月底的一個傍晚,接到朋友馬君的一個電話:“我有一個親戚,女同誌,從去年起得了幹燥綜合征,口幹、咽幹、眼幹,很難受,我想介紹她到你那裏去看一看,可以嗎?”
“可以。我明天在醫院有門診,就到那裏去找我吧。”
次日,病人應約來到門診。我從病曆資料中得知:
病人柯某,女,48歲,兩年半前開始,感到口幹、眼幹、咽幹,並逐漸加重,口腔裏唾液少,幹得難受,連說話吃東西都困難,進食時需要喝水才能咽得下,咽幹而痛,兩眼少淚,幹澀。去醫院檢查,抗SSA和抗SSB陽性,診斷為幹燥綜合征。
“除了口幹、咽幹以外還有什麼不舒服?”
“容易疲勞,渾身沒有力氣,還有腰酸。”
我看病人體質偏瘦,麵色黃暗,舌淡紅而幹澀,中有裂紋,脈沉弦細。
我讓小龐做以下記錄。
西醫診斷:幹燥綜合征。
中醫辨證:肝腎陰虛,胃陰不足,津不上承。
治法:滋補肝腎,滋養胃陰,益氣不津。
處方:一貫煎、益胃湯加減:
升麻6g葛根6g白芍20g枸杞子10g
女貞子10g生地黃15g天冬15g麥冬15g
白薇10g穀精草6g川續斷10g玉竹10g
茺蔚子6g決明子10g石斛20g生曬參6g
西洋參6g烏梅6g
水煎服,7劑。
“對幹燥綜合征應該怎樣認識?”小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