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張經武一行、西藏地方政府談判代表團和進藏部隊在拉薩舉行大會,慶祝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和平進駐西藏,粉碎了帝國主義和西藏上層分裂主義分子妄圖使西藏獨立的圖謀,完成了對祖國大陸的統一,促進了和平協議的實施和國防的鞏固。十四入藏之戰概述入 藏之戰
中共中央在做和平解放西藏工作的同時,也在軍事上做著進軍西藏的準備。因為和平解放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才有保證;解放軍進駐西藏,既是對妄圖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英印帝國主義分子的打擊,也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
1950年1月10日,毛澤東主席複電同意西南局關於由18軍擔任進藏任務的請示,同時指出:“經營西藏應成立一個黨的領導機關。“迅即確定,責成他們負責籌措一切。”
1月18日,西南局即向中央報告了進藏工作計劃及西藏工委組成名單。1月24日,中央讚同18軍為進軍西藏的主力,以及劉、鄧“由青海新疆及雲南各出一支部隊多路向心進兵”的提議,並批準了由張國華任書記,譚冠三為副書記,王其梅、昌炳桂、陳明義、劉振國、天寶(後又補充平措汪階)為委員的中共西藏工委組成名單。
1951年1月15日,在重慶曾家岩,劉司令員和鄧政委召見18軍張國華軍長、譚冠三政委和師以上主要領導。開會時,劉伯承司令員先講話,他十分嚴肅而幽默地說;“你們都很年輕,是進軍西藏的各路諸侯。西藏這個地方非常特殊、敏感,曆史上一些帝王將相多次用兵,有的翻了船,損兵折將;有的不戰自退。我們是人民的軍隊,要處處體現出王者之師,仁義之師的形象。”
鄧小平政委從西藏的曆史與現實、政治與軍事、宗教與神權的縱橫比較中,作了深刻的闡述。他說:“西藏是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均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強,解放西藏有軍事問題,需要一定數量的軍事力量,但軍事與政治比較,政治是主要的。從曆史上看,對藏多次用兵未解決,而解決者亦多靠政治,如唐朝和番,以後用兵均未成。解決西藏問題多靠政治,政策問題極為重要,主要是民族區域自治,政教分離,在宗教問題上,有其相當力量。達賴是其中有力量的,但其力量不會很大,要團結達賴、班禪兩大派,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飯。軍事政治協同解決,必須解決補給之公路。我需相當兵力,但力量過大,則引起以後問題不好解決,兵力確定人藏3萬人,力求精幹,補給線上1萬,加強兵站線。為什麼要18軍幹,主要由於幹部問題。”
鄧小平還為18軍題詞:“接受與完成黨所給予的最艱苦的任務,是每個共產黨員、每個革命軍人無上的光榮。”
劉司令員和鄧政委的講話在18軍部隊傳達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廣大官兵對黨和祖國賦予的進軍西藏的神聖使命感到無上光榮,紛紛寫請戰書、決心書,要求及早踏上征程。
根據劉司令員和鄧政委的指示精神,18軍廣泛進行了進軍動員和形勢政策教育,向幹部戰士講清西藏社會的政治、宗教狀況和風俗情況,教育大家按照這些要求,積極做好思想和物質準備,進一步激發了部隊的士氣,為進軍西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支援配合18軍進藏,劉司令員、鄧政委運籌帷幄(賀龍任西南軍區司令員後也是這樣),從軍事、政治、後勤工作等方麵都作了周密的計劃和安排,並於1月22日決定組成規模大、等級高的支援司令部(簡稱支司)。5月13日,劉、鄧首長又決定支司與西南軍區工兵司令部合並成立,統一的支援司令部,由張國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在交待18軍進藏任務後,劉、鄧接著又電示2野4兵團:“在14軍進駐滇西北後,應即準備一個精幹團,經德欽、科麥溯雅魯藏布江西進,以策應與支援第18軍解決西藏問題。”
這樣,進軍西藏的各項準備工作就逐步走向了正常運行的軌道。
此時,西藏的情況異常複雜,矛盾縱橫交錯。僧侶貴族統治黑暗,壓迫剝削殘酷。在沒有黨的組織活動基礎的少數民族地區,完成進軍任務,進行革命和建設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也沒有什麼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劉伯承、鄧小平作為中央解決西藏問題的直接執行者和第一線指揮員,始終站在曆史的前台,把解放西藏的籌碼撥到了和平的天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