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附錄(10)(1 / 3)

著名的“神山”,部分已經向登山愛好者開放;群山腳下的河穀地帶,有217.3億多立方米森林、4.67億多立方米良田和近666.7億立方米的天然牧場。其閫藍湖靜謐,溫泉廣布,活躍著雪豹、小熊貓、滇金絲猴、白唇鹿、麝、貂、水獺、猞猁等野生動物600餘種,出產蟲草、麝香、鹿茸、知母、貝母、熊膽、黨參等藥材1200餘種。

按藏族的傳統地域觀念,昌都屬於康區;康區的人被稱為康巴。昌都的民間文化特點與西藏許多地方有所不同。

昌都的主要旅遊景觀包括:位於昌都縣的強巴林寺(昌都寺)、卡若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噶瑪寺、穀普溶洞、王美卡溫泉、作吉卡溫泉,芒康縣的曲孜卡溫泉、莽錯湖,八宿縣的“西天瑤池”然烏湖、仁措湖、然烏溫泉、夏裏溫泉、同卡寺、嘎學岩畫,左貢縣與雲南交界處的梅裏雪山風景區及美玉溫泉,邊壩縣的邊壩寺、德丁寺、丹達山神廟、普玉三湖,類鳥齊縣的伊日溫泉、馬查拉溶洞、長毛嶺養鹿場、類烏齊寺,察雅縣的仁達丹瑪摩崖造像、隆龍石雕群、向康大殿、莎嘎日楚、角克寺,丁青縣的孜珠寺、布托卡湖、托村溫泉,洛隆縣境內被稱為二十一度母的小湖群,江達縣的青泥洞溫泉等。其中有些已經對遊人開放,有些則因交通條件的製約而不易前往。昌都鎮

昌都鎮是昌都地區專員行政公署、昌都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3240米。“昌都”——兩河彙流之地(亦可譯稱兩河口),因瀾滄江的支流紮曲和昂曲兩條河流在此地相彙而得名。

昌都鎮像一座山城,兩側都是巍巍的高山,河穀平地不多,整個城市由紮曲和昂曲兩條河分成雲南壩、四川壩和馬草壩三個部分,各個部分又由跨河橋梁相連接,麵貌別具一格。建築物多依山勢而建,遠遠望去,層層疊疊,蔚為壯觀。鎮區麵積.5平方千米,人口近萬人。社會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基本齊備,有門類眾多的工業部門。

昌都在曆史一直是藏東重鎮,地當由川入藏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康公路(214國道的一段)、黑昌公路修通以後,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交通閉塞的狀況。西可到拉薩,東可到成都,往南可達雲南,往北可通青海。昌都地區各縣也都通了公路。隨著昌都邦達機場的建成使用,昌都與內地、與拉薩的交通大為便捷。

昌都風景優美,名勝眾多,但由於交通不便,大都尚未開發利用。自治區旅遊事業管理局和昌都地區正積極致力於開發昌都的旅遊資源、建設旅遊配套設施。

昌都鎮的旅遊景點目前主要有兩處,一是強巴林寺(昌都寺),一是卡若文化遺址。

昌都地區公安外事電話:4821273;長途電話區號:0895。

昌都地區位於西藏東部。巍巍橫斷山脈縱橫南北,大河奔騰於深山峽穀中,構成我國典型的高山深穀。特殊的地理構造,造就了千姿百態的“神山神湖”,使得三江流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的山水更加靈氣誘人。據藏文史料記載,康區有著名的25座神山,其中大部分坐落於昌都境內。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穀中,森林茂密,植被較豐富,南來北往的珍稀野生動物也較多,外國專家稱“橫斷山區係全世界的動植物分化中心之一”。

本區的文物古跡雖不及藏南遊覽區。但在時空組合上有自己的優勢,如位於昌都鎮附近的卡若遺址,是西藏自治區內科學發掘的一處新石器遺址。從古刹看,昌都一帶幾乎囊括了西藏原始宗教到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寺廟。這裏多彩的文化和民俗,古樸奇特。氣候與遊季

昌都地區山脈與溝穀交錯,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複雜氣候類型。總的說來,西北部、北部嚴寒幹燥,東南部溫和濕潤;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幹濕分明,夏季多夜雨,冬春多風。年平均溫度7—10℃,降水集中在5—9月,北少南多。

每年4—5月和9—10月是去昌都最好的季節,初夏時綠草茵茵,深秋山色斑斕,遊趣倍增。其餘季節主要是雨季和冬天的大雪會令交通不暢。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