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附錄(6)(3 / 3)

從中央到進藏前線部隊,從北京到西康、青海新疆,從地方到軍隊,雖然做了許多工作,對西藏當局的條件是很寬大的,但是除阿裏噶本作出積極反應外,西藏地方政府根本聽不進去。不是借故應付,就是大談“檀越關係”(即施主與寺廟之間的關係)。西藏當局還認敵為友,做出阻攔、驅逐、軟禁、害死來使的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他們為搞“西藏獨立”不但蔑視中央,提出無理要求,順從帝國主義旨意,頑固地與祖國對立;對瘋狂地征召“民兵”,擴軍備戰,從外國進口武器,請外國人幫助訓練軍官,並調兵遣將,把重兵調至昌都地區,沿金沙江一線和昌都、類烏齊一帶設防堵擊解放軍進藏。被迫以戰求和

在爭取與西藏當局和平談判毫無結果時,為了祖國和西藏人民的利益,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維護祖國統一,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以戰求和,不得不被迫發動昌都戰役。

中央軍委、毛澤東和西南軍區命令十八軍在雲南一個步兵團和青海騎兵支隊配合下“殲滅藏軍主力於昌都及其以西恩達、類烏齊地區,占領昌都”那麼,在寬廣的西藏高原,解放軍與很有特色的藏軍作戰,各方麵情況又不熟悉,怎樣才能取勝,就成了一個人們關心的問題。

昌都戰役是解放西藏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戰,中央、毛澤東和西南局、西南軍區都極為重視。當時從中央到十八軍主要擔心的是糧食問題。基於對糧食供應的考慮,1950年2月26日西南局、西南軍區在對中央軍委報告中要求推遲進軍時間,提出“十八兵團進駐雅安之兩個團。因蓉雅(成都至雅安)交通受阻,食糧尚感不足,而入藏部隊(指十八軍)所需之大批食糧(這是該軍最擔心的問題,據張國華同誌麵談,隻要糧食有保障,其他任何困難都有信心克服)”則更無法趕籌”。6月26日西南局、西南軍區關於推遲昌都戰役給軍委的報告,也是根據絕難提前搶運最低數量之糧食”而提出的:8月23日日,毛澤東在同意西南軍區關於昌都戰役實計劃給西南局、西北局的電報中特別詢問,“你們一萬六千人(指一十二師和軍直三個加強營、一個輻重團等部人數)由於甘孜向昌都進軍,糧食全靠部隊攜帶及犛牛載運……甘孜是否已有這樣多的糧食,部隊及犛午是否有這樣大的運輸力”。8月26日康藏公路通車甘孜,支援司令部準備的物資已開始不斷地運抵甘孜。十八軍製定的昌都戰役方案也於9月22日被西南軍區批準,但張國華仍不下達具體執行的命令,他在考慮如何攜帶和向昌都運輸糧食問題,真至他與其他幾位領導同誌在甘孜一帶訪問當地的土司頭人,並取得他們出動大批犛牛幫助解放軍運輸糧食的承諾後才下達作戰命令。這些足以證明各級領導對糧食的重視和糧食在作戰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及後勤工作包括藏胞支援的重要性,正像西南局、西南軍區、二野在進藏初期提出過的“補給重於戰鬥”啊!

在作戰方麵,盡管藏軍的帝國主義支持,有神權統治,有適應高原生活和熟悉當地情況等特點,但從總體說,解放軍占有絕對優勢。藏軍根據他們在清末和民國時期急奪藏東的經曆,雖然也在玉樹和藏康滇三角地帶進行了部署,但防守重點是昌都及以東和東北方向。中央和西南局、西南軍區最擔心的是怕敵人不同我們決戰,或向黑河(現那曲)、拉薩撤退,我們包圍不住他們,或分散同我們打遊擊,使我們被動起來。根據西南軍區的指示,十八軍在9月l 1日的具體部署中就特別注意了如何徹底殲滅藏軍,在兵力使用上用了士氣旺盛、裝備優良、數量三倍於藏軍的人員;在兵力部署上將主力使用於北線,即甘孜、昌都、恩達至拉薩大道(含)和察難以北地區。在作戰方式上,解放軍沿金沙江一線證麵與側翼主攻、助攻、佯攻與外線大迂回及後期南線的攔截相結合,將藏軍包圍住,先一股一股吃,然後聚而殲之。戰役的關鍵是要將藏軍包圍起來,大迂回部隊趕到恩達就能包得住,包得住就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