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戰役自1950年10月6日開始,北線右路實施大迂回的部隊首先在鄧柯渡過金沙江,在青海玉樹與青海騎兵支隊會合後繞道直插昌都至拉薩的通道口恩達,然後從西往東包圍藏軍,其他各路部隊在完成各自任務後直奔昌都或昌都以南與西南,形成大的合圍圈,將藏軍全部殲滅。至10月24日戰役結束。戰役曆經19天。解放軍先後打了20多伏,解放昌都和昌都地區,共殲滅藏軍5700餘人。此前全部藏軍擴充到16個代本,昌都戰役消滅的計有5個代本全部,3個代本大部,1個代本起義,共俘代本以上高級官員20餘名,俘獲在藏軍中服務的英國人福特、柏爾及印度人2名,可以說藏軍主力已被消滅。戰役中,解放軍傷亡114人。
昌都戰役不是為戰而戰,也不是隻為消滅藏軍和解放昌都而戰,仍是為和談而戰,打下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礎,所以參戰部隊都很注意在軍事取勝的同時,更要在政治上取勝。部隊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其他守則,並按十大政策辦事,開展上層統戰工作,為群眾做好事,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解放軍的政治影響,不但得到甘孜等地區人民的大力支援,還得到昌都戰區人民的歡迎。昌都頭人和群眾聞訊兵,有的竟去昌都北的洞洞竹卡和昌都東的達馬拉山歡迎接應部隊。各路部隊陸續進抵昌都時,城內更是一片歡騰。在戰役中我們對藏軍的分化、瓦解、爭取工作也很有成效。藏軍第九代本在解放軍南線部隊的戰前戰中政治攻勢和政策感召下(包括動員九代本認識的上層給他寫信),在解放軍渡江向他進攻的第五天(10月11日)就起義了。簽訂十七條協議
正如毛澤東在昌都戰役前所預見指出的,昌都戰役後,西藏政治形勢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昌都戰役情況很快傳翻到西藏各地,西藏愛國人士和人民群眾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特別是釋放、遣返的藏軍,他們將耳聞目睹解放軍遵守政策紀律及關心愛護群眾的情況講述給親朋好友和其他人,打破了很多謠言迷霧,減少了藏胞的恐懼心理,增加了他們對解放軍的理解,有的急盼解放軍到達。西藏上層統治集團一片混亂,並發生分化,攝政達紮不體麵地下台,達賴喇嘛提前親政,任命洛桑紮西和魯康娃為司曹(代理攝政)。西藏地方政府分成了兩攤,一是達賴和一部分主要官員離開拉薩逃往中錫邊境的亞東,以便見機行事,稱亞東噶廈,掌握重權;洛桑紮西和魯康娃等留在拉薩,稱拉薩噶廈。上層統治人物比較傾向祖國或感到和談有利於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主和派勢力上升。親帝分裂主義勢力受到很大打擊,他們遭到主和派的責備。
周恩來和中央人民政府繼續敦促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來京談判,昌都前線部隊除以實際行動擴大影響外,還直接向西藏方麵做工作,阿沛·阿旺晉美等西藏軍政官員也根據親身體會向達賴和西藏地方政府上書,請求派代表赴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西藏地方政府觀望了一段後,派到昌都的談判代表仍隻提無理要求。直到他們感到我們軍事上強大,政治上寬大,尋求外國對他們再予援助又無多大結果時,達賴才於1951年1月27日和2月27日先後向中央報告由他親政和決定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五人代表團赴京進行談判。
1951年4月29日至5月23日,在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直接指導下,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李維漢、張經武、張國華、孫誌遠與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阿沛·阿旺晉美、凱墨·索安旺堆、土丹旦達、土登列門、桑頗·登增頓珠進行談判。經過雙方努力,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為十七條協議。
十七條協議的簽訂,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偉大勝利,是毛澤東同誌把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與西藏具體情況相結合的產物。它解決不允許西藏任人宰割,西藏的涉外事宜由中央負責。它規定了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鞏固國防,消除多年以來西藏地方實際上存大的存邊無防的現象,維護西藏和全國的安全。它解決了西藏地方內部長期不團結的問題,“達賴喇嘛所領導的力量與班禪額爾德尼所領導的力量與中央人民政府之間,都團結起來了”,有了這種不要一方壓迫另一方的的兄弟般的團結,西藏地方就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方麵得到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