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附錄(4)(3 / 3)

昌都戰役的勝利,不僅給帝國主義和西藏地方分離勢力以沉重打擊,粉碎了他們妄圖以武力阻止解放軍解放西藏的圖謀,而且為和平解放兩藏掃清了道路。

昌都,是我軍進軍西藏的必經之地。西藏上層反動分子積極擴充武裝,企圖在昌都和金沙江西岸的主要渡口阻止我軍向拉薩進軍。

顯然,我軍與西藏上層反動分子的軍事較量已不可避免。

為了打好昌都戰役,18軍軍長張國華決定,組織部隊對昌都實行南北兩線鉗形進擊作戰。北線主力由52師擔任。南線由53師157團負責。

北線部隊又分為左中右三路:中路部隊正麵進攻;左路部隊迂回昌都以南,配合中路作戰;右路由154團和師騎兵偵察連、炮兵連以及青海騎兵支隊組成。繞道青海玉樹,南下囊謙、類烏齊,直插恩達,對昌都實施千裏大包抄,斷敵退路,並阻止可能增援昌都之敵。

為了迅速解放昌都,52師首長在部隊出發前就發布指示,號召“全軍上下,萬眾一心,用百倍的信心來完成這一神聖的曆史任務”。指示說:“不怕突不破敵人的陣地,隻怕包不住敵人……敵人可能頑強抵抗,這是我們所希望的,……敵人也可能望風而逃,不戰而退,若如此,勢必增加我們殲敵的困難……敵人一觸即潰,滿山遍地與我們糾纏的可能性也有,這就更增大我們殲敵的麻煩,必須準備爬大山、鑽森林,日以繼夜,不停不息,跟蹤追剿,直至全殲敵人。”由此可見,能否圓滿按上級意圖殲滅昌都守敵,關鍵就在能否包住敵人!

1950年9月21日,154團離開甘孜沿金沙江向鄧柯進發。部隊一出甘孜,逐漸進入康藏高原的雪山地區。全團幹部戰士鬥誌旺盛、情緒飽滿,在翻過海拔5000多米的海子山後,迎來了新中國的第一個國慶節。那天,我154團行軍60裏,在一塊平壩子上用草皮堆起一個簡單的主席台,掛上國旗和毛主席像,慶祝國慶。

渡過金沙江逆江北上到哲古草原,爾後往西,部隊慢慢進入雪峰林立的高寒地帶。此時正是秋天,低矮的山巒正在換裝,青黃相間。越往前走,山越高大。沒有路,部隊隻能依據指北針判定方向。這些從來也沒有人走過的荒山野嶺,渺茫寂靜,荒無人煙,隻能偶爾見到幾隻禿頭鷹在啄吃山崖上的死野獸,發出一兩聲淒厲的長鳴。馬匹在這樣的山路上行走,常常跌倒。下坡,戰士們解下綁腿,拉著馬不讓馬匹摔倒。可走著走著,就有人一跤跌下了山崖。

到達青海玉樹地區的哲古草原後,我154團補充了一些糧食和牛羊肉,然後向西南,急轉直下。道路越走越難走,偏偏又趕上青藏高原的雨季。戰士們在雨中行走,大雨把幹糧澆濕,把被子、皮大衣淋透。有時,狂風突然從山上刮下來,暴雨夾著冰雹,打在戰士們的臉上,疼得鑽心。有些馬匹的眼睛也被冰雹打瞎了。

老天爺就像孫猴子的臉,變得特別快。風雨一過,跟著來的是漫天銀白色的雪片。大家的帽沿上、眉毛和眼睫毛上都掛著白花花的冰淩子,鼻子和麵頰凍得發麻。內衣被體溫烘得冒著蒸氣,而外麵的軍裝已經結了冰,像生牛皮一樣硬,走起來嚓嚓作響。大雪慢慢遮蓋了路,有的山溝被雪填平了,人馬一踩,就掉進了雪窩裏。戰士們隻好把擔架杆抽出來,一邊探路,一邊往前走。

晚上,部隊就在雪山上宿營,第二天早起一看,部隊晚間宿營的地方,白花花一片,什麼也看不見。起床的軍號一響,被大雪覆蓋的戰士們像蠶一樣,這兒冒起一個,那兒鑽出一個。有時,大家從雪地扒出一個戰士,並不是他沒有聽見號響,而是昨夜的大雪已經把他凍死了。

部隊在耀眼的陽光下翻越連綿起伏的雪山群峰。部隊的衛生條件差,大家的衛生保健知識也貧乏,根本不懂什麼叫雪盲。離開玉樹幾天後,不少幹部戰士就喊眼睛疼,接著,眼睛慢慢腫起來,痛得像刀剜一般,什麼也看不見了。軍醫告訴大家這就叫雪盲。有的連隊幾乎一半的同誌失明。行軍時,戰士們把綁腿解下來,互相牽著走。幹部們焦急地說:“這麼多瞎子,遇上敵人怎麼辦呢?”連隊為此還作好了應急準備。後來,在軍醫指導下,戰士們想出種種預防雪盲的辦法:有的把長頭發耷拉下來遮住眼睛;有的撕下一塊軍衣布把雙眼蒙上;還有的用藍墨水把救急包裏的紗布染成藍色罩在眼睛上,許多人的眼睛才慢慢複明。

寒風吹、冰雹打,大家臉上都脫了幾層皮,脫皮後露出嫩肉,寒風一吹疼得像刀割,不少人到昌都戰役結束才敢洗臉。

青藏高原的雪山總是同冰河在一起。我軍常常是翻一座雪山,就要淌好幾條冰河。這些冰河表麵結著冰,冰下是湍急的流水。天寒地凍,冷風刺骨。要淌冰河,特別是早晨淌河,一腳下去,一股寒流就浸透全身。河麵上用腳踩破或用棍子敲碎的冰,像刀子一樣鋒利。人和馬在河裏行走,腿被冰淩一劃,立刻是一道血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