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附錄(2)(2 / 3)

(二)軍事情況

1950年初,毛澤東主席作出了關於進軍西藏的指示,並把這一任務賦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軍等部。十八軍等部立即組織先遣部隊向西藏進軍。當先遣部隊分頭進至甘孜、巴塘並以一部挺進鄧柯時,藏軍昌都總署也積極采取備戰措施,加緊在金沙江西布置防務,以昌都為樞紐,以昌都經生達至鄧柯(不含)線為重點,在丁青、類烏齊、昌都附近及其正麵沿金沙江南至鹽井北至國德的狹長地帶,按區域分散配置,企圖依托金沙江憑險抵抗。

藏軍的具體部署是:八代本(團)全部、七代本一部及二、六代本各一部和竭倫衛隊集結昌都,七代本大部位類烏齊、甲藏卡一線;三代本和真伯拉代本位於以生達為中心的牙要鬆多、國德、卡鬆渡、衣曲卡一帶;四代本位於丁青;十代本位於崗托、同普、江達一線;九代本位於寧靜、鹽井地區,以上共七個代本、4500餘人,約占藏軍總兵力的2/3。另有民兵、僧兵3500餘人配屬各代本,分散配置於上述地區。總計有正規軍和民僧兵約8000餘人,統歸駐昌都總督(藏語沙王)指揮。

根據敵情、地形和交通、補給條件,我參戰部隊決定以十八軍五十二師全部(欠一五六團一營)、五十三師一五七團及該師炮兵連、工兵連,十八軍軍直炮、偵、工兵三個營,五十四師炮兵連,雲南軍區十四軍一二六團、一二五團一個營和青海軍區騎兵支隊約2000人,分由北南兩線出動參加作戰。我參戰總兵力計約18000餘人。

五十二師主力於9月份分批乘車由川西出發至雅安,後步行入藏。中旬進至甘孜,下旬分批向前開進。截至10月6日止,我所有參戰部隊已集結作好一切戰鬥準備;五十二師等部位於鄧柯,軍直偵、工兩營及五十四師炮兵連位於德格;一五七團及五十三師炮兵連位於巴塘;一二六團位於德欽;青海騎兵支隊位於玉樹。上述各部已對敵形成馬蹄形包圍態勢。

二、我軍戰役部署

根據敵我政治、軍事等情況和戰役預測,我軍決定采取正麵攻擊與側翼迂回相結合的方針,各作戰單位分路作向心機動。戰術上也采用正麵突破與包圍迂回相結合的手段,以占領昌都,將敵聚殲於金沙江以西、瀾滄江以東及類烏齊、恩達地區,並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具體部署是:

(一)北集團:

以五十二師三個團、十八軍炮兵、偵察、工兵三個營、五十四師炮兵連及青海騎兵支隊組成,由五十二師統一指揮。

1右路——以一五四團、青海騎支(五十二師騎兵偵察連配屬青海支隊)、五十二師炮兵連組成,其任務在於從外翼迂回敵人,斷敵退路,包抄整個戰役地幅和囊括敵整個陣地,以利正麵部隊割殲敵人。青海騎支及五十二師騎兵偵察連於10月9日由玉樹出發,取道囊謙,經知牙出類烏齊,先將該敵包圍,能殲則殲,否則交一五四團處理,然後直取恩達,一五四團及五十二師偵察連、炮兵連於10月6日由鄧柯渡金沙江,自生達外翼,繞道巴塘,尾騎支出類烏齊,然後除留一個加強營控製類烏齊外,主力迅速南下,沿騎支內翼直出恩達,會同騎支斷敵退路,阻丁青之敵東援,並視情況由西向東逼近,配合正麵部隊夾擊昌都之敵。此時騎支以一部插至昌都以南地區,防止敵人掉頭向南逃竄。該路以達成迂回、斷敵退路為目的,故在運動途中應不顧小股敵人的阻撓與糾纏,迅速兼程奔向預定目標。

2中路——由五十二師師直、一五六團、一五五團、軍炮兵營組成,其任務是從正麵攻擊、穿插分割敵陣地,攻占昌都,殲滅敵主力。一五五團、五十二師師直炮兵營及一五六團,分別於10月7日、8日、9日隱蔽渡江,作斜梯形並肩猛進,先以迂回兜擊和正麵進攻相結合的戰法,殲滅生達、國德、牙要鬆多一線之敵,然後留少部兵力肅清殘敵,主力取捷徑直搗昌都,聚殲藏軍主力。

3左路(即整個戰役部署中的中路)——以軍偵察營、工兵營及五十四師炮兵連組成,10月7日先以有力一部,由卡鬆渡偷渡江西迂回敵後,主力8日在炮火掩護下自崗托正麵強渡過江,殲守敵後緩進,以免過早驚動昌都之敵西逃。該路接近昌都時,應以有力一部迂回昌都以南,防敵南逃。

(二)南集團:

以一五七團(由軍前指指揮)及五十三師炮兵連、工兵連(由五十三師前指指揮),和一二六團及一二五團的一個營組成。統由西南軍區前指指揮。相互協同在寧靜、鹽井兩個地區作戰。

1五十三師所部由腳底工至竹巴籠一線分三路渡江:先以主力兩個營及團屬炮兵連自腳底工渡口偷渡,成功後除留兩個連配合由牛角渡強渡部隊殲滅喜鬆工守敵外,主力迅速向西迂回直插寧靜以西,出大霸、三壩都斷敵退路,指揮所率炮兵、警衛、工兵分隊從牛角渡強渡,配合迂回部隊合殲喜鬆工之敵;然後合進寧靜,另一個營分兩股由竹巴籠兩側渡江,鉗擊對岸之敵,然後從左翼向寧靜攻擊前進,配合主力全殲九代本。該部於達成上述任務後,除留少部兵力控製該區及清剿散敵外,主力應星夜兼程北上,經阿拉塘、左貢、吞多向邦達疾進,以彌補我軍在戰役部署上因補給困難、地形限製所形成的左翼兵力不足及邦達、八宿方向未堵死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