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住院部裏的那些事3(1 / 3)

第4章 住院部裏的那些事3

$第十節 康複,一個不得不說的話題

康複,是人類尋求高質量生活的一種更加主動、更為高級、更需縱深的醫療行為――題注

每個人都知道,治病救人,是身為一名醫生所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能否救治成功,卻需要醫生和我們來共同完成。注意,以上認知僅限於醫院。在走出醫院之後,對我們的生命與健康惟一能擔當起責任的人,將隻有我們,隻有自己。

可問題是,治病的過程對很多慢性疾病患者而言,從來都不是一個幾秒就可以完成的廣告,它更像一部電視連續劇,而醫院,隻是治療之路上的一個起點,一個重要的標誌性場景而己。

可以說,家,也是我們治療疾病的十分重要的場所之一。

畢竟,無論是醫院還是醫生,為我們提供的僅僅隻是一把鑰匙,一些方法,最後,我們的身體狀況是否能真正達到預期的最好,這要看我們回到家後,能否持之以恒地認真執行醫生的囑咐和要求。

這一節,我們將要談論的主要話題,叫作康複。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指的康複≠病後痊愈。

康複即Rehabilitation,香港把它譯作複康,而在台灣,它被譯為複健一詞,以區別於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那個康複,但在內地的譯意仍叫作康複。它主要是指患者因傷病引起健康水平的下降,雖經積極的治療處理,仍然形成了某種程度的殘疾或功能障礙,由此導致健康水平無法回到病前水平的情況,也就是說,透過康複的努力,患者的肢體功能能夠有所好轉,但卻達不到100%的恢複。

作為20世紀中期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康複醫學很快就得到了重視與發展。它是一門透過科學的有計劃的運動施治,幫助人體消除和減輕人因病引起的某些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某些功能缺失,並能改善和提高人體各方麵功能的新興學科。是對功能障礙進行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一門醫學學科。

那麼,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才需要康複?

下麵,我想以中風為例。

所謂中風,就是腦卒中,是中醫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從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間,我國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在以每年9個百分比的速度遞增,幸運的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經過搶救而掙脫了死亡之手。但是,這些患者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會因為這一場劫難而出現了譬如肢體偏癱、言語不清、感覺障礙等等問題,令患者飽受痛苦、生活無法自理,為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與陰霾。

這個時候,看著這樣一個鮮活的生命從此沉寂在病榻上,肢體僵硬、口齒不清、目光空洞,我們在心生憐憫的同時,還能做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告訴他:“不要放棄!我們還有康複,還能透過它來改善現狀,改變我們眼下的遭遇。”

是的,隻要建立起這樣的信心,我們就有可能做到任何事。下麵,要做的事其實並不複雜。

樹立積極的進取意識,主動詢問醫生與中風後的康複有關的一切信息,並按照要求,去持之以恒地做。這些信息包括:

——目前的身體狀況是否能夠透過康複得以改善?

我個人的建議是,哪怕隻有0.00001%的機率,都不要放棄。有句話說的很對:態度,決定一切。如果我們努力,或者可能有所收獲,但如果不努力,則連收獲的可能也不會有。不甘於現狀,就要有改變現狀的勇氣。

——如何才得到正確的康複指導?

要想獲得正確的康複知識,以便指導自己的康複行為,一般有兩種途徑。

一是專業書籍。此類書籍目前不是很多,但是可以到各大書店轉一轉。畢竟,康複醫學與技術這個話題,因為與人的病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正在日益成為醫學界的關注重點。

二是專業康複治療師。目前,國內各大醫院的康複治療師都必須經過專業考試,才能執證上崗。他們具備較為規範的康複知識和康複方法,隻要方法正確、治療及時、持之以恒,通過康複,可以大大減輕患者的某些功能缺失,並最大限度地恢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但很多康複治療需要一些特製器材。初次的使用,怎樣正確把控,如何堅持等等問題,都需要專業康複治療師的仔細解析與教授。因此,我們如果希望實施康複治療,最好在醫院內的康複室裏完成。

——中風患者怎樣在家裏進行基礎的康複治療?

首先,我想說的是,在家庭中獨立進行康複治療有一定的醫療風險,因此,我依舊要重複前麵的觀點,盡管康複的過程相對漫長,很多人在出院後,都想尋求家庭康複,但康複治療最好還是在醫院進行。

如果實在是因具體情況所限,無法正常就醫,實施康複,請準備在家裏進行基本康複行為的患者和家屬,一定要認真求教醫院康複師,熟練掌握各種康複手法,並時刻注意康複過程中的醫療安全,如有不適,立刻停止。

由於不同的疾病,會有不同的狀況和不同的對應康複措施,在這裏,有鑒於中風的高發病率,我想著重介紹一些中風患者的最基礎的康複治療(器械等康複必須在醫院進行),希望給予需要的人以一定的幫助,同時,也能使不了解康複治療的讀者朋友們對它有一個更加具體的認知。

1.按摩患肢:按摩療法能有效地調節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抑製過程,促進患肢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防止和減輕肌肉骨骼因為長期失去運動而出現的萎縮與變形。

患肢應處於功能位置,人體各關節現肌肉的放置體位大致有兩種,一種叫作休息位,一種叫作功能位,休息位是指在完全放鬆狀下的體位,而功能位指的則是能使某部位的關節與肌肉發揮最大功能的體位。比如手的功能位是手握茶杯的姿勢,手骨折的病人會被固定成這種體位。

好吧,基礎知識先普及到這裏,讓我們繼續。

除了保持患肢的功能位,還要注意不要讓肢體關節發生扭轉、彎曲,並要防止關節攣縮。

按摩前當然要先洗手,剪指甲,然後將滑石粉(藥店應該都能買到)塗抹到需要按摩的皮膚上,再進行按摩。對痙攣性癱瘓(肌肉緊張)的手法要輕,使其放鬆,以便降低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

對軟癱(肌肉鬆軟)的手法,則宜深而重,以刺激神經活動過程的興奮性。

按摩的時間一般是一日兩次,每次半個小時。常用的手法有三種:

一是摩。手的掌部或指腹在患部順著末梢向心髒的方向輕輕撫摩,這樣可以幫助靜脈血與淋巴液的回流。

二是擦。用手掌、大小魚際、掌根或指腹在皮膚上摩挲,方向不定,用力要大而且均勻,動作連貫,能使局部皮膚發熱,從而豐富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血運,改善營養。

三是揉捏。用手指或者手掌做相對的不斷用力的旋轉,使肌肉韌帶營養得到改善。

2.被動運動:主要作用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維持關節韌帶的活力,減少肌肉出現痙攣。主要手法是把握好患肢,然後進行各關節方向的被動活動。順序為先大關節,再小關節,運動的幅度也要從小到大。這樣每天堅持做2次,每次半小時。

3.主動運動:主動運動能夠提高中樞神經係統的緊張度,活躍各係統的生理功能,預防並發症。但是要注意一點的是,主動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能操之過急。另一方麵,還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中風導致患者肢體功能活動不良,使部分關節和肌肉處於廢用狀態,出現諸如關節強直、肌萎萎縮等情況,因此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積極活動的意識,家屬和朋友一定要曉以厲害,督促和協助患者進行康複鍛煉。這種鍛煉要從單個關節開始,再慢慢移向多個關節。在進行坐、站、走、蹲的功能訓練交付,家屬要站在患者的患側進行協助。

4.語言康複:中風後會有一部分患者出現失語狀態,要對他們進行口語訓練和書麵語言訓練,訓練患者用自己的喉部發出“啊啊”的聲音,也可以用咳嗽或用嘴吹氣來誘導患者跟隨他人進行發音,說出字和詞。這個過程要從易到難,由短到長。內容上應該結合患者自己的興趣,比如他喜歡NBA,那就教他念喜愛的球星的名字,熱愛文學,就從念四大名著的書名開始。此外,讓患者多看電視、聽廣播,盡量給他聽覺和視覺上的刺激。

5.飲食調養:中風患者應該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質的瘦肉、魚類、乳類和大豆製品等易消化而有營養的食物。動物脂肪,過鹹、過甜和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也是少吃為妙。

——在康複過程中如何預防意外的發生?

首先,對患者身體狀況的科學評估非常重要。包括意識、精神、運動、感覺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性等等。

其次,要預見到一些危險因素。

①環境因素 主要是由室內空間受限,走廊或牆壁缺少扶手,走道上有障礙,地麵無防滑措施等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主要出現在那些對康複效果寄予厚望的患者身上。這些患者很容易進行盲目、急切的鍛煉,部分患者還會做一些高難度動作,往往導致肌肉、韌帶和關節的損傷。

③語言障礙 由於中風患者容易出現吐字不清或者失語狀態,造成溝通障礙,患者還可能無法充分表達康複訓練時的自體感受,容易引起肌肉、韌帶、關節等處的損傷。

④感覺障礙 中風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軀體深、淺感覺減退或消失,易發生燙傷、壓傷,有時韌帶、肌肉、關節損傷患者不易察覺,至損傷進一步加重。

⑤血壓異常  在缺乏監護的情況下進行不正確的運動,很可能導致病情複發或惡化,老年患者在康複治療中突然變換體位,會出現症狀性直立性低血壓,易引發生命危險。

這些僅僅隻是常見的容易在康複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傷害,進行康複的患者和協助康複的醫師或者家屬,都應該拿出措施,謹慎規避這些風險因素,使患者在安全、科學、有序的狀態下進行康複治療。

——怎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康複效果?

首先,我想說的是,在康複之路上,從來都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在前麵我已經說過,康複不等於恢複,需要康複的患者,客觀地講,很難會恢複到生病之前的健康狀態,但樂觀的心情,是我們能夠達到康複“更好”狀態的第一把鑰匙。

樂觀的人,很少自怨自艾,樂觀的人,即便頭頂上有烏雲,他看到的也是烏雲上麵的陽光。這樣的人,有戰勝一切的可能。

第二把鑰匙,我願意授給那些幫助患者實施康複治療的人。惟有耐心、細致、專業並且責任心強的人,才能引領患者走向“更好”。

而第三把鑰匙,其實就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它叫作“堅持”。是剖開困難,獲取成功的利刃。

$第十一節 個人如何正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一個人,如果在迅速擴散的傳染疫情麵前,知道如何正確應對,那麼他挽救的很可能不僅是自己,還有周圍無數的人―題注

什麼叫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嚴謹而學究的解釋是――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它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這種事件往往能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以重大傳染病疫情為例:

1340年左右,“黑死病”席卷歐洲。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

1918年,在橫掃世界的大流感中,大約有 5000萬—1億人喪生。

2003年,非典型肺炎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大麵積感染與暴發,相信對絕大多數的國人而言,都還記憶猶新。

恐慌、無措、秘方、躲藏、空城空巷……

人類有時是如此的脆弱,隻需要某種看不到的病毒輕輕一擊,就能成片的倒下。

由於職業的原因,我見過因“非典”被禁足在醫院隔離病區的患者,也見過因“甲流”而至高熱不退的兒童,看著他們那一雙雙不安而又期待的眼睛,我想,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我或者能為他們做得更多。

於是,便有了今天的這個重要章節。

一個人,在麵對一起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時,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請認真閱讀下麵的內容,因為這個問號,跟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國家,都息息相關。

——當社會上出現重大傳染病疫情、新發傳染性疾病和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時,個人的應對方法:

1.首先,是重視。地球是圓的,飛機是快的,人是社會的。因此在這座星球上,沒人能真正躲在桃花源裏,安身立命。科學家說,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同樣,遠在非洲的一個病毒,往往隻需要一張飛機票,就可以在幾小時後在亞州導致一場瘟疫。受害者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你、我、他,所有的每一個人。

2.關注疫情的發展情況並清楚它的特殊表現症狀。

往往,新聞是百姓能夠了解疫情及其發展的第一渠道。因此,在疫情發生期間,多關注電視、報紙、網絡、廣播,總之,關注一切的媒體,了解疫情的發生範圍、可能的病因以及它主要的或者特殊的病情症狀。其中,要重點關注官方給出的措施與解析。

3.學習並遵守政府與醫療機構為控製該疾病擴散所給出的要求和建議。這一點非常重要,要盡可能地學習和了解預防該傳染病的主要方法,不去或者少去人多的公共場合,減少遠途旅行,等世界太平了再去遊曆江湖也不遲。當然,如果研製出了相應的疫苗,隻要自身沒有禁忌症,最好去及時接種。

4. 一旦發現自己或者周圍有人出現疑似症狀,要清楚自己可以透過什麼渠道正確地聯係醫療機構,進行篩查和救助?

好吧,我得說,這一點不但非常重要,而且極為關鍵。它是防止疫情擴散傳播的關鍵一環。

正確地處理做好它,不但能使我們挽救自己和家人,還能挽救我們身邊的鄰居、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