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在檢查前還要注意少說話,少抽煙,以免造成胃腸道氣體過多,導致偽像,破壞掃描圖像的清晰度,影響檢查結果。
做泌尿係統B超檢查,特別是輸尿管和膀胱B超檢查時,應在檢查前1—2小時,飲溫水400-600毫升,待膀胱充盈後再檢查。如果患者要同時接收消化和泌尿係統的檢查,最好檢查當日不排晨尿,這樣不必喝水即可達到膀胱充盈的目的;同樣需要充盈膀胱的還有婦科B超,檢查前也要喝水,憋尿,因為隻有在膀胱充盈的狀態下,醫生才能看清子宮和附件等器官。
3)經頸多普勒檢查(TCD)
①適用範圍:主要應用於血管性頭疼、頭暈;腦血管狹窄、閉塞、痙攣、供血不足、畸形、硬化;顱內壓升高及顱內循環停止;腦動脈炎;微栓子檢測;腦昏迷與死亡;腦血管疾病用藥前、後比較。還可以進行中風預報及中風後腦血流動力學改變及估計預後,以及腦血管功能診斷、機能評價;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頸椎病患者的預防保健、病理、生理基礎研究和功能研究等。
②注意事項:做該項檢查的前一天晚上需要洗頭,做好清潔,同時禁用者喱水等化學物品。
4)腦電圖檢查
①適用範圍: 1)癲癇及各類發作性疾病。2)意識障礙的檢查:缺氧性腦病、肝性腦病、腎性腦病、肺性腦病、藥物中毒、腦出血、腦梗死、糖尿病等。3)中樞神經係統炎症性疾病:腦炎、腦膜炎、腦膿腫、脫髓鞘性疾病、腦內寄生蟲感染,其它少見的感染。4)神經症、偏頭痛、兒童多動症、精神分裂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等患者。
②注意事項:檢查前一天應該洗頭清潔,在前三天應禁服鎮靜藥及抗癲癇類藥。
5)電子內窺鏡檢查(胃鏡、腸鏡等)
①適用範圍:對胃、腸等各部位器官進行鏡下直觀檢查,尤其對早期胃癌、血管病變及其它微小疾病診斷更有價值,除檢查外,還可以直接下內窺鏡下進行某些治療。
②注意事項:在做電子胃鏡檢查前一天的晚飯後禁食(一般須10小時以上),如有假牙,應該在檢查前取下,然後解開衣領,鬆開褲帶,盡可能放鬆精神,努力配合醫生。檢查後2小時可飲溫涼流汁,半流質。檢查後1-2小時可能會出現咽部不適,不用緊張,但如果出現嘔血、便血、腹痛等狀況,則應該作進一步的複診檢查;在做電子腸鏡檢查的前一日,不要吃富含纖維的蔬果,檢查當日要禁食,檢查前認真聽取醫生介紹檢查的過程,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腸道清潔、檢查後休息1天,如有劇烈的腹痛、腹脹、便血等情況發生,應立即去醫院急診。
——放射類檢查
1)X光透視:利用X線的穿透人體和產生熒光作用通過CCD光電轉換技術變為視頻信號,主要用於胃腸道造影檢查、介入放射學、骨折及脫位的複位,也可用於群體普查及手術前檢查,但其圖像顆粒較粗糙,分辯率較差。
2)造影:利用各種造影劑與人體的X線吸收密度對比差。用於胃腸、膽道、泌尿道、心血管係統疾病的檢查,其中胃腸道、心血管係統造影是其它影像技術所難以代替的。
3)螺旋CT:利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麵進行掃描,接受的信息經計算機處理後,獲得重建的圖象,並且能通過增強掃描、各類三維重建及血管成像,明顯提高診斷正確率。
4)核磁共振:是以磁場值標記人體內共振核的位置,再透過原子核對外界磁力的反應來測取人體化學信息的一種全新方法,是目前最先進的無創傷影像檢查方法。其檢查範圍基本覆蓋了全身,尤其在顱內、椎管及脊髓、心髒大血管的疾病診斷方麵明顯優於CT,可以清楚的顯示腦灰質與白質、脊髓與椎間盤,它無骨性偽影,對腦幹及後顱窩等神經係統病變顯示更有它的優越之處,但對顱內急性出血(0—3天)、肺部病變及骨骼組織病變的觀察則不如CT。
5)介入:這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迅速開展起來的熱門學科,幾乎可以應用於人體各個部位及各種疾病,真正達到“無孔不入,無孔也可入”的微創治療技術。包括:經導管栓塞術、血管成型術、藥物灌注、血管內采樣。腔道狹窄擴張、穿刺引流及抽吸硬化、膽道及泌尿道結石穿刺取石、椎間盤吸切及膠原酶治療等。
注意事項:由於造影、鋇餐類在檢查前對患者都有十分具體的要求,因此,每位患者在檢查前都應該仔細閱讀、記住和做好檢查前的各種準備。
做核磁共振時要注意,帶有神經刺激器,心髒起搏器,人工心髒金屬瓣膜,體內有金屬或磁性物植入史或者早期妊娠的病人不能進行此項檢查,以免發生意外;
做CT各部位增強掃描及腹部平掃的患者,檢查前至少要禁食四小時,且前一周內不能作鋇餐檢查。
還要注意帶上已做過的一些檢查結果備用,比如:X光片、同位素、超聲波、肝功、甲胎以及曾經做過的CT、核磁共振檢查的片子及報告等,以便進行參考,正確診斷。
$第六節 醫生,我是否真的需要做這項檢查?
檢查前要權衡得失,搞清狀況,因為醫生隨時都可能會對患者的檢查和治療進行推翻和修訂――題注
正如我們在前一節所提到的那樣,因為有了名目繁多的各種高科技檢查設備的支持,醫生往往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有根有據地為患者做出基本準確的醫療診斷。這是醫學的進步,更是現代人的幸運。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可不避免的兩麵性,不適當地濫用檢查,不但是在浪費我們的醫療資源,同時,也是在浪費我們的金錢與時間,何況,有些檢查不但需要我們忍受身體的不適,還需要我們麵對放射線的損害與汙染。
因此,當醫生建議我們去做某項檢查的時候,不要盲目聽從,是否真的要做這項檢查,應該先要搞清這樣三個問題:
1.為什麼要做這項檢查?
2.一定要做嗎?
3.它是否會給帶來某些不良後果?
為什麼要做這項檢查?事實上,不用我們主動問這個問題,通常情況下,醫生在為我們開具某項檢查預約單之前,就會告訴你一個大致的原因,比如:“你需要做1個腰椎CT,我必須了解你目前第四和第五腰椎椎間盤的情況。然後才能決定使用哪種治療方法會更適合,更有效。”
基本上,我們在聽完醫生的解析之後,都會惟命是從:“好的,我現在就去。”
但是,你確定自己真的搞清楚了嗎?或者,你還應該這麼問:“醫生,你確定我的腿痛是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嗎?”
“查體的情況令我懷疑有這種可能,所以才需要你做個CT,進一步明確。”
“CT能看清嗎?還有沒有別的檢查方法?”
“大部分情況下,做CT就可以了。”
以上這些對話,就是我們在求證第二個問題:一定要做嗎?
注意,這位醫生的話裏有一個不確定因素,他說的是:大部分情況下。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還有一個小部分情況。出於謹慎,我們可以進一步求證這項檢查的必要性。當然,求證的渠道多種多樣,除了繼續詢問自己的主治醫生以外,還可以去找其它醫生再求證。畢竟,每位醫生都會有自己的診療習慣和對疾病、設備、藥物的主觀認知。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打電話谘詢做醫生的朋友,也可以找其它醫院的專家問問。
問與不問是不一樣的。
很可能,你的醫生朋友會這樣告訴你:“要了解椎間盤的情況,做CT故然是一種可以采用的檢查方法,但我建議你最好做核磁共振,因為它對我們身體組織密度的分辨率比較高,能分辨正常的纖維環與髓核,並且能顯示椎間盤突出的方向與程度,明確椎間盤有無變性,在這方麵它要優於CT檢查。”
“有沒有可能,做完CT之後,還要再做核磁共振?”
“有這種可能。如果你的腰部受過外傷,就需要做核磁共振來觀察頸椎後縱韌帶的鈣化情況,它可以直接顯示骨刺及後縱韌帶鈣化的脊髓壓迫情況。”
OK,問清了,再轉回來再找自己的主治醫生商量:“醫生,我考慮了一下,如果一定需要檢查,你看做核磁共振會不會比做CT看得更清楚一些?“
“是的,不過做核磁共振要比做CT貴。”
“貴就貴吧,反正不想來回折騰。”
“那麼,目前你體內有沒有裝什麼金屬物?比如裝有心髒起搏器,就不能做核磁共振。”
“我沒有。”
“好的,那麼請等一下,我重新給你開張檢查單。”
第二個問題,解決了。現在可以拿著檢查預約單走了嗎?
等等,還有一個問題。
“那麼,做核磁共振,對我的身體,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呢?”
“放心,核磁共振對人體是安全的。”
“謝謝你,醫生。”
現在可以去做檢查了嗎?
當然,還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