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可卿的病說起——中醫切脈漫話(2 / 2)

脈雖然能反映髒腑疾病,但單靠切脈也不一定對所有疾病都能準確診斷。首先,它取決於醫者對脈診的素養。脈象雖是疾病的客觀反映,但如何辨別脈象還要通過人的主觀認識,而人的認識與各自的實踐有很大關係。剛學習切脈,多數人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感覺。所以說要掌握切脈技巧,就必須不斷實踐,不斷分析、研究,隻有熟練了,才能得心應手。

其次,病人的情緒、體位也有關係。精神緊張、肢體活動、酒餘飯後,切脈不準。《紅樓夢》描述張友士給秦可卿切脈是很生動的,特別是其中一些細節都作了交代:“於是家下媳婦們,捧過大迎枕來,一麵給秦氏靠著,一麵拉著袖口,露出手腕來。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脈上,調息了至數,凝神細診了半刻工夫。換過左手,亦複如是。”捧過大迎枕,給秦氏靠著,即病人取平臂體位;調息了至數,描寫大夫切脈先穩定自己的呼吸,不然一呼一吸沒有個標準;凝神細診了半刻工夫,不但寫大夫認真細致,也說明費了較長時間,不然三部脈怎麼摸得清楚?我曾見過有的醫生切脈不上五六秒鍾就完了,有的醫生邊切脈邊和旁人閑談。這樣的切脈是否流於形式?我有點懷疑。

切脈是中醫主要的診斷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所以中醫強調“四診合參”,即望、聞、問、切互相配合,尤其是詢問病史,聽取病人主訴是十分重要的。那麼,上麵說的張友士卻不要聽取病史,為什麼能把病情“說得如神”呢?我們暫且把秦可卿的病作為真實的來分析,還是可以解釋的:秦氏本來不是得什麼大病,在第10回以前,她是很活潑的,有說有笑,還能打骨牌,隻是月經不來2個月,閉經、妊娠都有可能。太醫不敢確診,也是符合情理的。因為斷得準不準,不僅有關麵子,還關係到他們的“烏紗帽”,所以隻好因循敷衍,人雲亦雲。張友士則不同,他既不是太醫,又不為名利,斷得準不準與他個人前程並無大礙,先沒有思想包袱。他又是馮紫英推薦的,而馮紫英是賈珍的好友,對賈府情況很了解。既然馮紫英上門邀請,必然會談及秦氏病情及其治療經過,甚至連秦氏性格和乃弟被打情節都會提到。(這一點太醫院老爺就無法了解。)不然的話,張友士診過脈之後為什麼能說出“大奶奶心性高強,聰明不過,不如意事常有”?這些是不能夠由脈象發現的。

有人認為,中醫診病隻要切脈不要問症,不願將病情告訴醫生;有的醫生不問病史,甚至拒絕病人主訴,都是不對的。《黃帝內經》說:“診病不問其始……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漢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也曾批評當時一些醫生診病草率、不負責任,說:“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可見我國古代醫家早就認識到,切脈必須結合問、望、聞診,才能全麵掌握病情。這是審慎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