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頭痛醫頭”(1 / 1)

閑話“頭痛醫頭”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一種對症療法,也是臨床常用的手段之一,原是無可厚非的。可是長期以來,這句話卻成為對醫生技術不高明的諷刺。甚至還有人這樣說:“西醫隻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能夠辨證施治。”這個說法很不公平。事實上,中醫也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西醫也有辨證施治。

就拿“頭痛醫頭”來說,既是頭痛,當然就要設法把痛解除掉。西醫采用阿司匹林、索米痛片(去痛片)、麥角胺等鎮痛藥,一般叫對症治療;中醫用治頭痛的複方川芎茶調散及也是針對頭痛起鎮痛作用的古方白芷丸、川芎丸,也是對症治療。

不過,頭痛僅僅是一種症狀,很多疾病都會出現頭痛,如果單單見症治症,“頭痛醫頭”,是不可能完全解決問題的。從中醫方麵說,頭痛有因外感,有因外傷。外感頭痛還有因風、因寒、因熱、因暑、因濕等的不同;內傷頭痛還有因氣虛、血虛、氣實、血瘀、痰飲、食積等區別。同時,許多髒腑器官的病變也能誘發頭痛。因外感引起的要治外感:由於風寒,要驅風散寒;由於火熱,要降火瀉熱;由於暑濕,要清暑祛濕。外感解除了,頭痛也就隨之消失。因內傷引起的要治內傷:虛的要補,實的要瀉,血瘀要活血,痰飲引起的要化痰去積。找出頭痛的根本原因加以解決,不治痛而痛自愈,這些就叫“辨證施治”。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頭痛雖然是局部症狀,但病因與整體有關。中醫從整體著眼,審症求因,辨證施治。這種認識疾病、處理疾病的思想方法無疑是正確的。

西醫臨床沒有使用“辨證施治”這個詞,但實際具有辨證施治的思想方法。從某種角度看,西醫對頭痛的辨證施治有時比中醫更細致,更具體。西醫也承認頭痛不是單獨存在的一種症狀,與各種因素有關,為感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傷寒、瘧疾、鉤端螺旋體病、腦膜炎等)、心血管病變、神經官能症、尿毒症、貧血、低血糖、中暑、風濕病、中毒等,都能出現頭痛。用中醫的話來說,西醫也將頭痛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中醫、西醫學術體係不同,對疾病的認識和處理,各有各的觀點和措施。但二者的對象都是病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把病治好,所以他們之間盡管術語不同,必定有其共通的地方。就以對頭痛的治療來說,中醫認為外感所致頭痛,根本原因在於外感,解除了外感,頭痛也就消失了;西醫同樣認為,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頭痛,僅僅是症狀之一,應該治病,不是治症。原發病解除了,頭痛也就解決了。西醫采用抗菌、消炎等藥物,目的是消除感染因素;中醫用清熱、瀉火、解毒等藥物,實際也是達到這個目的:不過是所用藥物和治療作用的說法不同而已。西醫所指的貧血、低血糖引起的頭痛,中醫說是氣虛或血虛,也有相通之處。神經官能症的頭痛,西醫認為多數與大腦皮質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多數與肝氣鬱或肝血不足有關,而中醫所稱的“肝”,恰是包括高級神經活動功能。高血壓的頭痛,西醫認為是小動脈硬化痙攣所引起,中醫認為與肝(肝陽、肝火、肝風)、腎(腎陰不足)有一定關係,好像中西醫說法有些距離。其實高血壓的發病機製,西醫目前還沒有完全闡明,多數學者認為,可能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失調在發病史上占主導地位,而腎髒、內分泌係統、電解質等則參與了發病的過程。這樣一說,中西醫之間又有相通的地方。中醫對瘀血引起的頭痛,常用活血化瘀藥;西醫對血栓形成、腦栓塞或因血管痙攣而致的頭痛,常用擴張血管藥,從治療原理說,也頗相似。有些頭痛,中醫采取利尿、瀉下方法治療,叫做“上病下取”;西醫對顱內壓增高(如腦積水等)的頭痛,使用脫水劑,從中醫的觀點看,也寓有“上病下取”意義。

事實上,中西醫之間有時也很難分清楚哪是中醫的哪是西醫的。好多藥物說是西藥,也可以說是中藥;有些治療方法,說是西醫的也可以,說是中醫的也可以。比如顱內占位性病變(腫瘤、血腫等)的頭痛,采取手術摘除,這是根治方法,不是“頭痛醫頭”。現在人們的一般看法,都毫無疑問地認為是西醫所特有。可你知道嗎?早在三國時,我國著名外科專家華佗就給曹操提出了施行顱腦手術根治“頭風”的治療方案。曹操的“頭風”是否就是顱內腫瘤之類,現在不敢臆斷,華佗要在他的顱部開刀也隻是傳說。但華佗用過麻沸湯(一種麻醉劑)行過其他外科手術,則是有史書記載可據。從這一點說,我國的外科手術在世界上可算是遙遙領先了。

醫學(中醫學、西醫學)都是勞動人民的經驗積累,都是人類的財富,人人都有權利享受。中西醫之間應當互相尊重,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當然,作為醫務人員(不論中醫、西醫),假使不努力鑽研業務技術,不關心病人,臨證敷衍塞責,那麼群眾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句話奉送給他們,未嚐不是一種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