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可卿的病說起——中醫切脈漫話
《紅樓夢》第十回說的是秦可卿閉經2個多月,賈府請過很多大夫來看,或說閉經,或說有喜(懷孕),服藥無效;又因其弟秦鍾被打,心情抑鬱,病情加重。後來賈珍好友馮紫英推薦張友士來診。當賈蓉領他到內室時,原想先把可卿的病情說一說,讓大夫診脈有個底,但張友士卻要“竟先看脈,再請教病源”。原文脈案是這樣寫的:“看得尊夫人脈息,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虛而無神。其左寸沉數者,乃心氣虛而生火;左關沉伏者,乃肝家氣滯血虧;右寸細而無力者,乃肺經氣分太虛;右關虛而無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製。心氣虛而生火者,應現今經期不調,夜間不寐;肝家血虧氣滯者,應脅下痛脹,月經過期,心中發熱;肺經氣分太虛者,頭目不時眩暈,寅卯間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製者,必定不斷飲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軟。”張友士是依脈測證,說的與病情完全符合,連旁邊一個貼身伏侍的婆子也歎服道:“何嚐不是這樣呢?真正先生說得如神,倒不用我們說了。”
這則故事是虛構的,但脈案寫得相當嚴謹,頗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似亦信而有征。
切脈能不能辨出內在疾病?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是可以的。中醫對脈象的分類和主病有三個內容:①根據頻率,即脈搏跳動次數。一呼一吸脈來不及四至(每分鍾脈搏在60次以下)稱為遲,四至五至稱為緩,五至以上(每分鍾脈搏在80次以上)稱為數。遲主寒,數主熱。②根據部位,即脈的浮沉。輕按摸到脈叫浮,重按才摸到脈叫沉。浮主表,沉主裏。③根據脈波形態,有大、細、實、虛、弦、滑、緊、澀等。大、實主實證;細、虛主氣血不足;弦主風、主痛、主肝鬱;滑主痰飲、食滯、實熱;緊主寒、主痛;澀主氣滯、血少、挾瘀。這些僅是概要而言。中醫又把寸關尺(在手腕部高骨下麵脈搏動處,用三個指頭按之,高骨正下方叫關,靠拇指一側叫寸,靠肘彎一側叫尺)三部分屬內髒,即左寸心、包絡,左關膽、肝,左尺膀胱、腎;右寸胸、肺,右關脾、胃,右尺大小腸、命門。根據脈的頻率、部位、脈波形態,以及各個髒腑所屬,再用中醫理論分析歸納,就可以得出疾病的初步診斷。
有人說,脈搏是心髒搏動的反映,切脈診斷心髒病也許可以,怎麼能測知其他髒腑的病?從中醫幾千年的臨證實踐來看,切脈測病是不可否認的,不過到目前還不可能用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理論來解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中醫認為,人體是完整的統一體,髒腑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聯係的。就拿普通的生活現象來說,像發熱、神經緊張、激動、驚恐,都會使心髒搏動改變,而這些並不是心髒本身的病。說明脈搏固然是心髒跳動的反映,但其他髒腑器官以及神經、內分泌的變化也會影響心髒的跳動,那麼通過脈象變化測知疾病自然有其一定的科學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