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選擇中西醫 2(2 / 3)

我們在這裏隻是通過舉例使大家對於中醫有一個相對清晰的簡單了解。論治是一個專業要求比較高的工作過程,需要很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醫生個人的天分與悟性等。故而,此處不再深入探討。

(二)八綱辨證與六淫致病

此前我們已經講到,髒腑學說是八綱辨證以外所有辨證體係的基礎。髒腑學說的核心作用就在於將複雜的臨床症狀歸納入人體的五髒係統,無論多麼複雜多變的症狀,都可以劃分為五類,分別歸入肝、心、脾、肺、腎五個係統中,這是中醫對病灶(或者說治療的入手點)的定位。概要而論,發生在人體的疾病(或者說人體功能發生的紊亂),不外乎兩個方麵的內容,一個是發生部位,髒腑學說解決了這個問題;另一個是病證性質,八綱辨證與“六淫說”所對應的便是這個方麵。八綱辨證將發生在人體的疾病性質歸納為八類,“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六淫說”則確立了另外六種性質,為“風、寒、暑、濕、燥、火”。臨床症狀無論怎樣複雜,疾病性質大多不出於此,治療也自然從此入手。

因此,最基礎的中醫辨證,就是結合髒腑學說與“八綱”“六淫”性質對疾病進行診斷,比如“腎陰虛”“胃實熱”“脾濕”“肺燥”等。

1.八綱 八綱共計四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內容複雜,本書不能詳述,以下所列隻是最簡單粗略的提示,以幫助讀者理解八綱的基本要義。

(1)陰陽:髒腑各有陰陽,陰陽協調則體健,陰陽失調則疾病生。陰陽不和主要為四種形式的盛衰不均,陰平陽盛,外在症狀為陽證;陰衰陽平,外在症狀為陽證;陽平陰盛,外在症狀為陰證;陽衰陰平,外在症狀為陰證。

(2)表裏:表裏基本是指病變位置在表還是在裏,表者在肌膚腠理,可以發散治之,如外感風寒初期以散寒發汗藥治療;裏者在髒腑營血,當以清解、攻下、溫固等法治之,如脾陽虛以溫中理氣藥治療。

(3)寒熱:寒證、熱證,總由陰陽偏勝而成,陽勝(陽證)則熱,陰勝(陰證)則寒。總的治則為溫熱性藥物治療寒證,寒涼性藥物治療熱證。寒熱的一個特點是不僅僅體現了陰陽盛衰,同時作為重要的臨床症狀,往往需要在治本的同時也要對症治療。比如陰虛發熱,雖然治本在於補陰,但補陰的同時往往也要針對性地退熱。

(4)虛實:從陰陽論,則陰平陽盛為陽實證,通常治療需要大寒藥物攻陽;陽平陰盛為陰實證,通常治療需大熱藥物攻陰;陰衰陽平為陰虛證,通常治療需滋陰治本,涼藥清解虛熱治標;陽衰陰平為陽虛證,通常治療需補陽治本,溫藥暖寒治標。

2.六淫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不正常的氣候變化而言。六淫在中醫理論中主要被歸於外感病因,也就是說六種不正常的氣候變化造成人體受傷,發為疾病。中醫基本的病因學說為“三因論”,即人之病因不外三類,六淫外感為外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為內因,房事、金刃、蟲獸、飲食、勞倦所傷為不內外因。

如果嚴格按照三因論解釋,則六淫隻是外感病證的六種致病因素。但中醫臨床中六淫並不是單純作為外感病因發揮著作用,而是作為病證性質發揮著更加廣泛而重要的作用。對於並非外邪侵入,而是髒腑功能失調所產生的疾病,中醫學往往也按照六淫觀念加以辨證,這些被稱為內風、內寒、內暑、內濕、內燥、內火,意即內生之邪。比如腦血管意外導致偏癱,並非外感風寒所致,因其病證性質為風證(具有風性的係列症狀),中醫則稱之為內中風。

無論外感內發,辨別病證的六淫屬性都非常重要,並且這種思路的拓寬無疑使中醫診斷更加深入,治療也更加有效。比如八綱辨證的(脾)陽虛寒證,如果僅僅從陽虛寒證論治,隻是溫中散寒。實則陽虛寒證很多伴有水液停滯,因此僅僅溫中還不夠,需要溫中與燥濕(以燥性藥物祛濕)兼顧;而且脾性喜燥惡濕,溫中的同時加以燥濕治療,往往事半功倍。

(1)風:外風常發症狀為發熱、惡風、自汗、瘙癢、痛無定處等;內風常發症狀為頭目眩暈、四肢抽搐、麻木、強直,乃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內風諸證多與肝相關。

(2)寒:外寒常發症狀為惡寒發熱、無汗、身痛、骨節痛(得熱則舒,遇冷加重)、肢體拘急、脘腹冷痛(得熱則舒,遇冷加重)、喜熱飲、腸鳴腹瀉、食少納呆等;內寒則主要由於陽虛所致,因此又稱為“虛寒”,常見症狀為畏寒喜暖、四肢不溫、甚至手足逆冷、嘔吐清水、下利清穀、小便清長、倦怠嗜臥等。虛寒證多發於脾腎。

(3)暑: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獨見於夏令。常見症狀為頭暈惡心、胸悶嘔吐、多汗心煩、口渴喜飲、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大便稀溏、食少納呆等。即通常所謂“中暑”。

(4)濕:外濕常見症狀為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汗出而熱不解、痛處固定不移、有沉重感等;內濕主要是脾病的表現,多為脾陽虛導致水液不化,聚而為飲,常見症狀為食欲不振、口膩不渴、胸悶嘔惡、痰涎清稀、頭重身沉、便溏或瀉、小便混濁、婦女帶下等。

(5)燥:外燥常見症狀為頭痛、少汗、口渴、心煩、鼻幹咽燥、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吐不爽等;內燥證主要是津液損耗,起因或由陰虛,或由陽亢,或由年老久病致精血虧損等。臨床常見症狀為口燥咽幹、皮膚幹澀粗糙、毛發幹枯不榮、肌肉瘦削、小便短少、大便幹結等。治則以滋陰養血為主。

(6)火:外感多見於溫熱病,起初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喉腫痛、口幹而渴,繼則但惡熱不惡寒、大渴引飲,待熱入血室則心煩不寐,甚則動血生風;內傷實火多為心、肝、肺、胃等病變反映,如口舌糜爛、口苦目赤、咽喉幹疼、咳吐黃痰或膿血、齒齦腫痛、口渴喜冷飲、心煩急躁、大便幹結、小便短赤等;內傷虛火則多屬肺、腎、心、肝的病變,症見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咽幹、目澀、頭暈、耳鳴等。

四、四 診

中醫診斷最主要依賴四個方麵的技術,望、聞、問、切。在臨床應用中,要求醫生必須四診合參,不可偏廢,這是中醫臨床診斷的最重要守則。但在臨床應用中,醫生往往有所偏重,其中應用最為廣泛,作用最為主要的是望舌、診脈與問診。在這裏需要特別提醒患者朋友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誤以為“好醫生不張口,伸手搭脈全都有”,因此見到醫生之後不詳細訴說自己的病情症狀,隻讓醫生診脈,以此考較醫生功力。實際上這是毫無道理的,結果隻能使自己受損失。單憑診脈就可以斷病的,應該說這是神仙,不是醫生。通常來講,問診與診脈並重,甚至問診比診脈更加重要。

(一)望診

望診內容很全麵,粗略可分為七個方麵,察精神、觀形體動態、辨色澤、辨部位、察目、望舌、察耳鼻唇等。但在臨床應用中,望舌最為突出。因此,我們在這裏隻簡要介紹望舌的部分內容。

1.舌質

(1)顏色:淡白主寒、虛,為陽氣虛弱,氣血不足;紅主熱,鮮紅而苔黃幹厚為裏實熱,鮮紅而苔少或淨為陰虛內熱;絳紅即深紅色,為熱盛,熱深入營血,若苔少淨者為久病陰虧熱盛;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者為瘀血,紫暗幹枯少津為熱毒盛,紫暗滑潤為陰寒盛;藍舌為危重疫毒感染或化學物品中毒,少見。

(2)形態:胖嫩腫脹,邊有齒痕者為氣虛濕重;幹癟瘦小、蒼老、有裂紋、生芒刺者為熱盛日久,津虧陰傷;舌強硬,屈伸不利、轉動不靈、言語不清者為熱入心包、高熱傷津、痰濁內閉。

(3)濕潤度:水滴汪汪者為寒濕水停;幹枯粗燥者為津虧液竭。

2.舌苔 舌苔的生成與三個方麵有關:由胃氣所生,即脾胃有消化功能;濕氣上升所致;飲食的積滯。

(1)顏色:白苔主寒,主表證;黃苔主裏熱證;灰黑苔而幹裂者為熱盛熱深津枯;灰黑而滑潤者為陽虛寒盛;灰土色較厚較膩稱垢苔,為消化不良,濕濁停滯。但是臨床需要注意排除染苔的假象,如吃過烏梅、橄欖、應用

廣譜抗生素時間較長等均可造成灰黑苔,吃過黃連、枇杷、橘子者可染為黃苔等。

(2)厚薄:薄苔為初期表證或虛寒證;厚苔多為濕邪較重或有食滯;厚而膩者,即苔顆粒細膩,黏滯狀,中心厚邊較薄,擦之不去,刮之不脫者為內有濕濁、積飲或積食;厚而鬆散,顆粒粗大似豆腐渣樣稱腐苔,為實熱蒸化胃中腐濁所致。

(3)濕潤度:水濕汪汪為寒濕重;苔幹少津為熱邪傷津;幹裂生芒刺為熱極熱久,津液虧損。

(4)分布:苔偏布左右一側提示邪在半表半裏、肝膽疾患;前後分布明顯不均,與上中下三焦有關;舌苔一塊塊缺損似撕脫掉一樣,周界清楚,表示氣陰不足或小兒有蟲積。

(二)聞診

指醫生憑聽覺和嗅覺辨別病人聲音和氣味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麵。聽聲音包括診察病人的聲音、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太息、噴嚏、腸鳴,以及骨折部位的骨摩擦音、嬰幼兒的啼哭聲等。嗅氣味指嗅病人體內所發出的各種氣味,如口氣、汗氣、鼻臭、身臭等,以及分泌物、排泄物和病室的特殊氣味。

但在臨床中,聞診不如問診、診脈等多用,而且有些重要的聞診內容已經由患者提供,比如二便氣味、經帶氣味等。

(三)問診

詢問察病是臨床診察疾病的最重要的一項,是了解病情的主要方法。通過詢問病人或陪診者,才能獲得疾病的發生、發展、病因、診治經過、自覺症狀及既往健康狀況和生活習慣、居住與生活條件、家族史等情況,而這些情況正是醫生分析病情、判斷病位、掌握病性以正確辨證,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

問診務必全麵、細致、準確,同時還要注意不能誤導病人,是非常複雜而頗具技巧的一項技術。臨床學習中為了便於記憶,同時也為了幫助醫生時時檢查自己的問診內容夠不夠全麵,中醫醫生在學習時通常需要背誦問診歌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十問歌》初由明代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所撰,後世流傳廣泛,影響極深。在流傳過程中,雖然個別字句略有出入,但內容大體相同。

(四)切診

理論上切診是針對病人全身的診斷技術,包括麵目、肌膚、骨肉、四肢、傷損、切脈等各個方麵。但是在臨床切診中,應用最多的是切脈,也就是通常見到的兩手腕“寸、關、尺”診脈,部位在腕後橈骨動脈搏動處。

在一般應用中,兩手寸口以寸、關、尺分別對應不同髒腑,其中左手

寸—心;左手關—肝;左手尺—腎;右手寸—肺;右手關—脾;右手尺—命門。即通常所謂“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

脈象是異常複雜的,但歸納起來不外八個大類,簡要如下。

1.浮脈類

浮脈,隻須輕手摸皮膚便可觸及,多主表證;浮而有力為洪脈,主有火;浮而無力為虛脈,主氣傷;浮而虛甚為散脈,主氣血虧敗;浮如蔥管而中空為芤脈,主失血的虛象;浮而如按鼓皮,外強中虛為革脈,主陰陽不交;浮而柔細為濡脈,主傷濕。

2.沉脈類

沉脈,要重手尋按到肌肉的深部才能觸到脈的搏動,多為裏證的脈象;沉而著骨,即重按到骨上還不十分明顯的為伏脈,主邪閉於裏;沉而底硬,其強度略如革脈的為牢脈,主寒邪裏實;沉而細軟為弱脈,主

血虛。

3.遲脈類

遲脈,一呼一吸脈僅來三至以下,多為寒證脈象;遲而不少於四至為緩脈,主無病;遲而往來不流利為澀脈,主血少;遲而偶停無一定之數為結脈,主氣鬱痰滯;遲而中止有定數為代脈,主氣絕。

4.數(shuò)脈類

數脈,一呼一吸脈來五至以上,多為熱證的脈象;數而往來流利為滑脈,主痰食為病;數而有如牽引繩索為緊脈,主寒主痛;數而時或一止為促脈,主陽邪內陷;在關部數而厥厥然動搖為動脈,主崩中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