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選擇中西醫 2
第二節 中醫的人體觀與診療技術
一、髒腑體係
(一)藏象學說概要
“藏象”一詞,始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是指隱藏於體內的內髒;“象”是指可以從外部察知的現象、征象。所謂“藏象”,是指藏於體內的內髒所表現於外的功能現象。顯然,這是一個功能模擬的體係。這個學說,被稱為“藏象學說”或“髒腑學說”。按照髒腑不同的功能,這個體係被基本分為五髒、六腑和奇恒之腑三類。
五髒: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髒腑學說中最主要的是五髒和六腑。髒腑與陰陽、五行等配合,模擬出一個功能性的人體,而不是解剖學的人體結構。對於一個中醫醫生而言,告訴某個患者“心髒冠狀動脈硬化”,他無法進行治療。而告訴患者“心陽亢盛”,他便能夠選擇特定的藥物“調心陽,補腎水,使腎水上濟於心,平抑心陽”。
互為表裏的髒腑之間,關係最為密切,病機與治療均有很強的連帶作用,其中肝和膽、心和小腸、脾和胃、肺和大腸、腎和膀胱互為表裏。六腑之中的三焦,另成一說,並有三焦辨證的理論,本書不再介紹。
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克的關聯,可以利用進行治療,如通過“瀉肝”的方法進行“補脾”。“瀉肝補脾”是因為在五行屬性上,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意味著肝抑脾,使脾功能失調,所以削弱肝氣,就可以幫助緩解脾氣。五行屬性同時還與季節相關,也可以在具體治療中加以應用。如春季著重於從肝膽入手,仲夏(長夏)著重從脾胃入手,無論診斷與治療,都有特殊的功效。
五行相生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順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的意思是助長,如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意味著調理脾功能則有助於肺病的恢複;“克”的意思是壓抑,如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意味著肝的強化容易導致脾功能被壓抑。
髒腑學說是中醫體係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任何疾病因子都必須通過髒腑係統發生作用,或者可以理解為任何疾病都是由於髒腑係統功能紊亂的結果。而相應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則是髒腑係統生理功能失調的表現與反應。辨證是中醫臨床的核心,幾乎一切診斷與治療都是圍繞辨證進行的,這被稱為“辨證論治”。盡管辨證方法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髒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種種不同,但除八綱辨證之外,其餘都屬於髒腑係統的範疇,也就是都以髒腑學說為基礎。
(二)五髒功能簡述
1.肝—膽—木
肝主疏泄,主藏血。特性是升、動,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稱之為“剛髒”。故而情緒致病和頭部病痛多與肝有關,或者從肝治療最便;風證(表現為頭暈目眩、肢體麻木、耳鳴、易怒等)也多與肝的關係密切,故中醫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說。其經脈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髒腑匹配中,肝與膽互為表裏。二者關係最為密切,病機與治療均有很強的連帶作用。肝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故而春季發病多與肝氣相關,抑或春季發病,通過調理肝氣對治療更加奏效。
2.心—小腸—火
心的特性主要反映在心為陽髒,主一身之陽氣,五行屬火,與夏季陽熱之氣相通應,故《素問·六節藏象論》稱之為“陽中之太陽”。髒腑匹配中,心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與小腸構成表裏關係。概括起來,心髒的功能為具有旺盛的陽氣、主持全身血脈、主神明。故而神誌昏憒、失眠多夢或發為癲狂的病證,多與心相關。
3.脾—胃—土
脾主運化,主升舉和主統血,其中以運化為核心。特性是喜燥惡濕,脾氣以上升為主。脾和胃以膜相連,同屬消化的主要髒器,故常脾胃並稱。人體所需營養均賴脾之化生,故稱脾為“後天之本”,又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以脾氣、脾陽所發揮的作用為主,脾陰次之。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通於長夏之氣。其經脈為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互為表裏。消化病證、血虛證、水濕不化和中氣下陷諸證,多與脾相關。
4.肺—大腸—金
肺主氣,主呼吸通腠理,助心行血,促進水液輸布和排泄。五行屬金,為清肅之髒,喜潤而惡燥,為陽中之少陰,通於秋氣。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與大腸構成表裏關係。故而咳喘痰唾等呼吸病證、外感風寒、春秋傷燥(北方春秋季節天氣幹燥)等多數從肺論治。
5.腎—膀胱—水
腎主藏精,主水,主納氣。腎藏有先天之精,為構成人體胚胎的原始物質,是髒腑陰陽之根,故稱為“先天之本”。腎陰亦有“真水”“元陰”之稱;腎陽亦有“元陽”“命門火”之稱。五行屬水,為陰中之太陰(或陰中之陰),有閉藏的特征,通於冬氣。通過經脈的絡屬而與膀胱構成表裏關係。簡要概括,腎的功能主生殖發育、生髓主骨。故而先天不足、不育不孕、年老體衰、腰膝軟弱等病證與腎相關;另外,因為腎主元陰元陽,為一身之根本,所以陽氣虛衰和陰精不足等證,多可從腎論治。
二、經絡體係
(一)十二正經
經絡體係是中醫對人體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模擬體係。經絡體係內容複雜,但最核心的有十二條經脈。這十二條經脈是經絡體係的主架構,被稱為“十二正經”。十二經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髒腑、陰陽三部分組成。手足,表示經脈分布在上肢還是下肢,手經表示這條經脈在體外的循行路線分布於上肢,足經表示其外行路線分布於下肢;髒腑,表示經脈的髒腑屬性,如肺經表示該經脈屬肺髒,胃經表示該經脈屬胃腑;陰陽則表示經脈的陰陽屬性,其中又包含陰氣與陽氣的多寡的含義。陰氣最盛者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陽氣最盛者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
十二經以外還有兩條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分別是任脈和督脈。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總稱十四經。
利用經絡進行診斷與治療時,醫生都要關注某條經脈歸屬於哪個髒腑,它的循行路線經過身體的哪些部位等。經絡體係與髒腑體係存在廣泛深入的交叉與重合,因此在臨床不可割裂看待。經絡學說在中醫臨床中最顯著的應用,應該說是針灸治療。而針灸治療中,經絡體係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應用則更加直觀,那就是腧穴。
(二)腧穴
腧穴是經絡體係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素問·氣府論》將腧穴定義為“脈氣所發者”,如“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說明腧穴所在部位和經絡循行分布的關係,以及功能聯係。
在腧穴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對它認識的不斷深入,依據其分布特點,主治規律以及疾病在體表的反應等,人為地將腧穴分為經穴、奇穴、阿是穴三大類。
經穴的主治與所屬經脈的循行分布關係密切,既能治療經脈在體表循行部位的病症,也能治療經脈所連屬的內在髒腑病症,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經穴的部位均在其所屬的經絡線路上。在臨床和教學當中,經絡繪製的方法通常便是將每個經穴的具體位置找到,然後畫一條線將這些穴位串聯在一起,這條線便是這條經脈的外部循行的準確位置了。
凡有具體名稱和固定位置但尚未歸入十四經的經驗有效穴,統稱為“經外奇穴”,簡稱“奇穴”。“奇”有奇異和奇特的意思。奇異是指奇穴的分布較為分散,大多數不在十四經脈循行線上;奇特是指一些奇穴對某些病症有奇特的療效,如百勞穴治療瘰鬁、四縫穴治療小兒疳積等。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阿是穴又稱不定穴、天應穴、壓痛點等。凡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或其他反應點作為刺激的部位,統稱為“阿是穴”。通俗的說法,醫生根據病人的症狀,在體表的一些地方進行按壓。當按到某個地方時,病人吃痛不禁喊出聲音來,這就是阿是穴。也就是病人對醫生說:“啊,真疼,就是這個地方。”
腧穴在某些方麵就像中藥,各自有其特性與主治病症。我們以肺經的穴位“列缺”為例,簡單了解一下。
列 缺
【定位】 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肌腱之間。
【取法】
①左右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到達之處是穴。
②立掌,把拇指向外上方翹起,先取兩筋之間的陽溪穴,在陽溪穴上1.5寸的橈骨莖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
①頭麵五官病:頭項強痛,咽喉腫,口眼斜,齒痛。
②肺病:咳嗽,氣喘,咯血。
③前陰病:尿血,小便熱,陰莖痛。
④經脈病:手腕無力。
三、辨證論治
(一)辨證論治概述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醫理論體係的基本特點之一。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思維階段。辨證的任務是分析疾病,論治則是確定相應的治療措施。
1.辨證
辨證的“證”字不同於症狀的“症”字,這是極其關鍵的區別。頭痛、手麻木、腰酸、胃脹、舌苔發黃等,這些都是症狀。如果一個人生病了,通常會有非常多的症狀同時或先後出現,例如感冒時,鼻塞、流涕、發熱、身體關節酸痛、頭痛、頭暈等症狀一下子都冒了出來。根據這些症狀怎麼治療呢?最簡單的思路是針對各種症狀找到相應的藥物,比如治療鼻塞的藥物、治療流涕的藥物、治療發熱的藥物、止痛的藥物,找到這些藥物之後,混在一起都吃下去。結果呢?可想而知。不但藥物的數量很大,吃起來非常難受。而且不會得到好效果。感冒依然如故,甚至因為服藥而變得更加嚴重或者引發其他疾病。所以,對“症”治療是不行的,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惹麻煩。通常所說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便是對這種簡單思路的形象描繪。
辨證的目的就是把複雜的症狀歸納起來,找出它們的聯係,將這些症狀歸入中醫對人體的某個模擬體係當中,如經絡體係,或髒腑體係等。中醫辨證有很多學說,如髒腑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簡單理解,各個學說的不同之處就是根據各自對人體功能係統的不同劃分,將患者複雜的臨床症狀找出內在聯係,然後歸入自己劃分的功能體係中。如髒腑辨證,就是將症狀歸納判斷,確定是屬於髒腑學說的“心係”功能紊亂,還是“肝係”功能紊亂等。
例如,患者出現牙痛、頸腫、目黃、口幹、便秘等症狀,如果針對每一個症狀進行點對點的治療,不但非常麻煩,而且很難奏效。但將這些症狀綜合分析,就會發現這些症狀統一歸於“手陽明大腸經證”。也就是,這些症狀的出現,說明是手陽明大腸經出了問題,或者說,調理手陽明大腸經可以治療這一類症候群。所以,醫生對於這位病人的診斷便是“手陽明大腸經證”。在治療時,隻需對手陽明大腸經進行針灸治療就可以了。
再如,患者出現少腹脹痛、胸悶、情誌抑鬱、乳房脹痛、舌苔薄白、脈弦。從部位上看,可以說全身都有問題,倘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個病可就麻煩了。但是經過辨證審度,便可確定這些症狀歸於髒腑體係的肝。診斷為“肝氣鬱結證”。治療則選用適當方藥疏理肝氣。
這便是中醫的辨證。從始至終,診斷過程主要圍繞著“判斷各種症狀之間的有機聯係,將其歸納入某經或某髒”等。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判斷其寒熱、虛實等性質,例如“陽明經熱證”或“脾胃虛寒證”等。
2.論治
論治是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治療手段,審度恰當的處方內容。人們常說某位醫家“用針如神”,或說“藥到病除”,這些都是對於優秀醫家的稱讚之詞,而這些稱讚恰恰總是針對治療技術而發的。醫生的治療技術,基本上便是我們所說的“論治”部分。論治過程中通常會遇到的難點有以下幾種(以中藥方劑為例):
第一個,可用的中藥種類有幾十、上百種,究竟怎樣選擇,怎樣配方,在經典方劑的基礎上怎樣根據自己的具體證候症狀的特點進行方藥加減。
第二個,具體患者的具體情況,不會像我們舉例時所說的那樣簡單。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患有此種疾病的同時,通常伴有兩種甚至更多的其他疾病。這些情況導致症狀極其複雜,辨證之後會發現自己符合兩種甚至更多的證型。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判定主次,考慮能否將幾種證型的治療通過一個方劑或比較少的方藥來完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