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選擇中西醫 1(3 / 3)

診斷至少在兩個方麵有重要作用,一個是指導醫生用藥,也就是明確判斷病灶位置和病原體;另一個是排除疑似疾病,避免誤診。

從第一個方麵講,醫生經過診斷就可以明確自己後續的治療方案。診斷之後,通常是兩種情況,一種是明確了診斷,而且醫生掌握相應的治療技術,這種情況醫生可以負責的向患者解釋治療進程和預估治療效果;另一種情況是明確了診斷,但是醫學目前沒有好的治療技術,或者就診醫院的設備條件不夠,這種情況醫生可以負責地建議患者考慮西醫以外的治療,或者建議患者轉院治療。

從第二個方麵講,醫生經過診斷雖然不能明確患者的疾病是什麼,但是可以明確不是什麼。比如神經官能症感覺心髒不適,雖然醫生無法明確患者的病灶病性,但可以負責任地向患者確認不是心髒病。在這個基礎上,患者就可以考慮心髒病以外的治療,即使西醫沒有相應的治療手段,但是患者可以放心地接受西醫以外的治療或者保健,而不必擔心延誤了重大疾病。

總之,西醫診斷是有重要價值的,患者朋友應當重視。這種診斷價值的體現,通常就在於明確自己的疾病是什麼、不是什麼、有沒有好的治療手段(如果有,需要多長時間,達到什麼效果;如果沒有,醫生是否建議接受其他療法)等。因此,患者應當積極配合醫生的診斷,而同時不要忘了在診斷之後就以上問題谘詢醫生,先不必忙著買藥。

(3)多病灶和慢性病:點對點的治療是西醫的優勢所在,抗生素治療和外科治療是其代表。但這種點對點的治療模式,對於很多慢性病和其他多病灶的疾病卻不夠理想,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意外恢複期、幹燥綜合征等。類似疾病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全身性的症候群,誘因通常不明確,相關研究隻能提示可能與某些誘因有關,病理過程涉及全身多個係統和髒器,並且往往是進行性的。

西醫對於這些疾病的複雜因素與多病灶難以逐個界清,因此難以應用全麵有效的治療。比如原發性高血壓,西醫臨床的主要手段是降壓治療,但高血壓所引起的多係統多髒器的進行性病變,西醫則缺乏有效的幹預手段,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建議患者改良生活方式。另一方麵,疾病所引起的繁雜多變的軀體症狀,比如頭暈、頭痛、耳鳴、腰膝酸軟、睡眠障礙、視物模糊、夜尿多等,西醫也難以確定一攬子解決計劃。而這些繁雜多變的症狀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卻是現實的。

綜上所述,對於許多慢性病和其他多病灶疾病,西醫顯現了自身的不足。對於某些慢性病的重點症狀的調控,西醫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就疾病進程的總體而言,則缺乏明確診斷與全麵控製能力。因此,在這些方麵,應當考慮西醫與其他醫療相結合,而不是單純地依賴西醫治療。

(4)功能紊亂與保健:這裏所指的主要是無法確認病灶或者沒有明確誘因的軀體和精神症狀,比如功能性便秘、某些神經症、失眠健忘、某些精神疾病等。其中有些疾患在西醫中沒有明確的病種可以診斷;有些雖然可以診斷,但沒有很好的針對性的治療手段;有些雖然可以診斷,也具有治療技術,但藥物副作用比較嚴重,如失眠症、抑鬱症等;有些可以對症治療,比如使用甘油(開塞露)通便,但不能治本;還有一些可以進行有效治療,但是價格昂貴或患者耐受差,比如失眠症的某些時間療法等。

無明顯誘因的軀體和精神症狀,其發生發展機製大多不明確。從某種角度講,也可以認為這些不是疾病,而是健康狀態的波動或者生理功能的自然退化。前者如倒夜班睡眠障礙、高血脂,還有許多被稱為“亞健康狀態”的症狀等,後者如老年人的習慣性便秘、食欲減退、習慣性腹脹、腰膝酸軟等。如果不從疾病角度,而是從健康狀態的角度來考察,顯然保健功能不是西醫臨床的特長。類似情況在臨床上存在醫患之間的觀念差別,有時候甚至造成矛盾。醫生有時會認為患者大驚小怪,“沒病找病”,而患者本人被這些症狀折磨得痛苦不堪,很難接受自己沒有生病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最好能夠嚐試西醫以外的醫療。有一個觀念需要澄清,就是現代醫學不代表人類醫療的全部,也不代表絕對真理。所以,在西醫的疾病譜中無法診斷或治療的內容,很可能在其他醫療範疇內是明確的病證,並且具有係統的理論與治療技術,比如心理學、中醫學。

2.如何選擇中醫

關於中醫理論、中醫臨床的書籍很多,近幾年關於“中醫文化”的作品也驟然多起來,其中有不少時髦說辭,有些比較合理,有些比較牽強,但總的看來多數作品容易使普通患者或者缺少中醫經驗的愛好者越讀越糊塗。諸如“天人相應科學觀”“係統論”“超科學的時間醫學”“宇宙醫學”“全息醫學”等名詞,雖然各有自己的道理,但對於普通患者來講,可能還是簡單樸素的解釋更加實用,也不致令中醫神秘化,增加更多的迷惑。而且,中醫本身就是建立在臨床實踐基礎上的樸素的醫療體係,基本上與神秘主義無關。

(1)整體論的價值:整體論是傳統醫學的普遍特征,不隻中醫,包括古希臘醫學、古埃及醫學、古印度醫學等傳統醫學,基本上都是整體論的。籠統地講整體醫學比生物醫學高超,這不合理。但是反過來,認為整體論是被曆史遺棄的落後學術,也不合理。何況整體論作為一種思維與實踐模式,普遍存在於人類文明的各個領域,如科學、政治、經濟、心理學等都存在整體論,而且一直以來作為重要內容發揮著作用。

整體論在以下幾個方麵顯示出它的優勢與短處,通過了解這幾個特征,希望有助於我們理解並適當選擇應用中醫。

首先是整體論的短處,主要就是不夠精確。此前我們已經講過,中醫是對人體整體狀態的一個籠統判斷,比如是“熱”還是“寒”,或者“濕”還是“燥”等;中醫應用的很多術語容易使人誤解為西醫解剖學的內容,比如“心”“肝”“肺”等,但在實際上這些不是客觀的人體解剖,而是對人體某些功能體係的模擬和比喻,是解釋意義的概念。這些特點,導致中醫的整體論隻能保持在相對宏觀的水平,它的最精細的診斷與治療,(內科)通常也隻能達到“功能係統”的精細程度。比如被稱為“脾”的係統,不是客觀單純的解剖學的脾,而是將西醫的胃功能、腸道功能、部分腎功能等歸納在一起形成的一個概念。中醫對這個“脾”進行治療,意味著對一個複雜係統進行調理,但具體是在調理解剖學所稱的胃、腸,還是腎,卻不能準確定位。因此,中醫的整體論必然是籠統的、模糊的,無論診斷還是治療都不能達到解剖學定位一個髒器的水平。所以,對於大多數病灶相對單純或病原體單純清晰的疾病,中醫沒有優勢。比如心髒病的先天性室間隔缺損,西醫的定位定性都精確到了比心髒更細化的水平,治療手段也直接有效(如手術治療);支原體肺炎,西醫對病原體的判斷已經細化到不同微生物的不同種類,相應的靜脈滴注阿奇黴素的治療,幾小時後就可以控製病原體。類似這些疾病,顯然不是中醫的優勢所在。

但是接下來也要說明整體論的優勢。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傷口縫合用的腸線固然比繃帶精細,但在骨折石膏固定時顯然不能用線,還是要用寬寬的繃帶。整體論的基本特點是籠統、模糊,而這些特征應用在另外一些方麵,就不是缺點而顯出優勢了。比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表現出發熱症狀,西醫診斷沒有明確誘因,既不是感染也不是中樞功能受損,如果單純退熱(使用中樞作用藥物對症治療),恐怕延誤病情;如果不使用單純的中樞作用藥物退熱,也沒有明確的病灶和病原體可以處理。這種時候,整體論就顯出了優勢。在中醫看來,患者的發熱不是沒有原因的,中醫通過外在表現,有一套理論對此進行分析判斷,並且有相應的治療手段(如湯藥)。中醫所使用的湯藥不是單純退熱,而是在退熱的同時對機體整體顯現出的功能紊亂進行幹預,或者說通過整體幹預起到退熱作用。

中醫治療對人體進行整體的幹預,幹預之後可以整體地判斷疾病的變化趨勢,但具體到體內白細胞怎樣變化,體內各種微生物怎樣變化等,中醫沒有這樣的概念。有人因此認為中醫的治療過程是促進機體自愈能力的發揮,這種觀點雖不全麵,但有一定道理。整體論的治療,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麵可能發揮著作用。

①整體影響內環境:內環境的變化必然導致體內各種微生物的變化,比如體內酸堿度的變化,就會導致對酸堿環境敏感的細菌繁殖加速或者大量死亡。

②促進機體自愈能力的發揮:內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機體相關生理功能的活躍或者變弱,這種變化一方麵調整了失調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麵也可能促進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作用。中醫除去影響內環境,還有些治療技術是對機體直接加以刺激,比如針灸術。針刺治療一方麵是對機體直接進行刺激,引起機體反應,另一方麵可能也在影響內環境,或者更直接地促進了某些生理功能的活躍性,比如免疫增強等。

③直接對病原體進行打擊:最明確的例子應該是某些中藥的作用。有些中藥經過化學分析,已經清楚地知道了其有效成分,比如金雞鈉的抗瘧疾成分。對於這些治療,應當說其中有效成分對病原體的直接打擊作用,或者有效成分對體內具體器官功能的刺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中醫治療,並不全是通過整體幹預實現的。但如果據此就判斷中醫所有治療都是“誤打誤撞,碰見了有效成分”,這是不合理的。比如針灸治療在人體引起的經絡循行效應,已經科學實驗所證實,並且很多排除了與神經、血管的必然聯係。因此,以上三個方麵可能是在中醫治療中同時存在,甚至同時發揮作用的。

(2)治療勝過診斷:中醫診斷是聯係臨床症狀與治療的橋梁,是醫生所使用的工具,就像木匠使用鑿子。買家具的人不必知道木匠使用哪種鑿子,買家隻管買到稱心家具就好了。對於看中醫的患者而言,治療效果是更加重要的。中醫的診斷,對普通患者而言顯然沒有西醫診斷更有價值。西醫診斷“心髒室間隔缺損”,患者可以明確知道自己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中醫診斷“心陽虛”,患者對自己身體的了解仍舊似是而非。

西醫診斷有很重要的價值,美國著名醫學家托馬斯曾經認為診斷比治療更有價值。在他行醫的20世紀中期和早前,很多疾病已經明確了生理病理變化,能夠對患者解釋清楚,但卻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托馬斯因此認為,在很多情況下,醫生的實際工作隻是告訴患者你的身體發生了什麼,然後給患者開一點安慰劑,讓他回家自愈或者等死。但從患者的角度,生病之後能夠確切地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的特點,我們此前已經講過,是圍繞臨床構建理論,是比喻與模擬。因此,它的理論解釋從人體的客觀結構與功能來衡量,不可能準確清晰。我們將中醫診斷比喻為木匠的鑿子,其中的意味就是這種診斷對於指導醫生進行治療至關重要,如同木匠做家具離不開鑿子一樣,但對於患者而言,價值不大。如果患者對自己的病情緣由非常關注,希望能夠盡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什麼。那麼,應當尋求西醫診斷。即使西醫沒有很好的治療手段,但從疾病診斷和客觀解釋方麵,西醫診斷對患者的心理預期無疑更有價值。

(3)多病灶和慢性病:關於整體論在多病灶和慢性病方麵的優勢,在此前的章節已經涉及,這裏不再做詳細地介紹。我們隻在這裏作一個簡單的比喻,幫助讀者理解整體模式的作用。

單純病灶疾病可以簡單比喻為通緝犯藏匿。警察根據線索在可疑地區進行搜捕排查,最終將這個通緝犯抓捕歸案,這就是點對點的精確打擊。但多病灶疾病和很多慢性病,不是通緝犯藏匿,而是散見多發的治安事件。沒有明確的嫌疑人,根據經驗判斷即使判定嫌疑人也是數量眾多,無法安排警力控製,比如某些地區的打架鬥毆事件,散見多發,嚴重時候甚至造成重大傷害,但卻難以進行警力控製。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的警務係統發明了一個有趣而有效的防治模式,就是“群眾聯防模式”。

2008年奧運會期間,亞運村地區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各個街道社區每天都有好多老頭、老太太戴著紅袖箍,坐在院子裏和街道上聊天曬太陽,或者戴著紅袖箍忙著自己的家務事,買肉買菜都不耽誤。試想,如果出現犯罪人員(通常是青壯年男性),老頭、老太太誰也對付不了。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處處警備的環境狀態,非常有效地遏製了犯罪的發生,尤其是散見多發的治安事件。

整體幹預,考察其具體環節,顯得力量薄弱,但就整體效應而言,往往是非常實用的。尤其針對目標不明確和散見多發的情況。

(4)功能紊亂與保健: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很多生理係統在青年期之後就會逐漸發生功能衰退,另外如改變生活環境、天氣變化、情緒變化、飲食刺激、藥物副作用等也會引起功能紊亂。常見的功能紊亂如老年習慣性便秘、水土不服、夏季頭重頭暈、焦慮導致食欲不振、某些食物引起腹脹、抗生素治療後嚴重腹瀉等。類似的功能性障礙在生活中很多見,通常沒有明確的器質性病變,在中老年人、久坐辦公室的人群中尤其常見。

中醫對於類似的病證絕大多數都有成熟的理論與治療技術,並且療效很好。其中有些是針對臨床病變的治療,比如夏季常用藥物藿香正氣,治療梅核氣的半夏厚樸湯,春秋咽幹常用的川貝枇杷露等;另有些是針對特殊身體狀況而設的保健措施,如女性經期所用的益母草顆粒,老年人常用的麻仁潤腸丸,調理消化功能的保和丸,老年和體弱者常用的六味地黃丸等。類似的診療在疾病治療的同時,還有一定的保健意義。對於特殊體質、特定年齡段的人群和需要長期維護調理的慢性病患者而言,保健與疾病治療之間往往沒有明確的界線。“對病治療”的西醫在這時候便不如其他時候得心應手。獨立的疾病觀念是現代醫學的一個主要特征。獨立的疾病觀念促成了西醫的基本診療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因為觀念自身的特性,使西醫診療具有相應的缺陷。對於功能性障礙的治療不夠有力,對於保健意義相對忽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兩條。而在這些方麵,中醫的“對證治療”則顯出它的優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