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腎病的診斷與治療 2(3 / 3)

5.高鉀血症的防治

對CRF者來說,首先應積極預防高鉀血症的發生。在限製鉀攝入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及時糾正酸中毒,以防止細胞內鉀向細胞外轉移;部分病人可適當應用利尿藥(呋塞米、布美他尼等),增加尿鉀排出,及口服降鉀樹酯增加腸道鉀排出,以更有效地防止高鉀血症發生。對已發生高鉀血症的患者來說,除限製鉀攝入的措施外,還應采取進一步措施。

6.低鉀血症的防治

由於鉀攝入不足、胃腸道丟失(嘔吐、腹瀉)、補堿過多、利尿過度等原因,CRF患者發生低鉀血症並不少見。部分透析患者因透析液中失鉀過多,且未能及時補充者,也易發生低鉀血症。可給予口服補鉀,或根據需要考慮予以靜脈滴入葡萄糖氯化鉀溶液。

7.低鈣血症和高磷血症的治療

當GFR<25ml/min後,則易出現高磷血症,有時可同時伴低鈣血症。當GFR<50ml/min後,即應適當限製磷攝入量(<800~1000mg/d)。當GFR<30ml/min時,單靠限製磷攝入,有時難以完全防止高磷血症的發生。此時除限製磷攝入外,可應用磷結合劑口服;對明顯高磷血症(血清磷水平>7mg/dl或血清Ca2+、P乘積>65mg/dl)者,則應暫停應用鈣劑,以防轉移性鈣化、尿毒症性血管鈣化的加重。

8.其他電解質紊亂的防治

高鎂血症是CRF患者中並不少見的電解質紊亂,臨床中有時易被忽略。當血清鎂>4mg/L(2mmol/L)時,患者可出現呼吸衰竭,有生命危險,此時應緊急予以鈣劑靜脈注入,並及時進行血液透析(透析液不含鎂)。為防止高鎂血症的發生,對中、重度慢性腎衰患者,應避免給予鎂製劑。低鎂血症在CRF患者中也有發生,常與利尿藥應用有關。輕度低鎂血症一般不必處理。對嚴重低鎂血症者可應用門冬氨酸鉀鎂靜脈輸入。

(二)營養治療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低蛋白、低磷飲食的基礎上,必需氨基酸、酮酸治療廣泛應用於臨床,使營養療法的療效顯著提高;多不飽和脂肪酸、L-肉堿、某些微量元素在CRF治療中的作用,亦受到重視。改善營養狀況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後、提高患者長期存活率,均有其重要作用,也已受到較多重視。

20世紀70年代以前,低蛋白飲食(0.5g/kg)可使慢性腎衰部分臨床症狀得到緩解、血尿素氮水平下降,但後來發現長期應用此種低蛋白血症後,易引起或加重病人營養不良。因此,20世紀70年代以後不少學者提出對低蛋白飲食療法加以改進,主要做法是:

1.蛋白攝入量應合理,不宜限製過嚴,一般為0.6~0.8g/(kg·d),以滿足病人生理需要。由於糖尿病腎病患者糖類和熱量攝入同時受到限製,為了使患者對飲食治療能長期耐受和堅持,因此蛋白攝入量可適度放寬。

2.要重視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的平衡。部分病人可增加飲食中動物蛋白的比例,以增加必需氨基酸的攝入比例;同時要重視植物蛋白(包括大豆蛋白)的攝入,以發揮其保護腎功能的作用。糖尿病腎病患者尤需適當增加植物蛋白的攝入。

3.同時補充適量0.1~0.2g/(kg·d)的必需氨基酸和(或)(-酮酸((-酮酸療法),改善病人蛋白營養狀況,進一步減輕氮質血症。

4.攝入足夠熱量,30~35kcal/(kg·d),以減少蛋白分解。

5.病人磷攝入量應低於600mg/d;對嚴重高磷血症病人,還應同時予以磷結合劑。

近20年來,CRF營養療法不斷得到改進,臨床對CRF患者各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L-肉堿等)的攝入和平衡有了更多的認識,對其多方麵的措施也考慮得更為周到。因此,CRF現代營養治療的原則較前有所變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①合理的低蛋白飲食;②充分的熱量攝入;③必需氨基酸、(-酮酸的合理攝入;④各種營養素攝入的綜合平衡和某些特殊營養素(如鐵、鋅等微量元素,L-肉堿等)的額外補充;⑤改善食欲,以保證營養素的足量攝入;⑥改善機體內環境,糾正各種營養素的代謝紊亂,保持其養代謝基本正常,或恢複正常。

(三)口服吸附療法和導瀉療法

如何利用腎外途徑增加各種代謝產物的排出,減輕尿毒症毒素的蓄積,一直是腎髒病學者長期以來十分重視的臨床課題,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應用胃腸道途徑增加尿毒症毒素的排出,如口服吸附療法、導瀉療法、結腸透析等,均已應用於臨床治療。

上述療法主要應用於透析前慢性腎衰患者(Scr2.5~7.9mg/dl),或某些早期尿毒症患者病情尚屬穩定,暫時未能接受透析治療者。這些療法對透析前腎衰患者減輕氮質血症,可起到一定作用,在我國目前透析治療尚不普及的情況下,可作為非透析治療的措施之一,但不能依賴這些療法作為治療尿毒症的主要手段。

(四)高血壓的治療

高血壓在慢性腎衰患者中十分常見。對高血壓進行及時、合理的治療,不僅是為了控製高血壓的某些症狀,而且是為了積極主動地保護靶器官(心、腎、腦等)。因此,對透析前慢性腎衰患者來說,控製高血壓也是延緩CRF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五)腎性貧血的治療和rHuEPO的應用

CRF病人貧血治療非常棘手。自從臨床應用紅細胞生成素(rHuEPO)後,腎性貧血治療出現了劃時代的轉變。應用rHuEPO治療後,不僅病人貧血症狀消失或減輕,而且心、肺、腦功能均明顯改善;有的病人雖然仍有輕度貧血,但輸血可以減少或免除。如Hb<90~100g/L即可考慮應用EPO治療。具體應用為皮下或靜脈注射,以皮下注射更為理想,既可達到較好療效,又可節約藥量1/4~1/3。

對透析前慢性腎衰患者來說,目前趨向於小劑量療法(2000~3000U,每周2次),療效佳,副作用小。對透析前慢性腎衰患者來說,其中部分患者常常需要經靜脈途徑補充鐵,否則rHuEPO療效不甚滿意。在應用rHuEPO時,應同時注射補充鐵劑和(或)葉酸。

(六)腎性骨病的治療和活性維生素D的應用

腎性骨病是慢性腎衰竭患者的常見並發症,是Ca2+、P代謝紊亂的造成的主要後果之一,主要有骨質疏鬆、骨質軟化、纖維性骨炎(由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骨生成不良等類型。腎性骨病的治療,主要是糾正Ca2+、P代謝紊亂和應用活性維生素D,並需要根據類型骨病的不同類型進行治療。可以口服或靜脈給藥;對藥物治療效果反應差的少數患者,也可應用手術治療。

(七)尿毒症急性並發症的治療

對慢性腎衰尿毒症患者心、肺、腦、血液等係統的急性並發症,一定要及時予以處理。尤其要重視心腦血管並發症的早期防治,因為多數患者(50%~60%)均由於這些並發症導致死亡。高鉀血症、嚴重感染、消化道出血、尿毒症腦病等嚴重急性並發症,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積極防治尿毒症的急性並發症,尤其是早期采取防治措施,目的在於降低CRF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長期存活率。因此,對嚴重心衰伴少尿、尿毒症心包炎、高鉀血症、尿毒症腦病等嚴重急性並發症,非透析治療往往難到奏效,需及時、果斷地采用透析治療,以迅速挽救生命。對嚴重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急性並發症,也應積極治療和搶救,使患者及時脫離危險,並完全控製病情。

(八)透析患者的非透析治療

及時透析,充分透析,提高透析的生理性(包括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材料),這是提高透析病人治療水平的重要保證。透析患者的藥物治療和營養治療,也屬於“非透析治療”,是透析患者總體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證患者得到滿意治療、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長期預後等方麵,均有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