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下 品 4(1 / 3)

第三章 下 品 4

巴 豆

【經文】味辛,溫。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瘕;結聚堅積;留飲痰澼;大腹水脹;蕩練五髒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一名巴椒。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巴豆生於巴蜀,氣味辛溫,花實黃赤,大熱有毒,其性慓悍。主治傷寒溫瘧寒熱者,辛以散之,從經脈而外出於肌表也。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澼,大腹者,溫以行之,從中土而下泄於腸胃也。用之合宜,有斬關奪門之功,故蕩練五髒六腑,開通閉塞,閉塞開通,則水穀二道自利矣。其性慓悍,故去惡肉。氣合陽明,故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經》雲:“兩火合並,是為陽明。”巴豆味極辛,性大溫,具兩火之性也,氣合陽明,故其主治如此。

愚按:凡服巴霜,即從胸脅大熱,達於四肢,出於皮毛,然後複從腸胃而出。《傷寒論》有白散方,治傷寒寒實結胸用此。古人稱為斬關奪門之將,用之得當,真瞑眩瘳疾之藥;用之不當,非徒無益而反害矣。

【編者按】李時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巴豆辛熱,能蕩練五髒六腑,不僅破瘕結聚之堅積,並可治傷寒濕瘧之寒熱,如仲景三物白散,巴豆配桔梗、貝母,以治寒實結胸,痞塞不通,巴豆破寒食而決鬱塞也,深得《本經》之旨。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髒病多寒者宜之。臨床上,巴豆得杏仁,治積滯瀉痢;得硼砂、杏仁、牙皂,水丸服,治痰哮;炒熟,令煙盡至黑色,去油極盡用。用之不當,易中毒,中其毒者,綠豆汁或黃連水解之。

蜀 椒

【經文】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生川穀。

【編者按】蜀椒又名花椒,因其所產在蜀,故名蜀椒,今處處有之。大抵此藥惟脾胃及命門虛寒有濕鬱者相宜。許叔微雲:“大凡腎氣上逆,須以川椒引之歸經則安。”仲景《金匱要略》大建中湯用之治心腹寒疼,以寒水而淩火土,蜀椒勝寒水而補火土也;烏頭赤石脂丸用之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以腎邪而賊心君,蜀椒益君火而逐陰邪也;升麻鱉甲湯用之治陽毒,咽喉痛,吐膿血以表邪而鬱邪火,蜀椒開腠理而瀉毒汁也;王不留行散用之治病金瘡,以血亡而瀉溫氣,蜀椒溫肝脾而暖血海也;仲景烏梅丸用之治蛔厥,蛔避寒濕而居膈上,故蜀椒溫寒而驅蛔也;白術散用之養妊娠胎氣,以胎遇寒濕,則傷殞墜,蜀椒燥濕土而溫寒水也。

李時珍曰:“蜀椒肉濃皮皺,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仁,故謂之椒目。”張仲景《金匱要略》己椒藶黃丸,用之治腸間有水氣,腹滿者,以其瀉水而消脹也。

臨床上,蜀椒配烏梅,伐肝氣;配益智仁,縮小便;配茯苓,蜜丸,補益心腎;配茴香,棗肉丸,治久瀉;配蒼術,醋丸,治飧瀉不化;炒熱,布裹椒,包陰囊腫大,痛悶欲死;炒熱,熨冷濕諸痛。

皂 莢

【經文】味辛、鹹,溫。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皂莢枝有刺而味辛,稟金氣也。色紫赤而味兼鹹,稟水氣也。太陽之氣合金氣而出於膚表,合水氣而下挾膀胱,故味辛鹹而氣溫熱,辛鹹溫熱,則有小毒矣。風邪迫於周身,則為風痹死肌之證。風邪上迫於頭,則為風頭淚出之證。皂莢稟金氣而製風,故能治也。九竅為水注之氣,皂莢稟水氣,故利九竅。太陽陽熱之氣,若天與日,天日光明,則殺精物,精物,猶百精老物也。

【編者按】皂莢即豬牙皂,皂莢辛散屬金,善治厥陰風木之病,得萊菔子,則治一切痰氣之病。以其吹之、導之可以通上下之竅閉;煎之、服之則可以治療風痰喘滿;塗之、擦之則可以散腫消毒及去麵上風氣;熏之、蒸之則可以通大便秘結;燒煙熏則治痔瘡、濕毒,用之無不效驗。凡人卒中昏昏如醉,形體不收,口角流涎者,急用稀涎散吐之。

柳 花

【經文】味苦,寒。主風水;黃疸,麵熱黑。一名柳絮。葉,主馬疥痂瘡。實,主潰癰,逐膿血,子汁,療渴。生川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柳性柔順,喜生水旁,受寒水之精,感春生之氣,故縱橫順逆,插之皆生。得春氣,則能助肝木以平土,故主治風水,黃疸。得水精,則能清熱氣而資麵顏,故治麵熱黑。

【編者按】柳花即柳絮。陶弘景曰:“柳華熟時,隨風狀如飛雪,當用其未舒時者。”柳花黃蕊將幹時絮方隨風飄出,此時收之貼灸瘡止血裹痹,有良效。

楝 實

【經文】楝實即川楝子,味苦,寒。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生山穀。

【編者按】《本經逢原》曰:“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蕩熱止痛之用。《本經》主溫病煩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煩亂自除。其溫病之下,又續出傷寒二字,以溫病原從冬時伏邪,至春隨陽氣而發,故宜苦寒以降瀉之。其殺三蟲、利水道,總取以苦化熱之義。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鬱作痛,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痛亦宜用之,以金鈴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結血,功勝失笑散,而無腥穢傷中之患。昔人以川楝為疝氣腹痛、殺蟲利水專藥,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此言雖迥出前輩,然猶未達至治之奧。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以解錯綜之邪。更須察其痛之從下而上引者,隨手輒應。設痛之從上而下注者,法當辛溫散結,苦寒良非所宜。諸痛皆爾,不獨疝瘕為然。近有一人牙宣出血不止,諸治罔效,或令以楝實研細,綿裹塞齒齦即止。詳血從內出外治,何能即應?因以少許置舌上,其苦直透諸齦,況有罅漏,安得不滲入於經也。苦楝根治蠱毒,煎湯服之即時吐出,又能殺蟲治瘧。其花燒煙辟蚊蟲,亦《本經》殺蟲

之驗。”

鬱 李 仁

【經文】味酸,平。主大腹水腫;麵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根,主齒齦腫,堅齒。一名爵李。生高山、川穀及丘陵上。

【名醫論】

張隱庵曰:李乃肝之果,其仁當治脾。鬱李花實俱青,其味酸甘,其氣芳香,甲己合而化土也,土氣化,則大腹水腫,麵目四肢浮腫自消,小便水道自利。

【編者按】鬱李仁性潤而降,善去膽下之驚氣,為大便風秘專藥,是鬱李非僅如麻仁為潤劑也。

莽 草

【經文】味辛,溫。主風頭;癰腫、乳腫;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生山穀。

【編者按】莽草為木蘭科植物狹葉茴香的葉。《本經逢原》曰:“莽草大毒,善殺魚鼠,其性可知。《本經》治疝瘕結氣,蕩滌在內之宿積也。療癰腫頭風,搜逐在外之邪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人瞑眩。《千金方》每與茵芋同為搜風滌惡之峻劑。近世罕能用之。惟毒魚之外,僅以浴頑痹濕風及煎嗽蟲牙,然沐時勿令入眼,中其毒者,惟草紫河車磨水服之可解,黑豆煮汁服之亦解。以豆汁澆莽根則爛,物類之相製如此。至於茵芋人所未識,毋怪近世醫術之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