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曰:連翹味苦,平。主寒熱,火氣所鬱之寒熱。鼠瘺瘰鬁,癰腫惡瘡,癭瘤結熱,皆肝經熱結之證。蠱毒,濕熱之蟲。
凡藥之寒熱溫涼,有歸氣分者,有歸血分者。大抵氣勝者治氣,味勝者治血。連翹之氣芳烈,而性清涼,故凡在氣分之鬱熱,皆能已之。又味兼苦辛,應秋金之令,故又能除肝家留滯之邪毒也。
【編者按】連翹形狀猶似人心,有兩片合成,其中有仁甚芳香,乃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氣分主藥也,諸痛瘡癢皆屬於心,故其為十二經瘡家之聖藥。其用大約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為瘡家聖藥,三也。仲景《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之連軺蓋連翹之根也,今已少用,多以連翹代替。
石下長卿
【經文】味鹹,平。主鬼疰精物邪惡氣;殺百精蠱毒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一名徐長卿。生池澤、山穀。
【編者按】《吳普本草》雲:石下長卿一名徐長卿,其為一物甚明,但石間生者為良。可參閱上品徐長卿。
蘭 茹
【經文】味辛,寒。主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樂。生川穀。
【編者按】現今各類中藥學教材、中藥臨床應用書籍中,均未見述及此藥。張隱庵在中品茜草根下說:“蘆茹當作茹蘆,即茜草也。《本經》下品中有蘆茹。李時珍引《素問》烏賊骨蘆茹方,注解雲:《素問》茹,當作茹蘆,而蘆與茹,音同字異也。
愚謂:烏賊骨方,當是茜草之茹蘆,非下品之蘆茹也。恐後人疑而未決,故表正之。
烏 韭
【經文】味甘,寒。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生山穀石上。
【編者按】據《本草綱目》記載烏韭為苔衣之一種也,苔衣蒙翠而長數寸者有五:在石曰烏韭,在屋曰瓦鬆,在牆曰土馬鬃,在山曰卷柏,在水曰陟厘也。可搗塗丹毒赤遊。
鹿 藿
【經文】味苦,平。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鬁瘍氣。生山穀。
【編者按】鹿藿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李時珍曰“鹿豆即野綠豆,多生麥地田野中。苗葉似綠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開淡粉紫花,結小莢。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麵做餅蒸食。”《本經疏證》曰:“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鬁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故主女子腰腹痛不樂也。”
蚤 休
【經文】味苦,微寒。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癲疾;癰瘡;陰蝕;下三蟲;去蛇毒。一名蚩休。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一者水之生數也,七者火之成數也,三者一奇二偶,合而為三也。蚤休三層,一層七葉,一花七瓣,稟先天水火之精,故主治驚癇,搖頭弄舌。驚癇而搖頭弄舌,乃小兒胎驚胎癇也。胎驚胎癇,乃熱毒之氣得於母腹之中,故曰:熱氣在腹中。
愚按:蚤休,一名河車,服食此草,又能辟穀,為修煉元真,胎息長生之藥,故主治小兒先天受熱之病。學者得此義而推廣之,則大人小兒後天之病,亦可治也。
【編者按】蚤休即重樓,李時珍曰:“蟲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諸名。”此藥偏寒涼,陽氣虛者禁用,醋磨敷癰腫蛇毒有效。
石 長 生
【經文】味鹹,微寒。主寒熱;惡瘡大熱;辟鬼氣不祥。一名丹草。生川穀。
【編者按】石長生亦名丹草、丹沙草、紅芨草等。為水龍科植物石長生的莖葉。石長生味鹹,微寒,有毒。寒清熱,鹹軟堅,故主寒熱,惡瘡。為祛疾良藥,可散髒腑結氣,還可發汗利尿。陶弘景曰:“俗中時有采者,方藥不複用。近道亦有,是細細草葉,花紫色。南中多生石岩下,葉似蕨,而細如龍須,黑如光漆,高尺餘,不與餘草雜也。”本品近代方書多不載,臨床應用亦較少。
陸 英
【經文】味苦,寒。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痛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生川穀。
【編者按】陸英,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花。陸英苦寒,《藥性論》謂“苦辛,有小毒”。辛能散邪,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能除煩解悶,降濁開鬱,利水消腫,祛風除濕,功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痛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本品近代鮮於使用。
藎 草
【經文】味苦,平。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生川穀。
【編者按】藎草為禾本科植物藎草的全草。《唐本草》曰:“此草葉似竹而細薄,莖亦圓小。生平澤溪澗之側,荊襄人煮以染黃,色極鮮好。”
牛 扁
【經文】味苦,微寒。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生川穀。
【編者按】牛扁為毛茛科植物牛扁的根、莖、葉。《唐本草》曰:“此藥,似三堇、石龍芮等,根如秦艽而細。生平澤下濕地,田野人名為牛扁。療牛虱甚效。太常貯名扁特,或名扁毒。”
夏 枯 草
【經文】味苦、辛,寒。主寒熱;瘰鬁;鼠瘺;頸瘡;破瘕;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夏枯草稟金水之氣,故氣味苦辛寒,無毒。主治寒熱,瘰鬁鼠瘺,頸瘡者,稟水氣而上清其火熱也。破癥瘕癭結氣者,稟金氣而內削其堅積也。腳腫乃水氣不行於上,濕痹乃水氣不布於外。夏枯草感一陽而生,能使水氣上行環轉,故治腳氣濕痹,而且輕身。
葉天士曰:夏枯草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膀胱寒水經。味苦辛無毒。得地火金之味。入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遇火令而枯。稟金水之氣獨全。水製火。金平木。故專主少陽相火。風木膽經之癥,氣味輕清,少陽也。太陽主表,表邪外入,則太陽有病,而惡寒發熱也。其主之者,味辛可以散表寒,味苦可以清熱也。瘰鬁鼠瘺,皆少陽膽經風熱之毒。夏枯草稟金水之氣味,所以專入少陽,解風熱之毒也。頭乃太陽行經之地,膀胱濕熱則生頭瘡。其主之者,氣寒清熱,味苦燥濕也。凡積聚而有形可征,謂之癥,乃濕熱結氣也。味辛可以散結,味苦可以燥濕,所以主之也。癭亦少陽之癥,其主之者,以夏枯草專治少陽之癥,而有辛散之功也。濕邪傷下,腳腫濕痹,無非濕也,苦能燥濕,所以主之,且入肺與膀胱,而有祛濕之力。濕勝則身重,既有祛濕之功,所以能輕身也。
徐靈胎曰:夏枯草味苦辛,寒。主寒熱,瘰鬁,鼠瘺頭瘡,火氣所發。破癥散癭結氣,火氣所結。腳腫濕痹,濕熱之在下者。輕身,濕火退則身健也。
此以物稟之氣候為治,又一義也。凡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惟此草至夏而枯。蓋其性稟純陰,得少陽之氣勃然興發,一交盛陽,陰氣將盡,即成熟枯槁。故凡盛陽留結之病,用此為治,亦即枯滅,此天地感應之妙理也。凡藥之以時候榮枯為治者,俱可類推。
【編者按】本品清火明目,散結消腫,善解陰中鬱結之熱,通血脈凝滯之氣。此草夏至後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故有是名。本品可治瘰鬁,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消散瘰鬁的功效尤其顯著,即使單用煎湯飲用亦常能收到良效。臨床上,夏枯草配伍香附、貝母,治頭瘡瘰鬁。調茶清、香附、甘草,治目珠熱痛。
屈 草
【經文】味苦,微寒。主胸脅下痛;邪氣腸間寒熱;陰痹。久服輕身,益氣耐老。生川澤。
【編者按】陶弘景雲:“方藥不複用,俗無識者。”時至今日,仍無人知之,屬待考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