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下 品 2(3 / 3)

射 幹

【經文】味苦,平。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一名烏扇,一名烏蒲。生川穀。

【編者按】射幹為鳶尾科植物射幹的根莖。李時珍曰:“射幹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孫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烏扇膏。張仲景《金匱玉函方》治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有射幹麻黃湯。又治瘧母鱉甲煎丸,亦用烏扇燒過,皆取其降厥陰相火也。火降則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瘕自除矣。”

蛇 合

【經文】味苦,微寒。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瘡;疽、痔、鼠瘺、惡瘡、頭瘍。一名蛇銜。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蛇含草始出西川,氣味苦寒,花開黃色,西川,金也;苦寒,水也;黃色,土也。稟土金水之氣化。金能製風,則驚癇之寒熱可治也。寒能清熱,則邪氣之熱氣可除也。土能生肌,則金瘡可治也。稟土金水之氣而和在下之經脈,則治疽痔;稟土金水之氣而和在上之經脈,則治鼠瘺、惡瘡、頭瘍。

【編者按】蛇合即蛇含草,能解一切蛇毒,足見其解毒之力頗強。大凡解惡毒者,多以毒攻毒,而本品卻無毒,十分難得。

恒 山

【經文】味苦,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一名互草。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恒山,北嶽也,後以漢文帝諱恒,遂改名常山。此草名常山,亦名恒山。李時珍疑其始出於常山,故得此名。餘以此思常山之草,蓋稟西北金水之化而氣出於東南。主治傷寒之寒熱者,從西北之陰而外出於陽也。熱發溫瘧者,乃先發熱之溫瘧,溫瘧病藏於腎,常山從西北而出於東南,則溫瘧可治也。神氣乃浮,則鬼毒自散。陽氣外行,則胸中痰結自消,痰結消而吐逆亦平矣。

愚按:傷寒寒熱,言傷寒之病,先寒後熱也;熱發溫瘧,言溫瘧之病,先熱發而後寒也,言不盡意,讀者以意會之。

《陰陽離合論》雲:“聖人南麵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是太陽之氣,根於少陰,主於膚表,常山從少陰而達太陽之氣以外出,所謂因於寒,欲加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者,是也。

【編者按】常山生用多有致嘔吐之弊,若用酒浸或醋浸,然後炒之或蒸之,其弊可除,古人常用之治瘧疾。《外台秘要》治瘧,常山三兩,以漿水浸經一宿,煎取一升,欲發前頓服,然後微吐。

蜀 漆

【經文】味辛,平。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蜀漆能通金水之氣,以救火逆,又能啟太陽之陽,以接助其亡陽,亦從陰出陽之藥也。故《傷寒·太陽篇》雲:“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又,《金匱論》雲:“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李時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

愚謂:瘧乃伏邪,有留於髒腑募原之間,而為三陰瘧者;有藏於腎髒,而為先熱後寒之溫瘧者;有氣藏於心,而為但熱不寒之瘴瘧者。常山主通少陰太陽之氣,從陰出陽,自內而外,則邪隨氣出,所謂“有故無殞”。若邪已提出陽分,反用攻利之劑,豈不妄傷正氣乎?李蘄陽數十年苦心,始成《綱目》,而其間發明議論,有與經旨不合者,長於纂集,而少於參究故也。

【編者按】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似。

甘 遂

【經文】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滿,麵目浮腫;留飲宿食;破堅積聚;利水穀道。一名主田。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土味曰甘,徑直曰遂。味苦之甘遂,以其瀉土氣而行遂道,故名甘隧。土氣不和,則大腹。隧道不利,則病疝瘕。大腹則腹滿,由於土不勝水,外則麵目浮腫,內則留飲宿食,甘遂治之,瀉土氣也。為疝為瘕則癥堅積食,甘遂破之,行隧道也。水道利則水氣散,穀道利則宿積除,甘遂行水氣而通宿積,故利水穀道。

【編者按】甘遂善行經隧之水濕,張仲景《金匱要略》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相激也。

白 斂

【經文】味苦,平。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一名菟核,一名白草。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斂者,取秋金收斂之義,古時用此藥敷斂癰毒,命名蓋以此,有赤白二種,賦稟與白及相同。故主治無甚差別,白及得陽明少陰之精汁,收藏於下,是以作糊稠黏;白斂乃蔓草,性惟上延,而津液濡上,故兼除熱清目,小兒驚癇,及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又,治溫瘧者,主清下焦之熱,其性從下而上也。

【編者按】白斂即白蘞,苦甘辛微寒,仲景《金匱要略》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以解風氣百疾之蘊蓄也,今醫僅知其為癰腫解毒之藥,亦掛一失萬也。

青 葙 子

【經文】味苦,微寒。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子,氣味同,名草決明,療唇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萋蒿。生平穀道旁。

【名醫論】

張隱庵曰:青葙開花結實於三秋,得秋金清肅之氣,故主清邪熱,去風瘙,殺三蟲。《辨脈篇》雲:“唇口反青,四肢熱極者,此為肝絕也。”青葙花開黃白,結黑子於深秋,得金水相生之氣化,以養肝木,故子治唇口青,肝氣得其生化也,故今時又用以明目。

【編者按】現青葙子多用於治療目疾,《本經》中不言治眼,後世始言之。李時珍對此認為:“《本經》雖不言治眼,而雲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征。”

【經文】味鹹,平。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瘲,蟯蟲,蛇螫毒,瘕諸蟲。一名雚蘆。生池澤。

【編者按】《中國藥學大辭典》記載:“本品為葉類菌類之一種,其菌色白輕虛,表裏相似,與眾菌不同,秋雨時行則生,天旱久雨則稀,采得可供藥用”。李時珍曰:“當作萑,乃蘆葦之屬,此菌生於其下,故名也。若音觀,乃鳥名,與萑蘆無關。”近代藥書多不載。

白 及

【經文】味苦,平。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一名甘根,一名連及草。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白及氣味苦平,花紅根白,得陽明少陰之氣化,少陰主藏情,而精汁生於陽明,故主治癰腫惡瘡,賊風痱緩諸證。

徐靈胎曰:白及味苦,平。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解毒生肌。胃中邪氣,養胃驅邪。賊風鬼擊,痱緩不收,和筋逐風。

此以質為治,白及氣味衝淡和平,而體質滑潤,又極黏膩。入於筋骨之中,能和柔滋養,與正氣相調,則微自退也。

【編者按】白及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用於內外出血諸證及癰腫、燙傷、手足皸裂、肛裂等。其尤善止肺胃之出血,以其性澀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胃止血,生肌治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