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胎曰: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寒邪逆在上焦。溫中,除中焦之寒。金瘡,血肉得暖而合。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氣凝結,血滯於中,得熱乃行也。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此寒邪之在下焦筋骨間者。
凡有毒之藥,性寒者少,性熱者多。寒性和緩,熱性峻速,入於血氣之中,剛暴駁烈,性發不支,髒腑嬌柔之物,豈能無害,故須審慎用之。但熱之有毒者,速而易見;而寒之有毒者,緩而難察,尤所當慎也。
【編者按】附子號為將軍,善通行十二經絡,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在臨床應用廣泛,用之得當,效果顯著,但不可濫用,要以辨證論治的精神為指導。
烏 頭
【經文】味辛,溫。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汁煎之,名射網,殺禽獸。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烏喙。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烏喙雖亦名烏頭,實乃土附子也,性劣有毒,但能搜風勝濕,開頑痰,破堅積,治頑瘡。以毒攻毒,不能如附子益太陽之標陽,助少陰之火熱,而使神機之環轉,用者辨之。
【編者按】烏頭之名稱的由來,陶隱居雲:“春時莖初生,有腦形,似烏鳥之頭,故謂之烏頭。”
天 雄
【經文】味辛,溫。主大風寒濕痹,曆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瘡;強筋骨,輕身健行。一名白幕。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天雄、附子,《本經》主治稍異,而旨則同,故不加釋。
【編者按】天雄乃種附子而生出或變出,其形長而不生子,故曰天雄。其稟純陽之性,補命門三焦,壯陽精,強腎氣過於附子,故《本經》用以治大風寒濕痹,曆節痛,拘攣緩急諸病。
半 夏
【經文】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脈解篇》雲:“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半夏生當夏之半,白色味辛,稟陽明燥金之氣化。主治傷寒寒熱者,辛以散之也。陽明胃絡上通於心,胃絡不通於心,則心下堅;胸者,肺之部,陽明金氣上合於肺,金氣不和於肺,則胸脹咳逆。半夏色白屬金,主宣達陽明之氣,故皆治之。金能製風,故治頭眩,以及咽喉腫痛。燥能勝濕,故治腸鳴之下氣而止汗也。
葉天士曰:半夏氣平,稟天秋燥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氣平味辛,陽也。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者,心下脾肺之區,太陰經行之地也。病傷寒寒熱而心下堅,濕痰在太陰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濕,所以主之也。胸者肺之部也,脹者氣逆也,半夏辛平,辛則能開,平則能降,所以主之也。咳逆頭眩者,痰在肺則氣不下降,氣逆而頭暈眩也。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咽喉太陰經行之地,火結則腫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結,平可下氣,氣下則火降也。腸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辛平燥濕,故主腸鳴下氣者,半夏入肺,肺平則氣下也。陽明之氣本下行,上逆則汗自出矣,平能降氣,所以止汗也。
陳修園曰:半夏氣平,稟天秋金之燥氣,而入手太陰;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味,而入手足陽明,辛則能開諸結,平則能降諸逆也。傷寒寒熱、心下堅者,邪結於半表半裏之間,其主之者,以其辛而能開也。胸脹咳逆、咽喉腫痛、頭眩上氣者,邪逆於巔頂胸膈之上,其主之者,以其平而能降也。腸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其主之者,以其辛平能燥濕也。又雲:止汗者,別著其辛中帶澀之功也。仲景於小柴胡湯用之以治寒熱,瀉心湯用之以治胸滿腸鳴,少陰咽痛亦用之,《金匱》頭眩亦用之,且嘔者必加此味,大得其開結降逆之旨。用藥悉遵《本經》,所以為醫中之聖。
又曰:今人以半夏功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製法相沿之陋也。古人隻用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餘每年收幹半夏數十斤,洗去粗皮,以生薑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淨,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換,濾起蒸熟,曬幹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蓋此藥是太陰、陽明、少陽之大藥,祛痰卻非專長,故仲景諸方加減,俱雲嘔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聞以痰多加半夏也。
徐靈胎曰:半夏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寒熱之在肺胃間者。心下堅,下氣,辛能開肺降逆。喉咽腫痛,頭眩,開降上焦之火。胸脹,咳逆,腸鳴,氣降則通和,故能愈諸疾。止汗,澀斂肺氣。
半夏色白而味辛,故能為肺經燥濕之藥。肺屬金,喜斂而不喜散,蓋斂則肺葉垂而氣順,散則肺葉張而氣逆。半夏之辛,與薑、桂之辛迥別,入喉則閉不能言,塗金瘡則血不複出,辛中帶澀,故能疏而又能斂也。又辛之斂,與酸之斂不同,酸則一主於斂,辛則斂之中有發散之意,尤與肺投合也。
【編者按】曹穎甫指出:仲景書中,半夏隻注一“洗”字,洗者洗去泥沙耳,故仲景所用半夏,皆生半夏(詳見《金匱發微》)。朱良春老中醫在實踐中進而體會到:生半夏久煮,則生者變熟,何害之有!傳統的半夏加工方法,先用清水浸泡數十日,先後加白礬、石灰、甘草再泡,不惟費時費勁,而且久經浸泡,其鎮吐之有效成分大量散失,藥效勢必大減,用於輕病尚可有效,用於重病則難以建功。用生半夏入湯劑需注意煎法,一般用單味先煎30分鍾,至口嚐無辣麻感後,再下餘藥。若與生薑同搗,然後入煎效更好。
虎 掌
【經文】味苦,溫。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天南星色白根圓,得陽明金土之氣化;味苦性溫,又得陽明燥烈之氣化,故有大毒。主治心痛寒熱結氣者,苦先入心而清熱,溫能散寒而治痛結也。積聚、伏梁者,言不但治痛結無形之氣,且治有形之積聚、伏梁,所以然者,稟金氣而能攻堅破積也。傷筋痿拘緩者,言筋受傷而痿拘能緩也,夫小筋受傷而弛長為痿,猶放縱而委棄也;大筋受傷而軟短為拘,猶縮急而拘攣也。陽明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故傷筋痿拘能緩。緩,舒緩也。利水道者,金能生水,溫能下行也。
【編者按】虎掌今通稱為天南星。據曆代本草記載,天南星治結氣積聚的效果十分突出,今人隻將其用於燥濕祛痰,祛風解痙,大大縮小了它的使用範圍,實在可惜!對於癌症骨轉移疼痛,於辨治方中加用之,頗收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