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 品 7(2 / 3)

葉天士曰:犀角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酸鹹無毒,得地東南北、木火水之味,入手少陰心經、手厥陰風木心包絡經、足太陽寒水膀胱經。氣味俱降,陰也。百毒之性皆熱,蠱疰亦感濕熱而成,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熱散毒也。氣寒壯腎水,味苦清心火,火降水升,心腎相交,一身之天地位矣,所以能辟除邪殺鬼,不迷惑魘寐也。氣寒味苦,行天地肅殺之令,所以辟瘴,解鉤吻鴆羽蛇毒也。久服輕身者,心腎交,則陰陽和,心神清,則百脈理,所以輕身也。

陳修園曰:犀角氣寒,稟水之氣也;味苦酸鹹無毒,得木火水之味也。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者,以犀為靈異之獸,借其靈氣以辟邪也。解鉤吻、鴆羽、蛇毒者,以牛屬土而犀居水,得水土之精,毒物投水土中而俱化也。不迷惑魘寐輕身者,言水火既濟之效也。今人取治血證,與經旨不合。

徐靈胎曰:犀有山犀、水犀二種,而水犀為妙。味苦,寒。主百毒蟲疰,殺邪氣之蟲。邪鬼,靈氣辟邪。瘴氣,鬱熱之毒。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一切草木蟲鳥之毒皆除之。不迷惑魘寐,解心經熱邪,通心氣。

牛屬土,而犀則居水,水無獸,惟犀能伏其中,則其得水土之精可知。凡物之毒者,投水土則毒自化。犀得水土之精,故化毒之功為多。而其角中虛,有通靈之象,故又能養心除邪也。

【編者按】犀角為清熱涼血、定驚、解毒之要藥。對於急性熱病之熱入血分,驚狂,譫妄,發斑,急黃,吐衄血證,熱毒神昏等證,有非常好的療效。正因如此,該藥和羚羊角一樣,為禁用藥物,藥源短缺而價格昂貴,使其運用受到限製,實在令人惋惜。其替代品的研究正在進行,可望彌補這一損失。

牛 黃

【經文】味苦,平。主驚、癇;寒熱,熱盛狂痙,除邪逐鬼。生平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牛黃,膽之精也,牛之有黃,猶狗之有寶,蚌之有珠也,皆受日月之精華而始成,無令見日月光者,恐複奪其精華也。牛屬坤土,膽具精汁,稟性皆陰,故氣味苦平而有陰寒之小毒。主治驚癇寒熱者,得日月之精而通心主之神也。治熱盛狂痙者,稟中精之汁而清三陽之熱也。除邪者,除熱邪,受月之華,月以應水也。逐鬼者,逐陰邪,受日之精,日以應火也。牛黃有毒,不可久服,故不言也。

李東垣曰:“中風入藏,始用牛黃,更配腦麝,從骨髓透肌膚,以引風出。若風中於府及中經脈者,早用牛黃,反引風邪入於骨髓,如油入麵,不能出矣”。愚謂:風邪入髒,皆為死證,雖有牛黃,用之何益,且牛黃主治皆心家風熱狂煩之證,何曾入骨髓而治骨病乎!腦麝從骨髓透肌膚,以引風出,是辛竄透發之藥,風入於髒,髒氣先虛,反配腦麝,寧不使髒氣益虛而真氣外泄乎!如風中於府及中經脈,正可合腦麝而引風外出,又何致如油入麵而難出耶!東垣好為臆說,後人不能參閱聖經,從而信之,治臨病用藥畏首畏尾,六腑經脈之病留而不去,次入於髒,便成不救,斯時用牛黃、腦麝,未見其能生也。李氏之說恐貽千百世之禍患,故不得不明辯極言,以救其失。

徐靈胎曰:牛黃味苦,平。主驚癇,通心化痰。寒熱,熱盛狂痙,清心家之熱痰。除邪逐鬼,心氣旺,則邪氣自不能容也。

牛之精氣不能運於周身,則成黃,牛屬土,故其色黃也。凡治痰涎,皆以補脾為主,牛肉本能健脾化痰,而黃之功尤速。又黃必結於心下,故又能入手少陰、厥陰之分,以驅邪滌飲,而益其精氣也。

【編者按】牛黃是牛病火灼脾液成痰,膽汁成塊而成。不僅見於膽囊,更多見於三焦網膜、橫膈膜中,並有少數見於角中者,皆少陽三焦所司之地也。張隱庵缺乏實殘,見識不廣,在書房內寫成之書,不知者,不為怪。但其駁斥李東垣之瞎說,卻是一得。牛黃長於清心肝二經之邪熱,熱盛擾亂心神,痰熱蒙閉心包者,每多用之。

豚 卵

【經文】味甘,溫。主驚、癇、癲疾;鬼疰、蠱毒;除寒熱;賁豚;五癃;邪氣攣縮。一名豚顛。懸蹄,主五痔;伏熱在腸;腸癰;內蝕。

【編者按】豚卵即豬睾丸。本品補腎氣,益精髓,通膀胱,治虛勞陽痿遺精,精少不育,腰痛等症,為血肉有情之品,以髒補髒,與所含微量元素有關,用後能使相應髒器的微量元素明顯改變,酶活性增高,以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麋 脂

【經文】味辛,溫。主癰腫、惡瘡死肌;寒風濕痹,四肢拘緩不收;風頭腫氣;通腠理。一名官脂。生山穀。

【編者按】麋脂為鹿科動物麋鹿的脂肪。本品味辛則散,性溫則通,脂本柔潤滑利,故能通血脈,澤肌膚,而主以上之證也。

丹 雄 雞

【經文】味甘,微溫。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止血,通神;殺毒辟不祥。頭,主殺鬼,東門上者尤良。肪,主耳聾。腸,主遺溺。膍胵裹黃皮,主瀉利。尿白,主消渴;傷寒寒熱。黑雌雞,主風寒濕痹,五緩六急;安胎。翮羽,主下血閉。雞子,主除熱;火瘡;癇、痙。可作虎魄神物。雞白蠹,肥脂。生平澤。

【名醫論】

徐靈胎曰:丹雄雞味甘,微溫。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脾疏肝。補虛溫中,止血,滋養血脈。頭:主殺鬼,雞得清肅之氣而頭為之會,故能除鬼邪。東門上者尤良,東門上者,東門上所磔雞頭,取陽方之生氣也。膍胵裹黃皮:微寒,主瀉利,雞食沙石亦能消化,故治食積不化之瀉利。屎白:主消渴,雞善食而不善飲,其腸胃不能容水,故主消渴。傷寒寒熱,治傷寒有食邪之寒熱。

凡血肉之物,鮮屬金者,惟雞於十二支屬酉而身輕能飛,其聲嘹亮,於五音屬商,乃得金氣之清虛者也。五髒之氣,木能疏土,金能疏木,雞屬金,故能疏達肝氣。本血肉之物,故又能不克伐而調養肝血也。

【編者按】《內經》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蔬,食養盡之。”有言道“藥補不如食補”。雞乃血肉有情之品,其性大補。“補虛羸最要,故食治方中多用之。”《本草圖經》中無問產地及青赤黃白黑五色之別,凡體質虛弱,或久病虛損者,用之足有補益強壯之功。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雁 肪

【經文】味甘,平。主風攣拘急,偏枯,氣不通利。久服益氣不饑,輕身,耐老。一名鶩肪。生池澤。

【編者按】雁肪為鴨科動物白額雁等的脂肪。偏枯是古代病名,指汗出半身,肢體不遂之症。本品可治中風偏枯,手足拘攣,心胸結熱,痞塞嘔逆,瘡癰、發脫不長。雁肉祛風,壯筋骨,能治頑麻風痹。

鱉 甲

【經文】味鹹,平。主心腹瘕;堅積寒熱;去痞積、息肉、陰蝕、痔、惡肉。生池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鱉生池澤,隨日影而轉,在水中必有津沫上浮。蓋稟少陰水氣,而上通於君火之日。又,甲介屬金,性主攻利;氣味鹹平,稟水氣也。主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者,言心腹之內,血氣不和,則為癥為瘕,內堅積而身寒熱,鱉稟水陰之氣,上通君火之神,神氣內藏,故治在內之癥瘕堅積。又曰:去痞疾者,言癥瘕堅積,身發寒熱,若痞疾則身無寒熱,而鱉甲亦能去也。夫心腹痞疾,病藏於內;若息肉、陰蝕、痔核、惡肉,則病見於外,鱉甲屬金,金主攻利,故在外之惡肉陰痔,亦能去也。

葉天士曰:鱉甲氣平,稟天秋收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鹹無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少陰腎經。氣味俱降,陰也。心腹者,厥陰肝經經行之地,積而有形可征謂之癥,假物而成者謂之瘕,堅硬之積,致發寒熱,厥陰肝氣凝聚,十分亢矣,鱉甲氣平入肺,肺平可以製肝,味鹹可以軟堅,所以主之也。痞者,肝氣滯也,鹹平能製肝而軟堅,故亦主之。息肉、陰蝕、痔核、惡肉,一生於鼻,鼻者肺之竅也;一生二便,二便腎之竅也,入肺腎而軟堅,所以消一切惡肉也。

陳修園曰:鱉甲氣平,稟金氣而入肺;味鹹無毒,得水味而入腎。心腹者,合心下大腹小腹,以及脅肋而言也。癥瘕堅硬之積,致發寒熱,為厥陰之肝氣凝聚,鱉甲氣平,可以製肝,味鹹可以軟堅,所以主之也。痞者,肝氣滯也,鹹平能製肝而軟堅,故亦主之。蝕肉、陰蝕、痔核惡肉,一生於鼻,鼻者肺之竅也;一生於二便,二便者腎之竅也;入肺腎而軟堅,所以消一切惡肉也。

【編者按】鱉甲能養陰清熱,軟堅散結於一身,故為消除堅之要藥。蓋之為病,久必導致人體氣血陰液虧損,出現堅未除而人體陰精大傷,而致寒熱不休,結痞脹。鱉甲稟至陰之性入肝腎,滋腎水,養肝陰,清虛熱,軟化堅結,以除積。臨床用以治病日久而見陰虛骨蒸勞熱者,無不以此為君藥,亦無不效驗。

魚 甲

【經文】味辛,微溫。主心腹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陰中相引痛;瘡疥、死肌。生池澤。

【編者按】鮀魚甲為揚子鱷的鱗甲,其形如蜥蜴而體極長大,大者全長達2米餘。現已不用,故不論述。

蠡 魚

【經文】味甘,寒。主濕痹;麵目浮腫,下大水。一名鮦魚。生池澤。

【編者按】蠡魚,今多稱鱧魚,又稱黑魚,俗稱烏魚。《本草撮要》錄有補脾、利水,治水腫,濕痹腳氣,痔瘡,疥癬之功用。蠡魚乃益脾除水之要藥也,上虛則水泛濫,上堅則水自清。凡治水腫之藥或專於利水,或專於補脾,其性各自為用,惟蠡魚能導橫流之勢。補其不足,補瀉兼施。故主下大水及濕痹,麵目水腫,五痔因濕熱所生,水去則濕熱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