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 品 7
發
【經文】味苦,溫。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癇,大人痙,仍自還神化。
【名醫論】
張隱庵曰:發者,血之餘;血者,水之類。水精奉心,則化血也。又,《經》雲:“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是發乃少陰心腎之所主,故氣味苦溫,苦者火之味,溫者火之氣也,水火相濟,則陰陽和合,故主治五癃及關格不通。又曰:利小便水道者,言稟腎氣而益膀胱,則利小便;稟心氣而益三焦,則利水道也。心虛則驚,腎虛則痙,發乃少陰心腎之所主,故療小兒驚,大人痙。小兒天癸未至,故病驚;大人天癸已至,故病痙也。發髲煉服,能益水精而資血脈,故曰:“仍自還神化”,謂仍能助水精而上奉心髒之神,以化其血也。凡吐血、衄血之證,皆宜用血餘也。
徐靈胎曰:發髲味苦,溫。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滑潤疏通之效。療小兒癇,大人痙,仍自還神化,滋養絡脈。
發為血之餘,而《經》中所治之疾,皆主通經利便之功,何也?蓋心與小腸為表裏,心主血,發為血之餘,則不能入心,而能入小腸,以小腸為心之出路也,且發亦毛類,肺主皮毛,而為水源,故能利水,非一定之理乎!其治癇、痙,則瀉心家之痰飲,及滋潤血脈之功也。《金匱要略》方治小便閉淋,用滑石、亂發,知用藥悉遵《本經》者,惟仲景一人而已。
【編者按】發髲即血餘炭,為人之發,原人心血所生,服之能自還原化,有以人補人之妙,則血可不虛,而其化瘀之力,又善治血痹,是以久久服之。血餘除消瘀止血外,尚為利水道的要藥,《肘後方》用其治石淋,《聖惠方》用其治好人卒小便不通。
白 馬 莖
【經文】味鹹,平。主傷中脈絕;陰不足;強誌益氣;長肌肉,肥健生子。眼,主驚癇;腹滿;瘧疾;當殺用之。懸蹄,主驚邪;瘈疭;乳難;辟惡氣鬼毒;蠱疰不祥。生平澤。
【編者按】白馬莖為血肉有情之品,故強壯之力甚宏。馬陰莖,察其功用,氣平應作溫,非甘溫則不主傷中脈絕,以甘溫能補血脈,溫能通經絡故耳。陽衰則陰不起,而生長之道絕;鹹溫走下焦,補助真陽,則陰自起而精自暖,故能令人有子也。氣屬陽,陽得補,故能益氣。腎藏誌,腎氣足,故能強誌;甘溫補血脈而助其氣,故又能長肌肉肥健也。其目可以補肝,同類相通也。
鹿 茸
【經文】味甘,溫。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誌;生齒;不老。
【名醫論】
張隱庵曰:鹿性純陽,息通督脈,茸乃骨精之餘,從陰透頂,氣味甘溫,有火土相生之義。主治漏下惡血者,生氣虛寒,則惡血下漏,鹿茸稟火氣而溫土,從陰出陽,下者舉之而惡血不漏矣。寒熱驚癇者,心為陽中之太陽,陽虛則寒熱;心為君主而藏神,神虛則驚癇,鹿茸陽剛漸長,心神充足而寒熱驚癇自除矣。益氣強誌者,益腎藏之氣,強腎藏之誌也。生齒不老者,齒為骨之餘,從其類而補之,則腎精日益,故不老。
葉天士曰:鹿茸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肝藏血,脾統血,肝血不藏,則脾血不統,漏下惡血矣,鹿茸氣溫,可以達肝。味甘可以扶脾,所以主之也。寒熱驚癇者,驚癇而發寒熱也,蓋肝為將軍之官,肝血虛則氣亢,挾濁火上逆,或驚或癇矣,鹿茸味甘,可以養血,氣溫可以導火,所以止驚癇之寒熱也。益氣者,氣溫則益陽氣,味甘則益陰氣也,甘溫益陰陽之氣,氣得剛大而誌強矣。鹿茸骨屬也,齒者骨之餘也,甘溫之味主生長,所以生齒。真氣充足,氣血滋盛,所以不老也。
陳修園曰:鹿為仙獸而多壽,其臥則口鼻對尾閭以通督脈,督脈為通身骨節之主,腎主骨,故又能補腎。腎得其補,則誌強而齒固,以誌藏於腎,齒為骨餘也。督得其補,則大氣升舉,惡血不漏,以督脈為陽氣之總督也。然角中皆血所貫,衝為血海,其大補衝脈可知也。凡驚癇之病,皆挾衝脈而作,陰氣虛不能寧謐於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於身,則隨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鹿茸入衝脈,而大補其血,所以能治寒熱驚癇也。至於長而為角,《別錄》謂其主惡瘡,逐惡氣。以一點胚血,發泄已盡,隻有拓毒消散之功也。
徐靈胎曰:鹿茸味甘,溫。主漏下惡血,血中之陽不能固攝。寒熱,陽虛。驚癇,心火虧少。益氣強誌,補血之功。生齒不老,補腎之效。角:主惡瘡癰腫,拓血中之毒。逐邪惡氣,拓陰邪之氣。留血在陰中。陰絡之凝滯,得熱而運行也。
鹿茸之中,惟一點胚血,不數日而即成角。此血中有真陽一點,通督脈,貫腎水,乃至靈至旺之物也。故入於人身為峻補陽血之要藥。又其物流動生發,故又能逐瘀通血也。餘義見“白膠”條下。鹿茸氣體全而未發泄,故補陽益血之功多。鹿角則透發已盡,故拓毒消散之功勝。先後遲速之間,功效輒異,非明乎造化之機者,不能測也。
【編者按】溫補元陽,本品為最。其效用主治,古今議之盡也,故不複述。正因其效之好,其力之宏,每致世人貪而食之,輕而生疾,重則害命,不知藥之再好,而終為藥也。俗人誤用,猶可原諒,而為醫者,切勿因其力宏而妄投也。
鹿 角
【經文】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
【名醫論】
張隱庵曰:鹿角功力與茸、膠相等,而攻毒破瀉,行瘀逐邪之功居多,較鹿膠又稍銳焉。
【編者按】鹿角堅硬如利刃,故善通利血脈而療惡瘡癰腫也。《醫技集要》治下注腳瘡,用鹿角燒存性,入輕粉同研,油調塗之。補陰氣,功力少緩於鹿茸;活瘀和血,大勝於鹿茸。
牛 角 腮
【經文】味苦,溫。下閉血;瘀血疼痛;女人帶下血。髓,補中填骨髓。久服增年。膽,治驚,寒熱。可丸藥。
【編者按】本品為黃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質角髓,古人論其功多局限於止下焦出血,用法亦多為燒炭存性。如《藥性論》曰:“黃牛角腮灰,能止婦人血脈不止,赤白帶下,止冷痢水瀉。”章次公先生喜用牛角腮,雖僅用於各類血症,然於用法上已有發展,詳見《章次公學術經驗集》。
羊 角
【經文】味鹹,溫。主青盲明目;殺疥蟲;止寒瀉;辟惡鬼、虎狼;止驚悸;久服安心,益氣輕身。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羚羊角氣味鹹寒,羖羊角氣味鹹溫,是羚羊稟水氣,而羖羊稟火氣也。故《內經》謂:“羊為火畜”,主治青盲明目者,陽光盛而目明也。止驚悸、寒瀉者,火之精為神,神寧則驚悸止,火勝則寒瀉除也。心為火髒,故久服安心;益氣者,益陽氣也,陽氣盛則輕身,而陰類之疥蟲可殺也。夫羖羊屬火,其角至明,入山則陰寒氣多,故燒之而惡鬼虎狼可辟,亦敵不避強之義。
【編者按】羖羊角為牛科動物雄性山羊或雄性綿羊的角。青盲者,腎精虧不上注於目也;寒瀉者,脾陽虧而運化失常也。從《本經》的論述和曆代運用方劑等可以看出,本品具有良好的補脾益腎之效。令人不解的是,現在既無人售,也更無人收,似乎羖羊角為無用之物。故此述之,以期引起社會關注。這一問題無論是對藥源利用,還是對經濟效益而言,無疑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牡狗陰莖
【經文】味鹹,平。主傷中;陰痿不起,令強熱大,生子;除女子帶下十二疾。一名狗精。膽,主明目。
【編者按】命門火衰則陰痿不起,狗屬土而有火,性專補右腎命門真火,真陽得補,則陰自起,精自生,故有子。狗陰莖氣味與馬陰莖同,其所主也相似,女子帶下十二疾,皆衝任虛寒所致,鹹溫入下焦,補暖二脈,故亦主之也。
羚 羊 角
【經文】味鹹,寒。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辟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久服強筋骨輕身。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羚羊角氣味鹹寒,稟水氣也;角心木胎,稟木氣也。稟水氣而資養肝木,故主明目。先天之氣,發源於水中,從陰出陽,羚羊角稟水精之氣,故能益腎氣而起陰。肝氣不能上升,則惡血下注,羚羊角稟木氣而助肝,故去惡血注下。羚羊乃神靈解結之獸,角有二十四節,以應天之二十四氣,故辟蠱毒惡鬼不祥,而常不魘寐也。
葉天士曰:羚羊角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少陰腎經;味鹹無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氣味俱降,陰也。膀胱經起於目內眥,氣寒可以清火,火清則水足而目明矣。益氣者,鹹寒益腎氣之不足也。起陰者,鹹寒益腎,腎足則宗筋強也。味鹹則破血,氣寒則清熱,故主惡血注下也。蠱毒,濕熱之毒也,鹹寒可以清濕熱,所以主之。羚羊性靈通神,故辟惡鬼不祥;鹹寒益腎,腎水足則精明,所以常不魘寐也。
陳修園曰:羚羊角氣寒味鹹無毒,入腎與膀胱二經。主明目者,鹹寒以補水,水足則目明也。益氣者,水能化氣也。起陰者,陰器為宗筋而屬於肝,肝為木,木得烈日而萎,得雨露而挺也。味鹹則破血,故主去惡血。氣寒則清熱,故止注下也。蠱毒為血熱之毒也,鹹寒可以除之。辟鬼不祥、常不魘寐者,誇其靈異通神之妙也。
【編者按】羚羊角多用於急性熱病之動風動血,神昏不清等症,可起死回生而救危亡,而成為中醫療熱病之要品,常與犀角相媲美。由於藥源非常短缺而價昂,使其應用受到嚴重限製,故必須合理使用。
犀 角
【經文】味苦,寒。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久服輕身。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犀色黑而形似豬,水之畜也,依木而棲,足三趾,一孔三毛,稟木氣也;生於南粵,稟火氣也;犀稟水木火相生之氣化,故其角苦酸鹹寒。犀為靈異之獸,角具陽剛之體,故主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如溫嶠燃犀,照見水中怪異之物是也。犀食荊棘,不避毒草,故殺鉤吻之草毒。鉤吻,草毒也,食之令人斷腸。又曰鴆羽蛇毒,言不但殺鉤吻之草毒,而鴆鳥毒蛇亦能殺也。犀稟水火之精,故除邪,不迷惑魘寐。久服水火相濟,故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