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 品 6
豬 苓
【經文】味甘,平。主治痎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猳豬屎。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楓樹之癭,遇雷雨則暗長,以泥塗之即天雨,是稟水精所主之木也。豬苓新出土時,其味帶甘,苓主淡滲,故曰甘平。痎瘧,陰瘧也。主治痎瘧者,稟水精之氣以奉春生,則陰瘧之邪隨生氣而升散矣。解毒蠱疰不祥者,苓稟楓樹之精華,結於土中,得土氣則解毒;稟精華則解蠱疰不祥也;味甘平而淡滲,故利水道。久服則水精四布,故輕身耐老。
葉天士曰:豬苓氣平,稟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其主痎瘧者,蓋主太陰嘔吐之濕痹也,豬苓入脾,脾以化氣,則濕行而瘧止也。蟲疰不祥,皆濕熱之毒,甘平滲利,所以主之。肺主氣,氣平益肺,肺氣化及州都,則水道利,所以利水。久服則味甘益脾,脾統血,血旺故耐老,氣平益肺,肺主氣,氣和故輕身也。
陳修園曰:豬苓氣平,稟金氣而入肺;味甘無毒,得土味而入脾,肺主治節,脾主轉輸,所以能利水道。又考:此物出土時帶甘,久則淡然無味,無味則歸於膀胱。膀胱為太陽,其說有二,一曰經絡之太陽,一曰六氣之太陽。何謂經絡之太陽?其腑在下而主水,得上焦肺氣之化,中焦脾氣之運,則下焦愈治,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俾決瀆之用行於州都,則州都中自有雲行雨施之景象,利水如神,有由來也,且不獨利水道也。六氣之太陽名曰巨陽,應天道居高而衛外,乃心君之藩籬也,凡風寒初感,無非先入太陽之界,治不得法,則留於膜原而為瘧,久則為痎(即傷寒雜病似瘧非瘧者,皆在此例)。但得豬苓之通利水道,水行氣化,水精四布,溱溱汗出,則營衛和而諸邪俱解,仲景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非於此得其悟機乎?若陽明之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少陰之咳嘔而渴,心煩不眠,熱瘧多兼此證,總於利水道中,布達太陽之氣,使天水循環,滋其枯燥,即仲景豬苓湯之義也。且太陽為天,光明清湛,清湛則諸毒可解,光明則蠱疰不祥自除。又雲:久服輕身耐老者,溺得陽明之化而始長,溺出不能遠射,陽氣衰於下也;溺出及溺已時頭搖者,頭為諸陽之會,從下以驗其上之衰也,此皆老態,得豬苓助太陽之氣而可耐之,然此特聖人開太陽之治法,非謂豬苓平淡之可耐也。
【編者按】後人熟知豬苓為利水專藥,不知其有治痎瘧之功。《方脈家寶》載有豬苓治痎瘧之例:治痎瘧不分新久,豬苓一兩,茯苓五錢,柴胡四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二枚,以水三碗,煎一碗,未發前服,渣再煎,發後服。
白 棘
【經文】味辛,寒。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一名棘針。生川穀。
【編者按】白棘,為酸棗樹的棘刺。其形如針如刺,用以破堅消,除癰排膿,亦是取其穿刺之性也。《千金方》治諸惡腫失治有膿,燒棘針作灰,水服之,經宿,頭出。
龍 眼
【經文】味甘,平。主五髒邪氣;安誌,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生山穀。
【編者按】龍眼又名桂圓、元肉、龍眼肉。本品有很好的補益強壯作用,尤以心脾兩虛者更妙。
木 蘭
【經文】味苦,寒。主身大熱在皮膚中;去麵熱赤皰;酒皶;惡風,癲疾;陰下癢濕,明耳目。一名林蘭。生山穀。
【編者按】木蘭苦寒,功能清熱燥濕,解毒,殺蟲,凡上中下三焦濕熱諸證皆宜用之,在上之功似黃芩,在中之功似黃連,在下之功似黃柏,又以涼血、殺蟲、治療赤皰酒皶為優。
五 加 皮
【經文】味辛,溫。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一名豺漆。
【名醫論】
張隱庵曰:五加皮色備五行,花葉五出,乃五車星之精也,為修養家長生不老之藥。主治心腹疝氣,乃心病而為少腹有形之疝也。黃帝問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者是也。腹痛,乃脾病而致腹痛也。益氣,乃肺病氣虛,五加皮能益其氣也。療躄,乃肝病筋虛,五加皮能強筋療躄也。小兒五歲不能行,乃腎病骨虛,五加皮補腎堅骨,故治小兒五歲不能行。治疽瘡者,諸瘡痛癢,皆屬心火。五加皮助精水上滋,而能濟其火也。治陰蝕者,蟲乃陰類,陽虛則生,五加皮能益君火,而下濟其陰也。夫五加皮、女貞實,鹹稟五運之氣化,女貞皆言養正,五加皆言治病,須知養正則病自除,治病則正自養。
愚按:《東華真人煮石經》雲:何以得長久,何不食金鹽,何以得長壽,何不食玉豉。玉豉,地榆也。金鹽,五加也。取名金鹽、玉豉者,鹽乃水味,豉乃水穀,得先天水精,以養五髒之意。昔人有言曰: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寧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寶珠。又,魯定公母服五加酒,以致不死,屍解而去。張子聲、楊建始、王叔牙、於世彥等,皆服此酒,而房室不絕,得壽三百歲。亦可為散,以代茶湯。又曰:五加者,五車星之精也,水應五湖,人應五德,位應五方,物應五車,故青精入莖,則有東方之液。白氣入節,則有西方之津。赤氣入華,則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則有北方之飴。黃煙入皮,則有戊己之靈。五神鎮生,相轉育成,餌之者真仙,服之者反嬰。是五加乃服食養生之上品,而《本經》不言久服延年,或簡脫也。
【編者按】《本草正》載:“凡諸浸酒藥,惟五加皮與酒相合大能益人,且味美也,仙家重此,謂久服可以長生,故曰‘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銀滿車’,雖未必然,然亦必有可貴者。”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刺五加具有較人參更好的“適應原”樣作用。“適應原”就是能使機體處於“增強非特異性防禦能力狀態”的藥物。
衛 矛
【經文】味苦,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一名鬼箭。生山穀。
【編者按】衛矛,又名鬼箭,《日華子》稱鬼箭羽。陶氏曰:“其莖有三羽,狀如箭羽,俗皆呼為鬼箭”。本品逐瘀之力頗強,故以衛矛名之。曆代本草方書都有所記載和運用,而近人卻罕用。近年活血化瘀的深入研究,為防病治病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而逐瘀如此之強的衛矛,必將受到關注!
合 歡
【經文】味甘,平。主安五髒,利心誌,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生山穀。
【編者按】今人多用其治療心神憂鬱諸病,十分效驗。然從古方運用看,其對外傷及癰瘡,亦有較好效果,是以今人之所不足也。
彼 子
【經文】味甘,溫。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屍。生川穀。
【編者按】彼子即榧子,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本品味甘性溫,甘而補中,溫而暖脾。中州運化正常,則濕熱無以生,是以主腹中邪氣而去三蟲。其又能解毒,故主蛇螫、蠱毒、鬼疰、伏屍。本品攻補兼備,解毒殺蟲並舉,不失為蟲積蠱毒之要品。
烏 梅
【經文】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梅花放於冬,而實熟於夏,獨得先春之氣,故其味酸,其氣溫平而澀,澀附於酸也。主下氣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氣上升,則逆氣自下矣。除熱煩滿者,稟冬令水陰之精。水精上滋則煩熱除,而胸膈不滿矣。安心者,謂煩熱除而胸膈不滿,則心氣亦安。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陽氣虛微,不能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梅實結於春而熟於夏,主敷布陽氣於肌腠,故止肢體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陽氣充達,則其顏光,其色鮮,故去麵上之青黑痣,及身體蟲蝕之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