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 品 6(3 / 3)

【編者按】杏仁主咳逆上氣,方書都有記載,不一一列出。《千金方》用其“治破傷風腫,厚傅杏仁膏,燃燭遙灸”,此為治“金瘡”的佐證。其治“喉痹”《千金方》用“杏仁熬熟,杵,丸如彈子,含咽其汁,為末帛裹,含之亦得。”《外台秘要》用其治偏風,半身不遂,兼失音不語。生吞杏仁七枚,不去皮尖,日別從一七,漸加至七七枚,七七日周而複始。用杏仁治中風是對《本經》的發揮。杏仁之毒,主要在皮上,一般情況,用時須溫水泡洗去皮,以去其毒,帶皮者,絕對不可用,俗語雲“杏樹下麵埋死人”,指中其毒也。但也不能排出《外台秘要》的用法,一概而論。

蓼 實

【經文】味辛,溫。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麵目浮腫;癰瘍。馬蓼,去腸中蛭蟲;輕身。生川澤。

【編者按】蓼實即水紅花子,為蓼科植物水蓼的果實。性味辛溫,長於溫中利水,破瘀散結。辛能順氣化痰,溫善祛風勝濕。辛溫入肝經,性走散,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為調血脈,利麵目水腫,療癰瘍,去腸中蛭蟲之佳品,且能使經脈暢利,精血上充而明目也。

蔥 實

【經文】味辛,溫。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麵目腫。生平澤。

【名醫論】

陳修園曰:蔥白辛平發汗,太陽為寒水之經,寒傷於表則發熱惡寒,得蔥白之發汗而解矣。風為陽邪,多傷於上。風勝則麵目浮腫,得蔥白之發汗而消矣。此猶人所易知也。至於仲景通脈四逆湯,麵赤者加蔥,非取其引陽氣以歸根乎?白通湯以之命名者,非取其葉下之白,領薑、附以入腎宮,急救自利無脈,命在頃刻乎?二方皆回陽之神劑,回陽先在固脫。仲師豈反用發汗之品?學人不參透此理,總屬誤人之庸醫。

【編者按】《本經》言蔥實“主明目”,今無人論及。不知本品乃聚蔥白之精華,稟秋金之氣而為藥,其可平肝木之過亢,疏達肝經之鬱滯,而為明目治目疾之良品,實可歎也!蔥白有較強的通陽化氣利小便之功,古人常用之於癃閉、小便不通等危證,每獲奇效。今人多以其芳香而作為飲食調料,很少藥用。

【經文】味辛,溫。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饑,耐老。生平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薤用在下之根,氣味辛溫,其性從下而上,主助生陽之氣上升者也。《金匱》胸痹證,有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皆取自下而上從陰出陽之義。金瘡潰敗,則皮膚經脈虛寒,薤白辛溫,從內達外,故能治之。生陽上升,則輕身不饑耐老。

葉天士曰:薤白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苦滑無毒,得地西南金火之味,而有潤澤之性,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氣味升多於降,陽也。金瘡氣虛,則瘡口不合,氣溫可以益氣,所以主瘡潰敗也。氣溫達肝,肝氣條暢,則氣血日生,所以輕身;溫暖脾土,土健所以不饑;味辛潤血,血華所以不老也。

【編者按】薤,今多稱薤白。其治外傷感染而不愈者,療效較好,其方法不一,《食療本草》:“生搗薤白,以火封之,更以火就灸,令熱氣徹瘡中,幹則易之。”《葛氏方》雲:“若已中水及惡露風寒,腫痛,杵薤以傅上,灸熱拓瘡上,日三,差”。《梅師方》曰:“亦可搗做餅子,以艾灸之,使熱氣入瘡中,水下,差”。《食醫心鏡》言治諸瘡敗,能生肌……諸瘡中風寒水腫,生杵傅之。以上皆為薤白主金瘡瘡敗的佐證。張仲景獨具慧眼,用於治療胸痹,發《本經》之所未發,後世醫家用之無不效驗。

假 蘇

【經文】味辛,溫。主寒熱;鼠瘺、瘰鬁;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蓂。生川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荊芥味辛性溫嗅香,秉陽明金土之氣,而肅清經脈之藥也。寒熱鼠瘺,乃水髒之毒,上出於脈,為寒為熱也。本於水髒,故曰鼠;經脈空虛,故曰瘺,此內因之瘺也;瘰鬁生瘡,乃寒邪客於脈中,血氣留滯,結核生瘡,無有寒熱,此外因之瘺也,荊芥味辛性溫,肅清經脈,故內因之寒熱鼠瘺;外因之瘰鬁生瘡,皆可治也。其嗅芳香,故破結聚之氣,破結聚則瘀血自下矣。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故除濕。

陳修園曰:荊芥氣溫,秉木氣而入肝膽;味辛無毒,得金味而入肺,氣勝於味,以氣為主,故所主皆少陽相火、厥陰風木之症。寒熱往來,鼠瘺瘰鬁生瘡等症,乃少陽之為病也,荊芥辛溫,以發相火之鬱,則病愈矣。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則氣滯而為積聚,肝主藏血,血隨氣血運行,肝氣一滯,則血亦滯而為瘀,乃厥陰之為病也,荊芥辛溫,以達肝之氣,則病愈矣。其除濕疸者,以疸成於濕,荊芥溫而兼辛,辛入肺而調水道,水道通則濕疸除矣。今人炒黑則變為燥氣,而不能達;失其辛味而不能發,且謂為產後常用之品,昧甚。

【編者按】假蘇即荊芥,乃輕揚之劑、散風清血之藥也。凡一切風毒之證,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際,以荊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證,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勢,以荊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風,苦溫可以行血,為血中風藥也。

水 蘇

【經文】味辛,微溫。主下氣辟口臭,去毒辟惡。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生池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紫蘇氣味辛溫,臭香色紫,其葉晝挺暮垂,稟太陽天日晦明之氣。天氣下降,故主下氣,下氣則能殺穀,殺穀則能除飲食。除,消除也。味辛臭香,故辟口臭,辟口臭,則能去邪毒,去邪毒,則能辟惡氣。久服則天日光明,故通神明;天氣下降,則地氣上升,故輕身耐老。

愚按:紫蘇配杏子,主利小便、消水腫、解肌表、定喘逆,與麻黃同功而不走泄正氣,故《本經》言: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列於上品(通行本謂其中品)。

陳修園曰:紫蘇氣微溫,稟天之春氣而入肝;味辛,得地之金味而入肺。主下氣者,肺行其治節之令也。殺穀除飲食者,氣溫達肝,肝疏暢而脾亦健運也。辟口臭、去邪毒、辟惡氣者,辛中帶香,香為天地之正氣,香能勝臭,既能解毒,又能勝邪也。久服則氣爽神清,故通神明,輕身耐老。其子下氣尤速,其梗下氣寬脹,治噎嗝反胃,止心痛,旁小枝通十二經關竅脈絡。

【編者按】水蘇即紫蘇,本品能健中州,去濕邪,故《本經》言其“主下氣,辟口臭”。《名醫別錄》用其治吐血、衄血等證,陳自明治吐血亦用作首選藥。由此說明,本品有下氣除濕、止血的作用。

【經文】味甘,平。主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池澤。

【編者按】水斳即水芹。一名水芹菜,一名野芹菜,為傘形科植物,水芹的全草。陳藏器曰:“主女子赤白沃”。《食醫心鏡》雲:“女子白沃,漏下”。可見,本品偏於止血,亦治赤白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