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 品 5
王 孫
【經文】味苦,性平。主五髒邪氣;寒濕痹,四肢疼痛,膝冷痛。生川穀。
【編者按】王孫為百合科植物四葉王孫的根莖。本品具有燥濕、健脾之功,可用於治療濕痹,肢體關節疼痛等病。
蜀 羊 泉
【經文】味苦,微寒。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療齲齒。生川穀。
【編者按】蜀羊泉即白英,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本品善清熱利濕,祛風解毒。
爵 床
【經文】味鹹,寒。主腰背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生川穀及田野。
【編者按】爵床為一年生匍匐草本爵床科植物爵床的全草。《閩東本草》謂爵床:“入肝、膽二經”。實乃亦歸腎經,鹹入腎。《本經》言其“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者濕濁瘀血蘊結於腎也。足少陰腎為寒水之髒,今水濕為患,故取鹹而性寒功能利水濕之爵床,以同性相吸寒以導水也。水濕去則腰痛止矣。
梔 子
【經文】味苦,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麵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一名木丹。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梔子氣味苦寒,其色黃赤,春榮夏茂,淩冬不凋,蓋稟少陰之氣化,少陰寒水在下,而君火在上也;花多五瓣,而梔花六出,六者水之成數也,梢杪結實,味苦色赤,房刻七棱九棱,是下稟寒水之精,而上結君火之實。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者,稟寒水之精,而治熱之在內者也;麵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者,結君火之實,而治熱之在外也,梔子能啟寒水之精,清在上之火熱,複能導火熱之氣以下降者,如此。
梔子生用能啟水陰之氣上滋,複導火熱以下行,若炒黑則但從上而下,不能啟水陰以上滋,故仲景梔子豉湯生用不炒,有交姤水火,調和心腎之功。而後人委言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梔子豉湯為吐劑。愚每用生梔子及梔子豉湯,並未曾吐。夫不參《經》旨,而以訛傳訛者,不獨一梔子為然矣。
葉天士曰:梔子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五內者,五髒之內也,五髒為陰,其邪氣內,陽邪也,梔子苦寒清陽,所以主之。胃為陽明,胃中熱氣,即燥熱之氣也,氣寒稟冬寒之水氣,所以除燥熱也。心主血,其華在麵,麵赤色,心火盛也,味苦清心,所以主之。鼻屬肺,肺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紅,成酒皰皶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癩者,麻皮風也,膀胱主表,心火鬱於膀胱寒水經,則濕熱成癩也。白者濕也,赤者火也,梔子入心與膀胱,苦寒所以燥濕熱,所以主之也。瘡瘍皆屬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瘡瘍也。
陳修園曰:梔子氣寒,稟水氣而入腎;味苦,得火味而入心。五內邪氣,五髒受熱邪之氣也。胃中熱氣,胃經熱煩懊不眠也。心之華在麵,赤則心火盛也。鼻屬肺,酒皰皶鼻,金受火克而色赤也。白癩為濕,赤癩為熱,瘡瘍為心火,梔子下稟寒水之精,上結君火之實,起啟水陰之氣上滋,複導火熱之氣下行,故統主以上諸證。惟生用之氣味尚存,若炒黑則為死灰,無用之物矣。仲景梔子豉湯用之者,取其交姤水火,調和心腎之功,加香豉以引其吐,非梔子能湧吐也。俗本謂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何其陋歟!
愚按:仲景雲:“舊有微溏者,勿用。”
徐靈胎曰:梔子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邪之氣。胃中熱氣,黃色入陽明,性寒能清熱。麵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此皆肌肉之病,乃陽明之表證也。
梔子正黃,亦得金色,故為陽明之藥。但其氣體清虛,走上而不走下,故不入大腸而入胃,胃在上焦故也。胃家之蘊熱,惟此為能除之。又胃主肌肉,肌肉有近筋骨者,有近皮毛者,梔子形開似肺,肺主皮毛,故專治肌肉熱毒之見於皮毛者也。
【編者按】梔子留皮瀉肺火,去皮瀉心火,散肝熱血鬱,清脾經濕熱,苦寒之性瀉三焦之火,其行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中瀉去,五髒之熱、三焦之火皆清,火不上炎,肺不受克,鼻自不紅也。
竹 葉
【經文】味苦,平。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汁,主風痙。實,通神明,益氣。
【名醫論】
張隱庵曰:竹葉淩冬不落,四季常青。淩冬不落者,稟太陽標陽之氣也,太陽標陽本寒,故氣味苦寒;四季常青者,稟厥陰風木之氣也。木主春生,上行外達,故主治咳逆上氣。溢筋急者,肝主筋,竹葉稟風木之精,能滋肝髒之虛急也。消惡瘍者,惡瘍主熱,竹葉稟水寒之氣,能清心髒之火熱也。蟲為陰類,竹葉得太陽之標陽,而小蟲自殺矣。
【編者按】竹葉長於清心除煩,利尿。殊不知葉入心、肺、膽、胃四經也。《本草經疏》:“陽明客熱,則胸中生痰,痰熱壅滯,則咳逆上氣。竹葉辛寒能解陽明之熱結,則痰自消,氣自下,而逆氣止矣。仲景治傷寒發熱大渴有竹葉石膏湯,無非借其辛寒散陽明之邪熱也”。
黃 柏
【經文】味苦,寒。主五髒、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瀉痢;女子漏下赤白;陰陽傷;蝕瘡。一名檀桓。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黃柏氣味苦寒,冬不落葉,稟太陽寒水之精;皮厚色黃,質潤稠黏,得太陰中土之化。蓋水在地之下,水由地中行,故主治五髒腸胃中之結熱,黃疸,腸痔。治結熱者,寒能清熱也。治黃疸、腸痔者,苦能勝濕也。止瀉痢者,先熱瀉而後下痢,黃柏苦寒,能止之也。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皆濕熱下注之病,苦勝濕而寒清熱,故黃柏皆能治之也。以上主治,皆正氣無虧,熱毒內盛,所謂下者舉之,結者散之,熱者寒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黃柏之治皆有餘之病也。如正氣稍虛,飲食不強,便當禁用。
愚按:黃柏稟寒水之精,得中土之化,有交濟陰陽,調和水火之功,所治至廣。而《真珍囊藥性》雲:“黃柏瘡用,一言蔽之。”後人徒事歌括者,信為瘡藥而已,其曰“真珠”,殆以魚目欺世爾。
葉天士曰:黃柏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五髒六腑,心為君主,心屬火,結熱,火氣結也,味苦瀉熱,所以主之。黃疸胃經濕熱之證,腸痔大腸火結之病,瀉痢大腸濕熱之證,其主之者,黃柏入腎,腎者胃之關,大腸腎之主也,氣寒能清熱,味苦能燥,故治以上諸證也。漏下赤白,胎漏下血,及赤白帶下也,一因血熱妄行,一因濕熱下注,黃柏入腎,寒能清熱,苦可燥濕,所以主之。陰陽蝕瘡,陰戶傷蝕成瘡也,諸瘡皆屬心火,其主之者,苦寒瀉火也。
陳修園曰:黃柏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皮厚色黃,得太陰中土之化。五髒為陰,凡經言主五藏者,皆主陰之藥也。治腸胃中熱結者,寒能清熱也。治黃疸、腸痔者,苦能勝濕也。止瀉痢者,濕熱瀉痢,惟苦寒能除之,而且能堅之也。女子胎漏下血,因血熱妄行;赤白帶下及陰戶傷蝕成瘡,皆由濕熱下注;黃柏寒能清熱,苦能澡濕,所以主之。然皆正氣未傷,熱毒內盛,有餘之病,可以暫用,否則不可姑試也。
凡藥之燥者,未有不熱,而寒者未有不濕,黃柏於清熱之中,而兼燥濕之效。
徐靈胎曰:黃柏味苦,寒。主五髒、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瀉痢,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皆陽明表裏上下所生濕熱之疾。
黃柏極黃,得金之色,故能清熱。其味極苦,苦屬火,則又能燥濕。凡燥者未有不熱,而寒者未有不濕,惟黃柏於清熱之中而兼燥濕之效。蓋黃色屬金,陽明為燥金,故其治皆除陽明濕熱之疾,氣類相感也。
【編者按】黃柏氣味俱厚,性沉而降,因其獨入少陰瀉火,入膀胱瀉熱,故其功能主清瀉下焦之濕熱。本品為足少陰腎經之要藥,有製火滋補腎水不足之功,陰回熱解,故可用於治療陰虛生內熱之諸證,為除熱益陰之佳品。
吳 茱 萸
【經文】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山茱萸、吳茱萸鹹稟木火之氣。稟火氣,故主溫中;稟木氣,故主下氣。中焦溫而逆氣下,則痛自止矣。濕血痹者,濕傷肌腠,致充膚熱肉之血凝泣為痹,少陽炎熱之氣行於肌腠,肝主衝任之血,淡滲皮膚則濕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風邪者,言濕痹可除,而風邪亦可逐也。氣味辛溫,故開腠理,腠理開,則肺病之咳逆,皮膚之寒熱皆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