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 品 4
萆
【經文】味苦,平。主腰脊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生山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凡草木之根荄,堅硬而骨勝者主腎,有刺而藤蔓者走經脈。萆薢骨勝藤蔓,故主治腰脊痛強,骨節風寒而主腎。又,治濕痹、周痹而主經脈,苦能清熱,故治惡瘡不瘳之熱氣。
葉天士曰:萆薢氣平,稟天秋降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太陽寒水經,挾脊抵腰中,太陽有濕,則陽氣不布,腰脊強而痛矣。太陽經行身表,附皮毛而為外衛者也,皮毛者,肺之合,萆薢氣平入肺,味苦燥濕,肺之皮毛理,而太陽之濕亦逐,所以主腰脊強痛也。骨節者,節犍之處也,亦屬太陽經,濕流孔竅,故風寒濕合而成痹,則周身麻木而骨節更甚也,其主之者,萆薢入肺,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可以去大腸之濕而理痹也。惡瘡熱氣,皆屬心火,萆薢味苦清心,心火退則惡瘡愈,而熱氣解矣。
【編者按】腎之陰陽不足,骨弱而髓減,則筋脈空虛,濕熱得以乘隙而入,徒知補虛,不知祛邪,焉能收效?萆薢能堅筋骨,非益肝腎強筋壯骨之謂,乃邪去正自安之意耳。
白 兔 藿
【經文】味苦,平。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疰。一名白葛。生山穀。
【編者按】白兔藿亦名白葛,《新修》注雲:“苗似蘿摩,葉圓厚,莖有白毛,與眾草異,蔓生。”
白兔藿色白味苦性平,氣薄味厚為陰中之陽之品,入心肺二經。因其味苦瀉熱解毒,故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疰風疰。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著痛上,立清毒,入腹者,煮汁飲即解。陶弘景曰:白兔藿解毒之功莫之與敵。
營 實
【經文】味酸,溫。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一名牆薇,一名牆麻,一名牛棘。生川穀。
【編者按】營實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果實。營實,活血解毒,利水除熱,除風濕,利關節。其利水,解毒之功優於活血,為治急性腎炎水腫之要藥。
白 薇
【經文】味苦,平。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生川穀。
【名醫論】
張隱庵曰:凡草木皆感春氣而生,惟《本經》號白薇為春生。謂其能啟水天之精氣,隨春氣而生升也。其味苦鹹,鹹者水也,苦者火也。稟太陽寒水之氣在下,標陽之氣在上也。根色黃白,又得陽明秋金之氣,而秋金之氣,合肺氣於皮毛,亦太陽之所主也。太陽標陽之氣,行於肌表,故主治暴中風。太陽寒水之氣,周於一身,故主治身熱。肢滿,風邪淫於四末也;忽忽,眩暈貌;忽忽不知人,風邪行於頭目也。夫風者,百病之長,善行數變。狂惑邪氣,風淫血分而涉於心包矣;寒熱酸痛,風淫肌腠而涉於經脈矣。白薇稟秋金之氣,故治諸風之變證。先熱後寒,名曰溫瘧。溫瘧洗洗,如水灑身之寒也。溫瘧發作有時,白薇稟寒水之氣,上行外達,故治溫瘧。又得太陽之標陽,故治溫瘧之洗洗。
【編者按】白薇能入衝任,以清血海伏熱,故對月經先期及漏下等症,凡屬胞宮伏熱者,均可酌用。近代名醫程門雪先生治不明原因的發熱,用白薇與鹿角相伍,配伍巧妙。從白薇入衝任,鹿角通督脈,兩味並用,能燮理陰陽的角度來理解,覺得別有悟境。
薇 銜
【經文】味苦,平。主風濕痹曆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瘺、癰腫。一名糜銜。生川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按《月令》五月鹿角解,十一月糜角解,是糜鹿有陰陽之分矣,此草稟少陰水火之氣,是以麋鹿鹹宜,猶烏藥之治貓狗也。
《素問》黃帝問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三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此聖方也,後世不知用之,誠缺典矣。
【編者按】薇銜味苦平,有補虛、益腎、祛風除濕、瀉熱、活血調經之功。故主治虛弱咳嗽,勞傷吐血,關節疼痛,崩漏,白帶,外傷出血等證。古有婦人服之絕產無子之說,故婦人常服此藥當慎之。
翹 根
【經文】味甘,寒。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麵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生平澤。
【編者按】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翹根就是連翹之根,而合並於連翹條下。《本草》諸書記載不詳,未能斷為何物,故存疑待考。
水 萍
【經文】味辛,寒。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須發;止消渴。久服輕身。一名水花。生池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太陽之氣,根於水中,而外浮於膚表;萍生水中,浮於水麵,蓋稟太陽之氣化,其背紫赤,皆連於水,乃太陽之氣,根於水中也。盛於暑夏,乃太陽之氣,開浮而主夏也;氣味辛寒,辛屬乾金,太陽如天而合乾,寒本太陽,太陽標陽而本寒也。主治暴熱身癢者,風熱之邪,暴客皮膚,一身苦癢,水萍稟寒水之氣,外行膚表,故暴熱身癢可治也。下水氣者,太陽之氣外達皮毛,則膀胱之水氣自下也。勝酒者,酒性辛溫而慓悍,先行皮膚,水萍辛寒而解熱,亦先行皮膚,故能勝酒。長須發者,太陽為諸陽主氣而熏膚澤毛,須發長也。得寒水之精氣,故止消渴。久服則陰精盛而陽氣充,故輕身。太陽之氣出於水中,上與君火相合而主日。水萍下為水映,上為日曬方長,乃太陽之氣上下相通,此物理自然之妙用也。
徐靈胎曰:水萍味辛,寒。主暴熱,得水之氣,故能除熱。身癢,濕熱在皮膚。下水氣,萍入水不濡,故能滌水。勝酒,水氣盛則酒氣散矣。長須發,益皮毛之血氣。主消渴,得水氣之助。久服輕身,亦如萍之輕也。
水萍生於水中,而能出水上,且其葉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敵水者也。故凡水濕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著土而上浮水麵,故又能主皮毛之疾。
【編者按】水萍即浮萍,《唐本草》雲來源有三,今隻用小者。《本草綱目》:“本草所用水萍,乃小浮萍,非大萍也。”黎庇留曾曰:大睡藥(即大浮萍),性寒毒異常,過服必致斃命。
王 瓜
【經文】味苦,寒。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一名土瓜。生平澤。
【名醫論】
張隱庵曰:愚按:土瓜非世俗所食之王瓜,又非世俗所食之甜瓜,《本經》雖有其名,今人未之識也。因仲景《傷寒論》有土瓜根為導之法,故存之。
【編者按】王瓜為葫蘆科植物王瓜的果實。今人多以其稟受春氣以生,受溫熱滋潤之氣以長,常用於利水之證。而對其益氣活血破瘀之功有所忽視,《本經》言王瓜善於除內痹,行瘀血,通月閉。因其性寒,故對於血熱所致之內痹、瘀血、月閉者,應首當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