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1
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群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之後偕同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麵會上講話強調: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群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利益關係。在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學說中,最重視的是人,最關注的是人的生活,人及其人類的生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石。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人們首先有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和手段的需要。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滿足這些需要,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人的生活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賴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質生產的最終目的。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隻有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人民才會擁護我們。”因此,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目的;一切為了最廣大人民的生命、生存、生活,才是執政的根本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群關係實實在在是一種利益關係。
一、執政必須以群眾利益為重
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把群眾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持執政為民,不斷滿足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一)群眾利益的多個層麵
群眾利益是由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群體、各種組織和個人的種種具體利益組成;群眾利益又是指與人或人群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東西。所謂“群眾的根本利益”,主要是指與最廣大群眾的生存發展密不可分、共同相關的東西,也就是最廣大群眾的共同利益。
人們的利益關係反映到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中,與各時代的經濟結構與分配方式緊密相聯。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在生產力和物質財富都得到了極大豐富和發展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製,遵照按勞分配的原則來分配社會財富,這種生產關係下的人民利益就變得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和一元性。前蘇聯東歐地區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都曾經努力實行這樣的經濟體製和分配方式,人們的個人利益被最大限度縮小,國家和集體利益被盡可能放大,群眾的利益最直觀地表現為社會、國家、集體的整體利益,個人利益變得微乎其微或可有可無,特別是按勞分配演變為大鍋飯、平均主義、甚至“配給製”等分配製度。在這種狀況下,貧富差別不大,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不突出,國家和社會的利益關係相對容易協調,但是國家和個人的利益實現程度很低,物質十分匱乏,人們僅僅處於基本物質需求勉強滿足甚至不足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逐步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確立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國有製和集體所有製經濟之外的多種經濟成分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經濟製度決定分配製度。分配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由現階段基本經濟製度和分配製度為核心組成的生產關係,為處理中國各階層群眾的利益關係提供了客觀的依據,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絕大部分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兼顧了其他社會階層的合法利益。雖然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是基本一致的,但由於經濟製度和分配製度的多元性,人民內部的具體利益也日益多樣化,決定了人民利益關係的多元性和複雜性。
群眾的整體利益是由各方麵具體利益構成的,包括各個方麵、各個階層、每個人的局部利益和具體利益。這些具體利益由於分類的標準和方法不同,主要有:階級利益、階層利益、團體利益、個人利益等;由於利益的範圍不同,可以分為國家利益、地區(方)利益、行業利益、部門利益等;由於利益的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物質利益和精神方麵的利益,或者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由於利益的層次不同,可以分為宏觀的整體利益和微觀的個體利益等;由於利益的時效不同,可以分為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等。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就是由這些不同層次、不同範圍、不同主體、不同時效的具體利益所組成,要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就需要堅持維護全局和根本利益,同時又照顧和尊重個人和局部利益,正確處理不同利益之間的關係,實現各種利益的統一和有機結合。
對執政黨的執政績效來說,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訴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就要求執政黨首先必須著眼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特別是要首先考慮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的利益要求。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了社會最大多數人謀利益,團結和帶領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鬥。因此,堅持執政為民的價值觀,黨的方針政策和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大多數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必須善於照顧全局、照顧多數,絕不能忽視、脫離絕大多數群眾,這是我們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正是從這一原則出發,“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把最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從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就要首先考慮仍然處於中低收入的大多數群眾的利益要求,把大多數群眾是否讚成、是否受益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都要努力使最大多數人,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
(二)實現人民利益的基礎是做大“蛋糕”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也是密切執政條件下黨群關係的第一要務。要通過加快發展、科學發展來實現人民利益。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我們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的一條根本途徑。毛澤東說過:“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中國共產黨是通過暴力革命而取得執政地位的,在革命時期,黨的中心任務、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就是推翻剝削階級統治,打破舊的社會製度,改變少數人占有生產資料、嚴重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改變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社會貧富嚴重分化的不平等狀況,實現社會平等。在奪取政權的任務完成之後,作為執掌政權的黨,其中心任務就是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由解放生產力變為發展生產力、由搞革命轉向搞建設,通過動員廣大群眾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生活需要。中國現在整體上並不富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並不高,相當一部分人還很窮,中國現在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很明顯,解決和克服這個主要矛盾的方法,不能用抑製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的辦法,而隻能是用發展的辦法,靠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來解決。
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要靠發展,密切執政條件下黨群關係要靠發展,黨是在經曆了很大的挫折後才得到這樣的認識的,是經驗和教訓的啟迪。新中國成立後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主要精力沒有放在發展上,使得國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幹擾,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改善,黨群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這種局麵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得到較大的扭轉,把發展放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位置上,也開創了黨群關係建設的新局麵。執政黨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和具體工作都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黨的任何執政行為,必須與人民利益密切聯係在一起,能夠給群眾帶來最切實、最直接的利益,要見人見事,執政為民,要體現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體現在黨員幹部的思想作風上,體現在每一項具體工作中。黨的每一條言論、每一個措施、每一項行動,都要符合群眾的最大利益,都要對人民負責,為人民的利益而堅持真理,為人民的利益而糾正錯誤,並把能否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作為檢驗執政為民成效的基本標準。
改革開放以來,黨製定了符合人民利益的發展戰略。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社會發展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具體的發展戰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使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519322億人民幣,居世界第二位,相當於美國的39.3%。人均GDP指標在世界182個國家中排名95位。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1721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收入5613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本級)61077億元。這使中國有能力運用政策杠杆來實現人民的切身利益。國家構築社會保障體係的能力增強,數千萬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國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不斷增強,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發展農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每年國家向農業方麵投入超過萬億元;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從1998年以來,國家投入數千億元用於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三四十倍。居民的銀行存款、外彙存款、股票、債券、職工內部持股、手持現金等其他金融資產也大幅度增加,戶均家庭金融資產大幅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