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3(2 / 3)

二是增強主流價值和意識形態的包容性,以提高執政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些發展中國家執政黨越來越重視利用“軟實力”治國,注重塑造為大多數民眾認同的主流價值體係。一些發展中國家執政黨順應形勢變化和民意夙願,調整了原先所秉持的較為激進的指導思想。比如,坦桑尼亞革命黨、蒙古人革黨改奉社會民主主義,同時也吸納部分社會主義的思想。馬來西亞總統則倡導廣泛的民族主義,提出各族“一家親”的口號,強調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都是“一家人”,強調在“國旗下的忠誠”。巴西勞工黨、秘魯阿普拉黨等在內的拉美一些執政黨在吸納原民眾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倡導和推行新民眾主義思想,淡化意識形態,在主張社會民主主義的同時,注意兼容其他思想,注重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反對已經私有化的企業重新國有,主張對外開放,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高國際經濟競爭力,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同時強調社會公正和保護弱者,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擴大就業。俄羅斯的統俄黨則基於其大國振興和民族複興的訴求,秉承普京倡導的“主權民主”思想,認為各國應根據本國的曆史、文化傳統和法律自主地選擇民主模式,探索本國的民主發展道路,不能照搬西方民主;強化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實現國民思想團結和精神統一;維護國家統一,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維護國家主權,奉行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俄執政當局把主權民主視為主流價值觀,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符合國內大多數民眾的意願。

三是化解國內政治矛盾和衝突,緩減體製內外的壓力。一些發展中國家執政黨在不影響其執政地位的前提下,對反對黨或反對派的利益訴求給予一定回應,並放寬新聞管製,允許選舉中出現適度的競爭局麵。多數較強勢的發展中國家執政黨,隻允許反對黨存在,但不讓其發揮實質作用。有的側重於對反對黨進行安撫和拉攏,埃塞俄比亞革命陣線黨積極推動反對黨在議會框架內發揮建設性作用,讓反對黨議員參加議會常設委員會,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坦桑尼亞革命黨堅持以對話、談判等手段處理同反對黨的關係,黨的領袖、總統帶頭做反對黨工作,並形成總統出訪必隨帶一名反對黨成員的慣例,從而弱化了反對黨對執政黨的對抗態度。也有一些國家執政黨對反對黨采取打拉結合的政策。蒙古人民革命黨2008年對反對派發起的騷亂采取緊急狀態措施,同時又拉最大反對黨民主黨入閣,組成聯合政府,從而實現了政局和社會局勢的穩定。針對一些國家反對派的上升勢頭,各國執政黨采取各種舉措進行防範和擠壓,柬埔寨人民黨通過拉攏人權黨等辦法來分化森朗西黨,甚至曾在2005年凍結森朗西等三名議員的豁免權,並判處森一年半徒刑。埃及民族民主黨在推進政改的同時,又通過修憲禁止成立宗教政黨或從事具有宗教背景的政治活動,徹底割斷了穆兄會政黨化、合法化的渠道,有效緩解了其對執政黨的壓力。2009年初,讚比亞執政黨多黨民主運動領袖、總統班達借讚比亞航空公司拖欠政府高額稅款和債務問題,對反對派掌控的航空公司的大股東《郵報》進行整治,並趁機加強對媒體的控製。突尼斯憲政民主聯盟、南非非國大等一些國家執政黨在避免宗教幹政、宗教政治化的同時,又注意借重本國的教會勢力來為執政黨掌控政權服務,利用宗教的道義力量與較高威信來安民和降服不安分勢力,收到較好效果。

四是努力調整自己,謹慎應對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的壓力。許多國家執政黨都做出姿態,謹慎地回應西方提出的某些政治民主要求,力圖以形式上的讓步來換取實質利益的維護,允許本國反對黨在體製內開展有限度的競爭,給予反對黨一定的生存空間。如埃及民族民主黨近來進行修憲,首次確立公民權概念,敘利亞複興黨近來擴大了公民的結社與言論自由權,特赦了一批政治犯。坦桑尼亞、蒙古、中亞等諸多國家執政黨主動或被動邀請西方觀察員來“監督”其大選,彰顯其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形象。非洲多數國家在政治上已不再回避甚至主動使用民主、良政、自由、監督等概念。突尼斯憲政民主聯盟中央委員佐海爾·穆紮法爾就強調,鞏固民主是實現政治穩定的唯一途徑,強調民主是既不能倒退,也不可濫用。同時,不少發展中國家執政黨為了確保其執政地位與安全,重視防範西方的滲透、幹預和破壞,一方麵對西方的政治施壓或曲意指責能夠堅守立場,如新加坡人行黨、突尼斯憲盟對西方指責其搞威權政治,敢於正麵回應,開展適度、有節製的鬥爭。另一方麵,對西方通過非政府組織、反對派插手本國內政嚴加防範,包括俄羅斯、越南、南非、敘利亞、加納、尼日利亞、埃及等多國執政當局為此製定了管理境外非政府組織在本國活動的法規條例,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其活動內容嚴加控製,發放許可證,特別是對涉足政治領域的國外非政府組織高度警惕,防範其與國內反對派聯係和勾結,但在方法上內緊外鬆,以避免給對手提供攻擊的口實。此外,當今許多發展中國家執政黨都比較重視治黨與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與借鑒,努力學習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執政黨本身的一些有效機製和成功做法,從而提高其執政能力,密切黨群關係,鞏固執政地位。

案例鏈接

案例鏈接:“阿拉伯之春”的警示

——近年來北非西亞等國的執政危機

被西方媒體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和其他地區的一些國家發生的一係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反政府暴力運動。這項暴力運動先後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國,多名領導人先後下台,其影響之深、範圍之廣、爆發之突然、來勢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

一、“阿拉伯之春”的起由及演變

這些運動多采取公開示威遊行和網絡串聯的方式,其影響之深、範圍之廣、爆發之突然、來勢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從2011年初開始至今尚未完全結束。究其本質,不過是阿拉伯的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