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散步是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運動方式,不但可減輕胰島α細胞的過度負擔,利於病情的控製,還能預防骨質疏鬆。步行時應直視前方,肩膀不晃動,背挺直,收緊小腹,手臂應大幅度擺動,穿輕便的服裝和運動鞋,且一定要穿襪子。步行20分鍾以上才可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同時步伐盡可能地大一些。病情較輕的患者每天可以進行快走:20分鍾走1600~1800米或30分鍾走2400~2700米;病情中等的糖尿病患者每天可選擇20分鍾走1200~1600米或30分鍾走1800~2400米。一般來說,餐後散步,每天不少於30分鍾,每周不少於5次。
快慢步行
“快慢步行”是指步行速度可采取快慢結合的方式,先快步行走5分鍾,然後慢速行走(相當於散步)5分鍾,然後再快行,這樣輪換交替進行。步行的正確姿勢是:抬頭挺胸,兩眼注視前方;手握空拳,肘關節自然彎曲,肩膀向下、向後放鬆,雙臂靠近身體自然擺動;腰背挺直,腹肌輕收;足跟先著地,腳掌向前滾動,然後足尖觸地;步伐自然有力,步幅適中舒適,步履輕盈敏捷;呼吸均勻自如。
可選擇公園、體育場、江河湖海之濱、樓群綠地等視野開闊、平坦、空氣清新的場所進行此項運動。
慢跑
慢跑較為輕鬆,屬於中等強度的運動,適合於年輕、身體條件較好,有一定鍛煉基礎、無並發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慢跑時,全身肌肉要放鬆,呼吸要深長,緩緩而有節奏,可兩步一呼、兩步一吸,亦可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宜用腹部深呼吸,吸氣時鼓腹,呼氣時收腹。慢跑時步伐要輕快,雙臂自然擺動。
慢跑運動可分為原地跑、自由跑和定量跑等。原地跑即原地不動地進行慢跑,開始每次可跑50~100步,循序漸進,逐漸增多,持續4~6個月之後,每次可增加至500~800步。自由跑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時改變跑的速度,不限距離和時間。定量跑有時間和距離限製,即在一定時間內跑完一定的距離,從少到多,逐步增加。慢跑的運動量以每天跑20~30分鍾為宜,但必須長期堅持方能奏效。
遊泳
遊泳適用於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一般認為2型糖尿病肥胖者和血糖在11.1~16.7毫摩爾/升(200~300毫克/分升)以下者,以及1型糖尿病穩定期病人均適宜。年輕力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大運動量(遊泳後脈搏頻率120~140次/分鍾)的遊泳鍛煉不應超過2次;中年糖尿病患者宜進行中等運動量(遊泳後脈搏頻率90~110次/分鍾)的遊泳鍛煉;老年糖尿病患者宜進行小運動量(遊泳後脈搏頻率70~80次/分鍾)的遊泳鍛煉。
踢毽子
糖尿病患者不適合較長時間的運動,而踢毽子運動量不大,能使全身得到活動,不僅能使下肢的關節、肌肉、韌帶得到很大的鍛煉,同時也能充分活動腰部。更值得一提的是,踢毽子還能使居高不下的血糖值有所下降。另外,由於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缺乏運動,下肢會逐漸萎縮,而踢毽子主要以腿部、腳部運動為主,從而帶動全身血液循環,這對血糖的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踢毽子時,支撐腿要伸直,身體重心要移至支撐腿。眼隨毽動,注意動作的節奏,正確判斷毽的方位、落點和下落速度,做好繼續踢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