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係統疾病 第八章 神經衰弱(1 / 3)

神經係統疾病 第八章 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指由於某些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腦功能活動過度緊張,從而產生了精神活動能力的減弱。其主要臨床特點是精神容易興奮又易於疲勞。常伴有各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種易感素質或不良個性。

臨床表現個體差異明顯,有易興奮、易激惹;腦力易疲乏,如看書學習稍久,則感頭脹、頭昏;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部位不固定;睡眠障礙,多為入睡困難,早醒,或醒後不易再入睡,多噩夢;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表現為心動過速、出汗、厭食、便秘、腹瀉、月經失調、早泄;繼發性疑病觀念。根據發病表現,本病需作相應的檢查,為確定診斷提供客觀依據。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神經衰弱屬於中醫“神勞”、“神病”、“心勞”等範疇。

【病因病機】

1.肝氣鬱結肝主疏泄,調節人體的情誌活動,由於所願不遂、情緒緊張、家庭不睦、遭遇不幸、憤懣惱怒等精神刺激,均可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肝氣鬱結,則見情緒煩惱,精神抑鬱等多種症狀。

2.肝鬱陰虛因遭受精神刺激,情誌抑鬱,肝失條達,氣失疏泄,日久化火傷陰,腎陰虧耗,精微無以上達於腦,髓海失充,腦神失養,故發為腦神虛損諸證。

3.痰熱擾神若肝鬱及脾,木不疏土,或思慮太過,勞倦傷脾,均能使脾失健運,蘊濕生痰,痰瘀化熱;或暴怒傷肝,肝火內盛,煉液成痰,痰熱互結,上擾神明,故見神勞諸症。恰如《景嶽全書》之言:“痰火擾亂,心神不寧。”

4.陰虛火旺情誌所傷,五誌化火,心陰被灼;或過度勞倦,營血虧耗,心陰不足,虛熱內生,火擾神明,神勞作矣。

5.心脾兩虛心主神誌,脾誌為思,若勞心誦讀,憂愁悲哀,精神緊張;或長期伏案,縈思過度,致使心脾受損,氣血虧耗,心失所養,不能藏神;四肢百骸失於濡養,故見神形俱病。

6.心虛膽怯平日心氣素虛,遇事易驚,心神不安,終日惕惕;膽氣素虛,決斷失司,不能果斷處事,憂慮重重,導致心神散亂,神不守舍,而成神勞。《沈氏尊生·不寐》雲:“心膽俱怯,觸事易驚……虛煩不眠”。

7.心腎不交心主火,腎主水,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既濟,心腎交通,睡眠正常,精力充沛。若遇精神刺激,五誌過極,心火獨亢,下及腎水,致腎陰耗傷,終成水虧火亢、心腎不交之神勞。

【診斷要點】神經衰弱的診斷主要依據病人的病史及臨床特點。

1.患者以腦功能衰弱為主要表現,具有精神易興奮、腦力易疲勞、情緒障礙、緊張性頭痛、睡眠障礙這五類症狀中的任何三項。

2.對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造成不良影響。

3.病程在3個月以上。

4.排除了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其他神經症和精神病。

【辨證施治】

1.肝氣鬱結證

主症:精神抑鬱,情緒不寧,心煩失眠,疲乏,胸脅脹悶,脘腹痞滿,不思飲食,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

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10g,白芍10g,白術10g,茯苓10g,當歸15g,薄荷3g,甘草6g,生薑3片。

加減:若精神抑鬱、心煩較甚加鬱金10g,蓮心10g;若脅肋脹滿加青皮10g,佛手10g;若兼腹脹納呆,加神曲30g,麥芽30g,山楂30g;若失眠多夢,加合歡皮10g,炒棗仁30g;若苔黃、口苦者去生薑,加梔仁10g,竹茹10g。

2.痰熱擾神證

主症:心緒不寧,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容易激動,神疲,健忘,頭暈頭痛,口苦口幹,胸悶,惡心,痰多,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10g,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甘草6g,生薑3g,竹茹10g,枳實10g。

加減:若兼大便秘結者,加龍膽草6g,大黃6g;若心煩甚者加梔仁10g,蓮心10g;若心緒不寧加鬱金10g,龍齒30g;若痰多,苔黃厚膩者,加膽南星10g,貝母10g。若失眠較甚加夜交藤10g,遠誌10g,合歡10g。

3.肝鬱陰虛證

主症:精神抑鬱,易於激動,腦力易於疲勞,或見眩暈、脅脹、五心煩熱、口苦口幹,或有低熱,舌紅,苔黃或少,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疏肝。

方藥:滋水清肝飲加減。熟地黃30g,茯苓10g,牡丹皮10g,澤瀉10g,山茱萸10g,懷山藥30g,柴胡10g,白芍10g,梔仁10g,棗仁30g,當歸10g。

加減:若抑鬱明顯加鬱金10g;舌紅少苔脈細數,去當歸、澤瀉,加麥冬30g,生地黃15g。

4.陰虛火旺證

主症:焦慮煩躁,失眠多夢,精神疲乏,頭暈耳鳴,心悸或盜汗,手足心熱,口渴咽幹,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朱砂安神丸加減。黃連10g,朱砂10g,生地黃30g,當歸10g,甘草6g。

加減:若焦慮煩躁甚者,加龍骨30g,梔子10g,鬱金10g;頭暈目眩者,加夏枯草30g,白蒺藜10g;兼頭痛加白菊花10g,蔓荊子10g;兼大便秘結加麥冬30g,麻仁10g,玄參10g。此外,可與天王補心丹合用以加強滋陰降火安神之效。

5.心脾兩虛證

主症: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精神抑鬱,頭暈健忘,食少便溏,麵色萎黃,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脾。

方藥:歸脾湯加減。黨參15g,黃芪30g,白術10g,茯神10g,棗仁30g,龍眼肉10g,木香6g,炙甘草6g,當歸15g,遠誌10g,生薑3片,大棗10g。

加減:兼有脘悶納呆、舌苔膩者,合二陳湯以健脾化痰;如心血不足,可合四物湯以養心血;若脾虛便溏者,可用景嶽壽脾煎以溫脾安神。

6.心虛膽怯證

主症:心悸,膽怯易驚,失眠多夢,頭暈健忘,神疲乏力,或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心養神。

方藥:平補鎮心丹加減。龍齒30g,朱砂15g,茯苓10g,茯神10g,柏子仁30g,棗仁30g,遠誌10g,五味子6g,熟地黃15g,山藥30g,天冬30g,麥冬10g,人參30g,肉桂6g,車前子30g。

加減:若心悸甚加炙甘草10g;納呆加神曲麥芽30g;兼痰熱去肉桂,加竹茹10g,法半夏10g。

7.心腎不交證

主症:心煩不寐,精神疲乏,頭暈耳鳴,健忘,煩熱盜汗,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夢交,舌尖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交通心腎。

方藥:交泰丸加減。黃連10g,肉桂6g。

加減:若心悸怔忡、虛煩不寐加龍齒30g,棗仁30g,柏子仁10g,茯神10g,夜交藤30g,合歡皮30g;煩熱盜汗加知母10g,浮小麥30g,生牡蠣30g;遺精加芡實10g,金櫻子10g;若以腎精不足為主者,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心腎不交尚可選用黃連阿膠湯化裁。

【單方驗方治療】

1.百合15g,與粳米、糯米各50g。共煮成粥,加適量冰糖食用。

2.鮮百合50g。用清水浸一晝夜,與冰糖合炒食用。

3.生、熟棗各15g。水煎去渣,用其汁將百合煮熟,連湯吃下。

4.可用鮮百合60~90g。與蜂蜜適量拌和,蒸熟,睡前服,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5.洋蔥100g切片,浸泡在600ml燒酒中,一星期後取出。以洋蔥酒10ml,牛奶90ml,雞蛋1個,蘋果半個榨汁。調和後,於睡前半小時飲用。

6.合歡葉100g,每晚水煎。睡前服,7~10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心腎不交型患者。

7.鮮花生葉適量,煎水取汁睡前服。7天為1個療程,多見效於第2~3個療程中。

8.蓮子心30枚,放鹽少許,水煎,每晚睡前服,連服10天。

9.酸棗50g,水煎。睡前服,7~10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心腎不交型患者。

【中成藥治療】

1.逍遙丸每次8丸,每日3次;或者腦樂靜每次30ml,每日3次。肝氣鬱結型患者可選用。

2.歸脾丸用溫開水或生薑湯送服,水蜜丸每次6g,每日3次;小蜜丸每次9g,每日3次;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心脾兩虛型患者可選用。

3.柏子養心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 2次;或者靈芝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心氣不足型患者可選用。

4.天王補心丹每次10丸,每日3次。陰虛火旺型可選用。

5.安神補腦液每次10ml,每日1次。腎精虧虛型可選用。

6.百樂眠膠囊每日2次,每次3粒。

7.棗仁安神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

【外用藥治療】

1.棗仁交藤丹參方方藥:酸棗仁30g,夜交藤20g,合歡皮20g,丹參30g,生甘草20g。用法:水煎取液,浸浴。

2.黃連菊花交藤方黃連10g,磁石30g,菊花15g,夜交藤12g,龍齒30g。每晚睡前煎取藥液浸足15~20分鍾。

3.丹硫膏丹參20g,遠誌20g,石菖蒲20g,硫黃20g。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加白酒調成膏狀,貼於臍中,再以棉花填至與臍平齊,用膠布固定,每晚換藥1次。主治:失眠。

4.珍丹硫磺散珍珠層粉、丹參粉、硫黃粉各等量,混合備用。用時每次取藥粉0.25g,填於臍中,外貼膠布,每天換藥1次,連用3~5天為1個療程。主治失眠。一般用藥後2周即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