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係統疾病 第八章 神經衰弱(2 / 3)

5.調神糊朱砂安神丸或歸脾丸、補心丹適量。每次取上方10g(或1丸),研末或撚碎,加適量醋調成糊狀,睡前敷於臍部,外用膠布封固。每晚1次。主治神經衰弱引起的頑固性失眠。

6.菖蒲鬱金散石菖蒲6g,鬱金6g,枳實6g,沉香6g,朱砂2g,琥珀2g,炒棗仁6g。共研細末,混勻備用。每次取藥末,填敷臍中滴生薑汁適量,外蓋紗布,膠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1周為1個療程。適用於各種頑固性失眠。

7.磁朱膠連膏磁石30g,朱茯神15g,黃連、阿膠各10g。將磁石、朱茯神先煎取汁,再加黃連稍煎後去渣取汁,阿膠烊化,混勻,睡前趁熱攤貼於胸前,每晚1次,每次20分鍾後擦淨入寐。用於失眠陰虛火旺者。

【針灸治療】

1.辨證取穴取神門、三陰交、風池、內關。肝鬱氣滯者配肝俞、太衝,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肝腎陰虛者配肝俞、太溪。針神門直刺0.5~0.8寸,使麻脹感向手部放射;針三陰交從內向外直刺0.3~0.5寸,使局部麻脹感向下放射;針風池時針尖向對側眼球方向刺0.5~1.0寸,麻脹感上下傳導更好;針內關直刺0.5~1.0寸,使局部麻脹感向手放射。其他配穴按常規腧穴針刺。以上諸穴均采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手法,針刺手法不宜過強,每日針1次,留針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2.穴位注射睡眠障礙者以0.5%普魯卡因(注射前行皮試陰性後方可應用)10ml行百會、風池、內關、神門、太陽等穴注射,每個穴位注射0.5

ml,每日1次,連續注射10天後,一次性注射器吸取腦多肽針劑1ml,在一側風池穴處消毒,按穴位操作常規進針,破皮膚,進針幔,針尖對準鼻尖方向,進針0.5寸,緩緩推藥液約0.5ml後出針。

3.電針取穴:太陽、印堂、百會、四神聰、風池。方法:用2~3VC,68051型電針正負極分別連雙側太陽、風池穴上,通電後病人有整個枕區甚至頭頂部麻木感及頸頭頂部放射感,此時即達治療目的。每日1次,10~12天為1個療程。

4.耳針主穴:阿是穴。配穴:內中魁。阿是穴位置:多位於兩耳根之上半部。內中魁穴位置:手中指掌側正中線,近指側節橫紋中點一穴,前後1分各一穴,左右共六穴。治法:先以耳穴探測儀或探測棒在耳根部仔細測出敏感點,做好標記。常規消毒後,用消毒彈簧刺針或三棱針迅速點刺,出血如綠豆大。每次隻刺一側,每日或隔日1次,兩耳交替。治療時間以上午或下午為佳,夜晚進行者效果較差。療效不顯者可加刺另一側之內中魁穴。5~7次為1個療程。

5.頭針主穴:百會、四神聰。配穴:湧泉。治法主穴針刺。先針百會,向前橫刺1寸,施快速均勻左右撚轉手法,持續2分鍾,間隔10分鍾,再行前法,反複3次,令患者帶針48小時。百會起針後,繼針四神聰,均向前橫刺1寸,以提插手法,輕、快、勻運針2分鍾,間隔10分鍾,再行前法,反複3次,令患者帶針24小時。出針後,再針百會如前法。如此,以9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天。配穴,取珍珠粉、砂粉、大黃粉、五味子粉適量混勻。每次3g用鮮竹瀝調成糊狀,均分兩份,集中塗於5cm×5cm大小的醫用膠布上。於每晚睡前分貼於左右湧泉穴,連續9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天。

6.灸法取三陰交、神門穴。用灸條對準穴位,距6cm左右進行灸烤,以皮膚紅潤、充血為度,但應防灼傷。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按摩】

1.平推背部舒暢法患者俯臥於床上,醫者立於其側,雙手掌自肩胛區下推至雙足腳跟處,時間2分鍾。

2.拿揉脊旁解經法醫者姿勢不變,用雙手拿揉脊旁膀胱經1、2側線,時間3分鍾。

3.點按經穴寧心法患者仍俯臥。醫者雙拇指分別點在患者風門、心俞、脾俞、胃俞、腎俞,每次靜壓1分鍾。

4.拿揉下肢調理法患者姿勢同上,醫者雙手自上而下拿揉患者下肢肌群3分鍾。

5.搓顫湧泉安神法患者姿勢不變,雙足尖相對,醫者分別用雙掌揉搓和雙拇指點顫湧泉穴,時間5分鍾。

6.推揉腹部增食法患者仰臥,下肢屈膝,使腹肌放鬆,醫者用雙掌沿胃腸走向推揉腹部2分鍾。

7.捏拿下肢輸導法患者姿勢不變,下肢伸直,醫者分別捏拿患者雙側胃經路線,時間2分鍾。

8.揉按頭部催眠法患者姿勢不變,醫者坐於頭前,雙掌根推揉其前額部,並配取百會、太陽、角孫、率穀等穴,後改為其側指打法,時間10分鍾。

9.搓揉上肢調和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站於其後,分別用雙掌搓揉兩上肢,並配取神門、內關2穴,時間2分鍾。

【飲食療法】

1.豬心1個,洗淨切丁,枸杞葉150~200g,用花生油按常法炒熟佐餐。

2.豬腦1個,山藥50g,枸杞子15g,洗淨後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食鹽、蔥、薑,煨熟即成。

3.豬腦100g泡入清水中,剔除血筋洗淨,濾水後加適量黃酒、蔥、薑,用旺火蒸20分鍾左右取出,涼後加入芝麻油10g,醬油、蒜泥各適量,拌勻即可食用。每2~3日1次。

4.糯米、薏苡仁各50g,紅棗10枚,加水共煨粥。每日2次,連服10天。

5.萵筍中有一種乳白色漿液,具有安神作用。使用時,把萵筍帶皮切片煮熟,睡前喝湯。

【名醫臨證經驗】

1.高世欽滋陰止痛湯治水不濟火,肝陽上亢。

方藥組成:大生地黃12g,天、麥冬各9g,細石斛9g,珍珠母(先煎)18g,煆龍齒(先煎)12g,茯神9g,炒棗仁9g,夜交藤12g,夜合花6g,炒杭白菊9g,嫩鉤藤(後下)9g,炒牡丹皮4.5g。

功效:滋陰潛陽,安神定誌。

主治:症見頭痛偏左,失眠多夢,舌紅中剝,脈數弦細。

方解:證屬水不濟火,肝陽上亢。故以生地黃、天冬、麥冬、石斛滋陰補腎以治其本;珍珠母、鉤藤、杭菊、龍齒平肝潛陽以治其標;茯神、棗仁、夜交藤、夜合花、牡丹皮安神以定誌。

2.周清自擬解鬱湯治療神經衰弱。

方藥組成:琥珀(衝劑末)1g,合歡皮15g,白芍藥9g,黃連6g,阿膠(烊化)10g,黃芩6g,酸棗仁 15g,知母10g,茯苓10g,川芎15g。

功效:滋陰降火,解鬱安神。

主治:鬱鬱寡歡,心燥難安,舌尖紅,脈細數。

方解:解鬱湯中琥珀安五髒,定神誌,鎮驚安神;合歡皮解鬱安神,入脾補陰,入心緩氣而令五髒安和,神氣舒暢;白芍藥益血柔肝益脾,用其苦入心,收斂肝陰;配合黃連阿膠湯取其滋陰降火,清心安神之功;酸棗仁湯疏肝養血安神。若納呆加木香、香附;肺熱加百合、知母。

3.周亮催眠湯治神經衰弱頑固性失眠。

方藥組成:棗仁、磁石(先煎)、生龍骨、生牡蠣各30g,淡豆豉、山梔子、遠誌、陳皮、白術各10g,天竺黃、知母、琥珀(衝)各6g,石斛、柏子仁、淫羊藿各

12g,合歡皮、夜交藤、枸杞子各15g,生百合20g,朱砂(衝)1.5g。

功效:養心安神,鎮靜催眠。

主治:心中煩滿,怔忡不寐,輾轉不寧,舌紅苔薄黃,脈數。

方解:磁石、生龍骨、生牡蠣、琥珀、朱砂鎮心安神;陳皮、白術化痰;合歡皮、夜交藤、柏子仁、生百合、枸杞子平調心肝腎,交合陰陽。全方有養心安神,鎮靜催眠之功效。若納呆加木香、香附;熱甚加梔子,黃芩。

4.歐陽玉清鎮湯治痰鬱。

方藥組成:茯神20g,棗仁25g,遠誌12g,石菖蒲10g,石蓮子10g,當歸10g,生地黃10g,貝母10g,麥冬10g,柏子仁10g。

功效:養心安神,清熱豁痰。

主治:心煩不寧,時時驚恐,健忘食少、疲倦無力,舌紅苔膩,脈弦滑。

方解:茯神、棗仁、石蓮子、柏子仁養心安神,貝母、麥冬、石菖蒲清熱豁痰;少佐當歸、生地黃、貝母、麥冬滋陰養液。

5.陳可琥珀多寐丸治療失眠。

方藥組成:琥珀、茯苓、製遠誌、羚羊角(水牛角代)、黨參、炙甘草、鮮豬血各等份為丸,1.5~3g/d,分2次服。

功效:平肝鎮驚,養心安神。

主治:心煩易怒,頭目脹痛,夜難入眠,舌紅苔黃,脈弦。

方解:羚羊角清熱平肝;琥珀、茯苓、製遠誌鎮靜開竅;黨參、炙甘草、鮮豬血益氣養陰,全方有平肝鎮驚、養心安神之功效。體質虛寒者加白術,黃芪。

6.董建華丹參棗仁湯治療失眠。

方藥組成:丹參、生龍骨、生牡蠣、夜交藤、合歡皮各15g,炒棗仁、柏子仁各10g。

功效:養血清肝,鎮靜安神。

主治:心肝火旺,心腎不交的失眠。心腎不眠,難以入睡,睡即多夢,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脈細弦數。

方解:丹參入血,既養心肝之血,又涼血分之熱,從而起到安神作用,為本方主藥;炒棗仁養肝血;柏子仁補心陰;生龍、牡鎮靜以增安神之功;夜交藤清虛火安心神;如腎水虛虧,加生熟地黃或女貞子;若虛煩性急,加山梔、白芍;若難以入睡,口苦舌尖紅痛,加黃連或木通少許;若頭暈目赤加珍珠母;痰多可加茯神、菖蒲;胸脅悶脹、歎息,加鬱金、香附;大便不通,加枳殼、檳榔、瓜蔞;時有燥熱,麵紅或眩暈耳鳴,加龜甲、磁石、石決明;五心煩熱,加功勞葉、地骨皮、知母。

7.趙棻紫靈湯治療失眠。

方藥組成:紫石英30g,靈磁石30g,菟絲子15g,枸杞子15g,黨參12g,茯苓10g,麥、穀芽各30g,生甘草3g,淮山藥15g。

功效:健脾補腎,安神定誌。

主治:適用於陰虛陽亢者,症見頭暈目眩,耳鳴,甚則耳聾,肢倦神疲,納呆,舌淡,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