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腦血管病防患未然(1 / 3)

第8章 腦血管病防患未然

1.腦卒中的不可幹預危險因素有哪些?

目前醫學中已經對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腦血管的危險因素中,有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去避免和幹預的。同時腦卒中也有我們無法幹預和控製的一些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家族因素、種族/民族、地理位置、季節和氣候等我們不能幹預的危險因素。

在這些不可幹預的危險因素中,腦卒中的年齡特征較為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顯的增加。這主要是與人的衰老有關,眾所周知,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漸漸的衰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逐漸減退。而對於腦卒中的發生,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動脈壁增厚、動脈彈性蛋白斷裂、鈣化和膠原的增加等。同時動脈平滑肌細胞的衰老變性,包括平均壽命期縮短,細胞數量成倍減少,使動脈彈性降低,脆性增加。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腦血流量減少,速度減慢,也是引起腦卒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適當調整飲食,合理使用大腦,預防和防治腦動脈硬化,保持樂觀的情緒,加強運動,減慢衰老,就可能有效的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2.腦卒中的可幹預危險因素有哪些?

在前麵幾個問題中,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什麼是腦卒中,也了解了腦卒中有一些不可避免和幹預的危險因素。那麼腦卒中的可幹預危險因素主要那些呢?目前的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血壓:高血壓是最重要和獨立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無論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都增加腦血管病發病率,有效的降壓治療可降低各種類型腦血管病發生率的38%,降低腦血管病死亡率的58%。據估計,在我國收縮壓降低1.1kPa(8mmHg)或舒張壓降低0.67kPa(5mmHg),每年可防止45萬人死於腦血管病。

(2)心髒病:心髒瓣膜病、心房纖顫、冠心病、心肌梗死、二尖瓣脫垂、心髒黏液瘤和心功能不全均可增加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3)糖尿病:糖尿病與微血管或大血管病變、高脂血症有密切關係,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患者出現腦血管病的風險較一般人群成倍增加,同時高血糖亦可進一步加重腦血管病後腦功能的損傷。

(4)腦血管病史:臨床上約有20%的腦梗死病人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的年發生率為1%~15%,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愈頻繁,腦梗死風險愈高。同時有腦血管病病史的病人複發率約較一般人群高4倍。

(5)吸煙與酗酒:吸煙會提高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血黏度及血管壁損傷;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經可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卒中風險與吸煙量及持續時間相關,戒煙2年後卒中風險才會降低。酗酒者卒中發生率是一般人群4~5倍,更易引起腦出血,但少量飲酒可能對預防卒中有宜。所謂少量飲酒是指男性每天飲酒不超過葡萄酒300ml或啤酒700ml或白酒60ml,女性每天飲酒不超過葡萄酒150ml或啤酒350ml或白酒30ml。

(6)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增加血黏度,加速腦動脈硬化進程。高膽固醇血症,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有關,血膽固醇水平降低可增加出血性腦血管病風險;高三酰甘油血症也與卒中發病有關。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動脈硬化、缺血性卒中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原因不明的青年或老年缺血性卒中要考慮本病的可能。血漿中半胱氨酸水平隨年齡增長,並與紅細胞葉酸和維生素B12水平成反比,治療應給予葉酸及維生素B12。

(8)其他:體力活動減少、高鹽及高動物油脂攝入、肥胖、藥物濫用、口服避孕藥物、感染、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抗磷脂抗體綜合征、外源性雌激素攝入等均與腦卒中發生有關。

3.腦卒中是一種老年性疾病嗎?

以前我們往往認為腦卒中隻有老年人才會得,腦卒中是一種老年性的疾病。其實在近年來的臨床工作中,我們往往會碰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生腦卒中。腦卒中是一種老年性疾病已經不完全正確了。在我們的臨床經驗中,最年輕的腦卒中患者隻有21歲。那麼為什麼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年齡在逐漸的變小呢?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如吸煙、酗酒、西式快餐等)也逐步的增加。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壓的發生年齡在逐漸的年輕化,有許多的年輕人自己不知道患有高血壓病,隻是在查體時才發現,而且不願戴上高血壓的帽子,想逃避現實,不接受藥物治療,結果由於長時間的高血壓得不到控製,影響了腦部血管,使血管產生透明脂肪樣變,引起小的腔隙性梗死或微動脈瘤形成,導致中風發生。而血黏稠度增高也是年輕人發生卒中的原因。由於心房纖顫所引起的腦栓塞也多見於許多年輕人。還有就是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以前不能診斷的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等疾病已經可以通過DSA技術診斷和治療,而上述疾病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亦較高,故人們已經開始逐步認識到腦卒中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預防和治療腦卒中,需要從年輕人開始。

4.年齡與腦血管病有何關係?

腦血管病的年齡特征很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顯增加。據我國的資料表明:75歲以上年齡組的發病率,為65~74歲組的1.4~1.6倍,為55~64歲組的3~4倍,為45~54歲組的5~8倍,為35~44歲組的30倍,死亡率50歲以上占腦血管病死亡總數的93.64%,而年齡每增加5歲,死亡率增加1倍。由此可以看出,年齡與腦血管病關係十分密切。

從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看,腦出血多見於60歲左右的人,腦梗死的發病年齡較腦出血晚一些,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多見於青壯年,這是因為此類病人與先天性腦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有關。

年齡的增長引起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增高,主要與人的逐漸衰老有關。眾所周知,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漸漸的衰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逐漸減退。而對於腦血管病的發生,起重要影響的是血管的衰老。其衰老的主要表現是,動脈壁厚度增加,彈性降低;血管內膜增厚,彈性蛋白斷裂,鈣化和膠原增加等。同時,動脈平滑肌細胞的衰老性改變,包括平均壽命期縮短,細胞數量成倍減少,使動脈彈性降低,脆性增加。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腦血流量減少,速度減慢,也是引起腦血管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適當調整飲食,合理使用大腦,預防和治療腦動脈硬化,防止或減慢衰老,就可有效地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

腦血管病主要見於中老年人,在我國腦血管病要比冠心病多,占中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在歐美發達國家中,腦血管病已成為第三位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僅次於心肌梗死和癌症。腦血管病在日本占總死因的首位,20世紀80年代報道與癌症並列。1983年世界衛生組織協作中心、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與國內6所醫學院校合作對長沙、成都、廣州、哈爾濱、上海、銀川等6城市80餘萬居民進行神經係統疾病患病的流行學調查,在抽樣普查的63058人中,腦出血、腦血栓形成、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腦動脈硬化等腦血管病共632人,患病率為1%,此結果高於世界其他國家。

腦血管病可累及各種年齡,但以50~79歲的人中最常見。據統計,隨著年齡增長,腦血管病患病率明顯增高。65~74歲組比35~44歲組患者高26.6倍,腦出血患者中50~59歲發病率最高。腦血栓形成患者中以60~79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在40歲以後血管(主要是動脈)的結構和功能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也就是在動脈壁上產生了多個由於脂質沉積和壞死所形成的灰黃色斑塊,同時伴有纖維增生,從而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在一些較小的動脈,就會引起動脈管腔狹窄甚至閉塞,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在嚴重的動脈硬化病變部位,動脈的管壁變薄,向外膨出而形成動脈瘤。如果患者的血壓突然升高,就會導致動脈瘤的破裂,從而引起出血。

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腦動脈管腔狹窄,腦組織供血不足便引起眩暈、頭痛和暈厥等;如果腦動脈管腔內發生血栓形成,就引起患者偏癱、失語;如果粥樣硬化病變所形成的小動脈瘤破裂,就會引起腦出血。

5.什麼叫作腦卒中的一級預防?

目前對於腦卒中的預防,我們往往會聽到諸如一級、二級預防等等相關術語。那麼究竟什麼是腦卒中的一級預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