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針法(2 / 3)

[2]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火,是木之子,應當針刺瀉井穴的,可以改取滎穴施行瀉法。徐靈胎曰:“此瀉子之法也。如用補,則當補其合,可類推,然惟井穴為然,蓋以其氣少不足為補瀉,瀉子補母,則氣自應也。”

[3]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這是說,當補的不可以用瀉法,當瀉的不可以用補法,就是這個意思。

【白話解】

七十三難問:各個井穴,都在肌肉淺薄的部位,經氣較少,不足以使用針刺瀉法,如果針刺需要瀉時,應該采取什麼方法呢?

答:五髒陰經各個井穴,都是屬木,各個滎穴,都是屬火。火,是木之子,應當針刺瀉井穴的,可以改取滎穴施行瀉法。所以醫經上說,當補的不可以用瀉法,當瀉的不可以用補法。就是這個意思。

【解析】

此難主要討論通過針刺瀉其滎穴而達到刺井穴目的的方法。井穴均在四肢末端而肌肉淺薄,它的氣少不足使,因此選擇處於肌肉稍微豐厚處的滎穴。用一種替代的形式針刺,說明了古人針刺的靈活性。徐靈胎評價說:“六十九難則以別經為子母,此則即以一經為子母,義各殊而理極精也。”對於井穴不宜施行瀉法之說,在後世的實踐中,已有發展。比如臨床上,對於急性熱病,常用刺井出血的方法,以瀉邪熱,療效較好。

關於刺滎瀉井法,本難提出:“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即在治療時用滎穴替代井穴。井穴位於手指末梢,肌肉淺薄,氣藏於肌肉之內,肉薄則氣微,故言氣少不足使。以滎穴代替井穴,一方麵可看作是實則瀉其子的道理,如臨床上肝經實熱,可取其滎穴行間;但另一方麵,如肺經實證,若取其滎穴魚際,則非屬子母補瀉之理。由此可以認為刺滎瀉井法包括兩種含義:其一為諸滎穴均治療肝之病變,正如六十八難所謂:“井主心下滿……”。井與肝木有關,若肝病實證,取諸經之滎穴亦為子母補瀉之理。曆代醫家多有遵此法臨床治療疾病,如《千金方》:“凡不嗜食,刺然穀多見血,使人立饑”。不嗜食有因肝鬱引起中土脾胃不和之證,刺腎經之滎穴然穀,可起到瀉肝之目的。《甲乙經》:“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脹,心尤痛甚,此謂心痛也,大都主之……”大都為脾經滎穴,心痛,腹脹等也符合心下滿之肝鬱克脾之證。《針灸大成》:“少府主痎瘧久不愈偏墜”。痎瘧、偏墜與肝經濕熱有關,取心經滎穴少府,乃瀉肝之意。《資生經》:“魚際,主胃道霍亂;魚際,療短氣心痹,悲怒逆氣,狂惕,胃氣上逆”。魚際為肺之滎,可治療鬱怒引起之肝氣橫逆病變。《千金方》:“肝心病,取行間,太衝”。行間為肝之滎,故瀉肝無疑。其二,為諸滎穴可治髒實證。《甲乙經》:“四肢腫,大都主之。”此為脾經有熱,刺大都乃瀉其滎也。又《甲乙經》:“凡唾血,瀉魚際,補尺澤”,為肺經病取瀉火補水之法。《逾玄指賦》雲:“然穀瀉腎”,然穀為腎之滎,因有肝腎同源之說,故也離不開治肝病。《肘後歌》雲:“心胸有病少府瀉。”少府為心經滎穴,火中之火,故善治心病,瀉之清心熱。綜上所述,刺滎瀉井法,可引申為諸滎穴可通治肝經實證,又治其本髒實證。

第七十四難

【原文】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1],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脾、肺、腎,而係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髒一病,輒有五也[2]。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係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3]者也。

【提要】

本難主要闡述針刺治療五髒病變時,應根據四時季節的不同而選取俞穴;並以肝病為例,說明五髒病變在色、臭、味、聲、液等方麵的不同表現,亦與四時相應。

【注釋】

[1]春刺井:《難經集注》丁錦曰:“春、夏、秋、冬之刺井、榮、俞、經、合,非必春刺井。其邪在肝者,刺井。井,屬木,春也,故雲春刺井也。餘髒皆然。”指春季肝病可以刺井,若春季見心病,仍刺其滎(火),屬舉例。

[2]輒有五也:“也”,原作“色”,據《難經集注》改。丁錦曰:“五髒一病,輒有五者,謂五聲、五色、五味、五液、五臭。”

[3]秋毫:鳥類秋天新生的毫毛濃而尖細。用以比喻針刺方法是精深微妙的,半點也馬虎不得。

【白話解】

七十四難問:醫經上說,春天宜刺井穴,夏天宜刺滎穴,季夏(長夏)宜刺俞穴,秋天宜刺經穴,冬天宜刺合穴,這是什麼道理?

答:春天宜刺井穴,因病邪在肝,夏天宜刺滎穴,因病邪在心,季夏宜刺俞穴,因病邪在脾;秋天宜刺經穴,因病邪在肺;冬天宜刺合穴,因病邪在腎。

問:這樣把肝、心、脾、肺、腎五髒聯係於春夏秋冬,又是什麼道理呢?

答:五髒中有一髒發生病變,往往隨其相應季節而有色、臭、味、聲、液五方麵的表現。假使肝髒發生疾病,如麵部色青的就是肝病的症狀,有臊臭氣的就是肝病的症狀,喜食酸味的就是肝病的症狀,常發出呼叫聲的就是肝病的症狀,時時流淚的就是肝病的症狀。五髒疾病的症狀很多,是不可能一時說完全的。一年四季都有一定的時氣,而井、滎、輸,經、合穴都聯係於春、夏、秋、冬的氣候的。針刺的重要和微妙之處,就在於很好掌握這些微細的變化。

【解析】

本難主要闡明五輸穴的井、滎、輸、經、合與春、夏、長夏、秋、冬相對應,進而主肝、心、脾、肺、腎之病,出於五行理論。對此徐靈胎認為:“《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雲:‘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與此所引俱隔一穴。其《本輸篇》則雲:‘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夏取諸俞脈絡皮膚之上,秋取諸合,……冬取諸井諸俞之分。’《四時篇》雲:‘春取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脈絡,……秋取經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留之。’俱與此處不合,越人之說,不知何所本也。”他還說:“問意謂五髒之病,何以與四時相應,則當發明所以感應之理,而答語乃隻言病狀如此,與問詞全不對準,甚屬無謂。” 對於五髒與四時相應,季節時令與針刺治療相關,在古代醫家的臨床治療中是經常用的基礎理論知識,但是在具體應用時有不同的觀點。

第七十五難

【原文】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1]。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2]也。經曰:不能治其虛[3],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提要】

本難根據五行生克的關係,以“東方實,西方虛”采用“瀉南方,補北方”的方法為例,以說明可根據五行相生相克關係製定另一種五髒虛實補瀉規律。

【注釋】

[1]更相平: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互相製約,以保持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更,互相。平,去其有餘,使其平衡即有製約的意思。

[2]金不得平木:《難經本義》認為“不”字疑衍。並注雲:“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木、火、土、金、水欲更相平也。瀉南方火者,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北方水者,益子之氣,使不食於母也。如此則過者退,而抑者進,金得平其木,而東西二方,無複偏盛虧之患受。”

[3]不能治其虛:泛指不能掌握治虛瀉實的方法。即“瀉南補北”方法。

【白話解】

七十五難問:醫經上說,屬東方的髒偏盛,屬西方的髒偏虛,采用瀉屬南方的髒,補屬北方的髒的治法。

這是什麼道理?

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應當遞相製約保持相對平衡。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如果木將要偏盛時,金就製約它;火將要偏盛時,水就製約它;土將要偏盛時,木就製約它;金將要偏盛時,火就製約它;水將要偏盛時,土就製約它。東方屬肝,這就知道東方實是說肝髒偏盛,西方屬肺,這就知道西方虛是說肺髒偏虛。可以采用瀉屬南方火的心,補屬北方水的腎的治法。因為南方屬火,火是木之子;北方屬水,水是木之母。水能勝火,子髒能使母髒之氣得到充實,母髒能使子髒之氣趨於虛衰,所以瀉南方心火和補北方腎水,目的是要使得肺金能夠恢複製約肝木的作用。醫經上說:不能掌握治療虛證的法則,怎麼能夠懂得治療其他疾病的方法呢。就是這個意思。

【解析】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亢則害,承乃製,”五行之間,既有生,又有克,如發生亢害,即須承製。隻有這樣,才能保持其相對平衡。人體五髒也是如此,它們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製約,從而維持其正常生理活動。本難就是根據五行這一理論,闡述肝實肺虛之證,采用瀉心補腎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是因為“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火是木之子,瀉心火之子,以奪肝母之實;金是水之母,補腎水之子,以資肺母之虛。這樣雖然沒有直接瀉肝補肺,但通過其母子之間的相互關係,以達到平其有餘,補其不足,恢複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六十九難說,“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肝實瀉心,與“實者瀉其子”是一致的,但“虛者補其母”,肺虛即應補脾,而這裏卻用補腎之法。因為本難所論,是一種心肝之火有餘,而肺腎之陰不足的證候,所以一方麵瀉其心火,而另一方麵適於滋腎水之法,不宜益脾土之治。這裏隻是舉例而言,其他諸髒病證的治療,可以觸類旁通。

本難提出:“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被後世稱之為“瀉南補北法”。本難所舉之例是針對肝實肺虛證。從目前中醫對證治療的觀點,對於肝實肺虛之證,應當采用瀉肝補肺的方法。本難卻從瀉南方、補北方,補腎瀉心,益水製火來治療,對其機製的研究來看,有的醫家認為,《難經》是針對肝氣旺反侮肺金,用瀉肝補肺之法療效不佳,而通過瀉心補腎以平抑肝木之氣的方法辨治。如臨床所見木火刑金之咳血,因水虧木旺,上刑肺金,采用瀉南補北法,是針對病因治療,如用培土生金之常法,則不能收效,因為其土未病也。由此可以看出本難是根據病情變化確定治療方案,反映了辨證施治的思想原則。在運用子母補瀉一法中,打破了機械循環之常規,使後世醫家不但在針法上,而且在中藥的運用上也受到啟發。

第七十六難

【原文】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1]?當瀉之時,何所置[2]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3]也。

【提要】

本難討論了“從衛取氣、從榮置氣”的針刺補瀉方法和先補後瀉的治療原則。

【注釋】

[1]取氣:補氣。“取”。取得、接受。

[2]置:釋放,放散。《廣雅》:“置,舍也。’

[3]要:重點的法則。

【白話解】

七十六難問:什麼叫做補瀉?當用補法的時候,從什麼地方取氣?當用瀉法的時候,從什麼地方散氣?

答:當用補法的時候,應從衛分取氣,當用瀉法的時候,應從榮分散氣。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當先補它的陽氣,然後瀉它的陰氣。如果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應當先補它的陰氣,然後瀉它的陽氣,使得榮衛之氣能夠正常流通運行,這是針刺補瀉的重要原則。

【解析】

此難是對《靈樞·終始篇》陰陽盛衰補瀉法則的拓展。用針法調理營衛,實為調理氣血。作為大法,有一定指導意義。

本難論述了榮衛補瀉的針刺方法和陰陽補瀉的先後步驟。衛行脈外較淺,榮行脈中較深。從衛分引氣深入以納之是補法,從榮分引氣淺出以散之是瀉法。文中所稱陽氣、陰氣的不足和有餘,當係指陽經,陰經之氣而言。陽經之氣不足,陰經之氣有餘,則先補其陽,後瀉其陰;陰經之氣不足,陽經之氣有餘,則先補其陰,後瀉其陽。

對於人體的陰陽,有著不斷消長過程。陰陽消長運動如果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就會打破陰陽的動態平衡,造成陰陽的偏盛偏衰。治療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恢複其相對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至於補瀉的先後,可根據具體情況,分清標本主次,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不能執一而論,應當靈活地掌握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