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針法
第六十九難
【原文】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1],實者瀉其子[2],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3],不中他邪也[4],當自取其經,故以經取之。
【提要】
本難討論了虛實補瀉的針刺治療原則。可根據五行母子相生的規律,采用“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和先補後瀉等治法。
【注釋】
[1]虛者補其母:指五髒的虛證,可取其母髒之經的腧穴,用補益的方法進行治療。《難經經釋》:“母,生我之經,如肝虛則補腎經,母氣實則生之益力。”又,認為任何一髒的虛證,可按五行相生為序,取本經五輸穴中的母穴。如《難經集注》丁錦曰:“此經先以井、滎、俞、經、合配象五行,即以十二經中各有子母,循相生養,然後言用針補瀉之法也,假令足厥陰肝之絡中虛,即補其足厥陰經合,是母也。實即瀉足厥陰經滎,是子也。如無他邪,即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也。”可參。
[2]實者瀉其子:《難經經釋》:“子,我生之經,如肝實則瀉心經也,子氣衰則食其母益甚。”或者可取本經五輸穴中的子穴。
[3]正經自生病:指本經的原發病。《難經經釋》:“正經自病,如《四十九難》所雲之類是也。”
[4]不中他邪:指本經直接感邪而致的原發病,非別髒別經傳來之邪而引起的繼發病。
【白話解】
六十九難問:醫經上說,虛證用補法治療,實證用瀉法治療,不實不虛的病證,就在本經取穴治療。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虛證可補它的母髒(經)或母穴,實證可瀉它的子髒(經)或子穴。在治療步驟上應當先用補法,然後用瀉法。不實不虛的病證,就取本經俞穴治療,因為這是本經自生的病,沒有受到他經之邪的影響,故隻需取其本經的腧穴,所以說以經取之。
【解析】
本難闡釋的“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治療原則見於《內經》多篇。如徐靈胎雲:“所引四語,見《靈樞·經脈》篇。又《禁服》篇論關格亦有此四語。”《難經》認為補為補其母,瀉為瀉其子,以經取之,是正經自生之病,取自經之穴治之。
對於補瀉,徐靈胎認為“《內經》補瀉之法,或取本經,或雜取他經,或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或專補不瀉,或專瀉不補,或取一經,或取三、四經,其說俱在,不可勝舉,則補母瀉子之法,亦其中之一端,若竟以為補瀉之道盡於此,則不然也。”
本難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解釋“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的,即根據髒腑經脈所屬五行的母子關係,以調節其偏盛偏衰,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采用母子補瀉在針灸治療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方法:①根據本經井、滎、俞,經,合的五行關係(見第六十四難)進行補瀉。例如肺經氣虛,取肺經本經的俞穴太淵,因太淵穴屬土,土為金之母,這就是虛者補其母;假如肺經氣實,取本經的合穴尺澤,因尺澤穴屬水,水為金之子,這就是實者瀉其子。②根據十二經所屬髒腑的五行關係進行補瀉,如肺經氣虛,按虛者補其母的方法,肺屬金,土為金之母,當取足太陰脾經的穴位,或者取脾經的俞穴太白(屬土)。若肺經氣實,按實者瀉其子的方法,腎屬水,水為金之子,可取腎經的穴位,或者取腎經的合穴陰穀(屬水)。所謂“不實不虛,以經取之”,是指本經自發的病,不是受他經虛實的影響所致,但其病變本身還是有虛實之分的。因此,治療時不必在其他經脈上補母或瀉子,隻要按照本經的虛實情況,取本經的俞穴,使用補瀉方法,就可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有關喉、胸、肺的病證,可以取用手太陰肺經的穴位為主,有關胸、心、神誌的病症,可以取用手少陰心經的穴位為主。補母瀉子的治法,也不是絕對的,如《難經經釋》說:“按《內經》補瀉之法,或取本經,或雜取他經,或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或專補不瀉,或專瀉不補,或取一經,或取三、四經,其說俱在,不可勝舉,則補母瀉子之法,亦其中之一端,若竟以為補瀉之道盡如此,則不然也”。
此外,《難經本義》與《難經彙注箋正》均認為原文中“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一句,與上下文義不相聯屬,恐有誤。
第七十難
【原文】
七十難曰: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陰[1],秋冬各致一陽者[2],何謂也?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3],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4],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5],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提要】
本難主要討論春夏淺刺,秋冬深刺的道理,以及如何進針引氣的手法。
【注釋】
[1]春夏各致一陰:指春夏針刺時要將深層的陰氣向表淺層引導。《難經本義》:“春夏氣溫,必致一陰者,春夏養陽之義也。初下針,即沉之,至腎肝之部,俟其得氣,乃引針而提之以至於心肺之分,所謂致一陰也。”致,《難經經釋》:“致,取也。謂用針以取其氣也。”
[2]秋冬各致一陽:指秋冬時先淺刺,得氣後再將針深刺,將陽分之氣引導至陰分。《難經本義》:“秋冬氣寒,必致一陽者,秋冬養陰之義也。初內針,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俟其得氣,推針而內之。以達於腎肝之分,所謂致一陽也。”
[3]腎肝之部:指筋骨的深層。肝主筋,腎主骨故也。《難經集注》丁錦曰:“肌肉之下,為腎肝之部,陰氣所行。”
[4]內針:將針刺入皮肉。內,音意同“納”。
[5]心肺之部:指肌膚的表淺層。心主脈,肺主皮毛。《難經集注》丁錦曰:“但皮膚之上,為心肺之部,陽氣所行。” 所以心肺之部,指肌膚的表淺層。
【白話解】
七十難問:春夏針刺宜淺,秋冬針刺宜深,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春夏兩季,自然界的陽氣向上,人身的陽氣也趨向於肌膚淺層,因此應當采取淺刺的方法,秋冬兩季,自然界的陽氣向下,人身的陽氣也趨向於筋骨深層,因此應當采取深刺的方法。
問:春夏兩季各需引導一陰之氣,秋冬兩季各需引導一陽之氣,這是什麼道理?
答:春夏氣候溫暖,必須引導一陰之氣,就是在開始下針時,要深刺到腎肝所主的骨筋部分,等到得氣後,再將針提舉以引肝腎的陰氣上達陽分。秋冬氣候寒冷,必須引導一陽之氣,就是在開始進針時,要淺刺到心肺所主的血脈皮膚部分,等到得氣後,再將針推進以送入心肺的陽氣深達陰分。這就是所謂春夏必須引導一陰之氣,秋冬必須引導一陽之氣的針法。
【解析】
本難所論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的理論,在《內經》多篇均有相關論述。這是依據四時不同季節經氣循行的部位深淺決定的。關於“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的理論,似與“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義同。“致一陽”、“致一陰”的“致”字,似是引致之義,即引經氣,後文“得氣,引持之陰”,“得氣,引持之陽”可證。徐靈胎對此有疑義,認為“致陰、致陽之說,經無明文。但春夏刺淺,若先至腎肝之分,則仍刺深,於上文義亦難通,未知何據。”
另外,本難從人體陽氣隨著自然界氣候不同,而有內外出入變化差異的角度提出在針刺時,也有春夏宜於淺刺,秋冬宜於深刺的區別。這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精神是一致的。這種用取陰養陽,取陽養陰的方法,以調和機體陰陽,使之適應時令氣候變化,有利於對疾病治療的思路,值得研究。
第七十一難
【原文】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
然:針陽[1]者,臥針[2]而刺之;刺陰[3]者,先以左手攝按[4]所針滎俞[5]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提要】
本難討論了針刺衛分不傷榮氣,針刺榮分不傷衛氣的針刺手法。
【注釋】
[1]針陽:即針刺衛氣。針,針刺。陽,指衛氣。衛氣為陽。
[2]臥針:指橫刺法,又叫平刺法,沿皮下進針。
[3]刺陰:指針刺營氣。陰,指營氣,營氣屬陰。
[4]攝按:即按摩。指在進針前先用左手手指按摩將要進針之處,使此處的衛氣向周圍擴散。以免刺傷衛氣。
[5]滎俞:此處泛指腧穴。
【白話解】
七十一難問:醫經上說,刺榮不要傷衛,刺衛不要傷榮。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針屬陽的衛分,應該橫刺;針屬陰的榮分,應該先用左手按摩所要針刺的穴位,使局部的衛氣散開然後進針。這就是刺榮不要傷衛,刺衛不要傷榮的針法。
【解析】
本難文字主要論述“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的具體手法。關於不同層位的施針手法,《內經》多篇有詳論。本難對針法的論述豐富了《內經》有關針法的內容。正如徐靈胎按雲所言:“臥針之法,即《靈樞·官針》篇‘浮刺’之法。攝按散氣,即《素問·離合真邪論》‘捫而循之,切而散之’之法。然經文各別有義,此取之以為刺陽、刺陰之道,義亦簡當可師。”
本難從針刺營衛病變的手法,進一步說明進針深淺,必須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而定。衛屬陽,部位較淺;營屬陰,部位較深。因此,衛病應臥針淺刺,以免損傷營氣;營病要先攝按應針的穴位,使衛氣散開,然後深刺,以免損傷衛氣。此即所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這與《素問·刺齊禁論》所說:“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的精神是一致的。
第七十二難
【原文】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1]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2],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裏,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3]。
【提要】
本難提出迎隨和調氣的針刺手法,必須根據經脈中榮衛運行的逆順和疾病的內外表裏以調治其陰陽。
【注釋】
[1]迎隨:指針刺方法。針鋒與經氣運行的方向相對,即是進針方向與經氣運行方向相逆,就是“迎”,此種針法為瀉法。針鋒方向與經氣運行方向一致就是“隨”,也就是順,此種針法為補法。
[2]方:法也。即針刺治病的方法。
[3]必在陰陽:一定要審察病之表裏陰陽。《難經本義》:“內為陰,外為陽,表為陽,裏為陰,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可見於現行《素問·至真要大論》,其中“在”作“別”,為“調氣之方,必別陰陽”。
【白話解】
七十二難問:醫經上說,能夠知道針刺手法上的迎隨經脈之氣,就可以使經脈之氣得到調和,調氣的方法,必須首先辨別陰陽。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所謂迎隨,是要知道榮衛之氣在經脈中的流通運行,以及各經脈的往來行走方向。隨著它行走的方向進行逆取或順取,所以叫做迎隨。調氣的方法,必須首先辨別病變陰陽的虛實情況,是因為病變有內外表裏陰陽的不同,必須隨著它的陰陽偏盛偏衰而進行調治,所以說調氣的方法,必須首先辨別陰陽。
【解析】
此難內容源於《靈樞·終始》篇。與《靈樞·終始》篇“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髒。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之意相近。
本難首先闡釋針刺“迎隨”的含義,並指出針刺時要采用的迎隨手法。其次要明確十二經脈經氣流行的方向。手三陰經經氣由胸流向手,手三陽經經氣由手流向頭,足三陽經經氣由頭流向足,足三陰經經氣由足流向胸。“迎”是逆其經氣而進針,“隨”是順其經氣而進針。迎者為瀉,隨者為補。譬如治療肺經實證,須用迎的方法,以針尖向上臂方向,即迎著肺經所行走的方向刺入。相反,如治療肺經虛證,用隨的方法,以針尖向下臂方向,即隨著肺經所行走的方向刺入。使用這種迎隨補瀉法,還必須首先辨別其陰陽,即明白十二經陰陽,表裏關係及掌握病情的內外虛實等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治療,以達到補虛瀉實的目的。
第七十三難
【原文】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1]?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2]。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3]。
【提要】
本難提出由於井穴的部位肌肉淺薄,針刺時可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瀉其榮穴以代替井穴。
【注釋】
[1]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各個井穴,都在肌肉淺薄的部位,經氣較少,不足以使用針刺瀉法,如果針刺需要瀉時,應該采取什麼方法呢?一般醫家認為:“諸井穴手足指末端,這些部位肌肉淺薄。氣藏於肌肉之內,肌肉少的地方,則氣亦微弱。相應的針感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