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難
【原文】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1]令[2]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3]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提要】
本難以“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強調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以肝病傳脾為例,具體說明治未病的方法。
【注釋】
[1]無:通“毋”,不,不要。
[2]令:使。
[3]曉:知,知道,懂得。
【白話解】
七十七難問:醫經上說,技術上等的醫生能夠預防尚未發生的疾病,技術中等的醫生隻能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所謂治未病,例如看到肝有病,就知道肝病往往會傳給脾,因此預先充實脾氣不讓它受到肝病之邪的侵犯,這就叫做治未病。技術中等的醫生,見到肝有病,不懂得它會傳給脾的道理,隻是一味的專治肝,所以說隻能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
【解析】
本難內容源於《靈樞·逆順》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以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並用五髒生克傳變的五行理論使之具體化。提出“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學術觀點,認為肝屬木,脾屬土,木能乘土,故肝病會傳之於脾。所以在治療肝病時,就應考慮“先實其脾氣”,以免肝邪犯脾,致使疾病發展。《難經》這一論述,對指導疾病防治工作有積極意義。後世張仲景承襲了《難經》的理論,在《金匱要略》中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學術觀點。
第七十八難
【原文】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1]也。知為針[2]者,信其左[3];不知為針者,信其右[4]。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5]所針滎俞[6]之處,彈[7]而努之[8],爪而下之[9],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10],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11],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12];不得氣,是為十死[13]不治也。
【提要】
本難敘述針刺補瀉的某些具體方法,包括左右手的配合操作,強調得氣的重要性。
【注釋】
[1]呼吸出內針:針刺方法之一。指伴隨病人的呼吸而進針和出針的施針方法。
[2]為針:施針、用針刺治病。為,用也。
[3]信其左:善於用左手施針。信,用也。左,左手。《難經經釋》:“信其左,謂其法在善用其左手。”
[4]信其右:用右手持針。《難經經釋》:“信其右,即上呼吸出內針也。持針以右手,故曰信其右。”
[5]厭按:即按壓。厭,《難經疏證》:“厭,壓古通。《說文》曰:‘壓,一曰塞補。’壓按,即塞按所針之俞也。”
[6]滎俞:此泛指所要針刺的腧穴。
[7]彈:針刺手法之一。屬於補法,即下針後以手指輕擊針柄。另一種方法是在進針前用手指輕擊所要針刺的腑穴處的皮膚,以引動經氣直達將要刺入的部位。
[8]努之:努,通怒,怒張。即通過手指的彈擊,使經氣充斥於針刺的部位。又,《難經會通》“努”作用力按揉。
[9]爪而下之:用指甲切壓進針的部位。
[10]如動脈之狀:指經氣到來後好像動脈搏動的樣子。
[11]動而伸之:針刺方法。謂進針後,搖動針柄,導引經氣。《難經經釋》“謂搖之而引出其氣也。”
[12]男外女內:針刺方法。指男子淺刺,於衛分、氣分,女子深刺於營分、血分。《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男為陽,氣甚於外;女為陰,氣甚於內。男子輕於按其穴,淺其針,而候衛氣之分;女子重手接其穴,深其針,而候營之分。”外,言淺刺;內,言深刺。
[13]十死:指病入膏肓,不可能複生。《難經會通》:“十人十死,不可複生也。”
【白話解】
七十八難問:針刺有補法和瀉法,是怎樣進行操作的?
答:補瀉的針法,並不是必須以呼吸出納作為行針的唯一方法。很懂得針法的人,善於用左手施針。不很懂得針法的人,隻依賴他的右手。當針刺的時候,先以左手壓按所刺滎俞的部位,用手指輕彈皮膚使脈絡和肌肉緊張,再用爪甲稍用力向下掐切,當經脈之氣來的時候,好像動脈搏動的樣子,就順勢將針刺入。等到針下得氣,便把針推進而納入深部,這就叫做補法;搖動針身而引氣外出的,這就叫做瀉法。假如進針後不得氣,就當用男子淺提,女子深插的方法,如果仍然不能得氣,這是一種難以治療的死證。
【解析】
本難文字闡述《內經》“迎隨補瀉”和“呼吸補瀉”之外的另一種補瀉手法。補充了《內經》中尚未提及的針法。還特別提出針刺補瀉“得氣”的重要性,是一則重要的針刺手法理論。
第七十九難
【原文】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1]而奪[2]之,安[3]得無虛?隨[4]而濟[5]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6]、若失[7];實之與虛,若有若無[8]。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9]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10]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提要】
本難討論了迎隨補瀉中,“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選穴方法,並舉心病為例,加以說明。同時指出經氣虛實及補瀉手法中,醫者指下的不同感覺。
【注釋】
[1]迎:指針刺方向與經氣運行方向相反。《方言·卷一》:“逆,迎也。”
[2]奪:指瀉其有餘的邪氣。奪,強取。
[3]安:疑問代詞。怎能、怎麼。
[4]隨:指針刺方向與經氣運行方向一致。《說文》:“隨,從也。”《廣雅·釋詁》:“隨:順也。”
[5]濟:即補益。《爾雅·釋言》:“濟,益也。”
[6]得:指正氣得到補益,病情好轉,如有所得。
[7]失:指邪氣得以祛除,病情減輕,如有所失。
[8]實之與虛,若有若無:謂對實證進行針刺治療時,醫生指下會有堅緊充實的感覺,就是有氣;針刺治療虛證時,醫生指下會有鬆軟空虛的感覺,就是無氣。《八十一難經集解》滕萬卿曰:“所謂得失者,指行針之事而言。虛主聚氣,是謂之得;實主散邪,是謂之失。”又,玄醫曰:“病邪實者,針頭有礙若得;病氣虛者,針頭空虛若失也。”有,指有邪氣;無,指正氣不足。
[9]手心主:即手厥陰心包經。據《靈樞·本輸》及《靈樞·邪客》兩篇,心為君主,心包代心受邪,故心病取心包絡的經脈(即手心主)的五輸穴。
[10]牢濡:均指針下感覺。謂針刺時針下堅緊牢實,或者鬆軟空虛的感覺。牢,堅實;濡,軟弱。
【白話解】
七十九難問:醫經上說,運用迎其經脈之氣而強取的瀉法,怎能不使得邪氣由實轉虛呢?運用隨其經脈之氣而助益的補法,怎能不使得正氣由虛轉實呢?針刺虛證和實證,虛用補法會若有所得,實用瀉法會若有所失。針刺實證和虛證,實證指下會感覺緊牢充實有氣,虛證指下會感覺軟弱空虛無氣。這些應該怎樣理解呢?
答:迎而奪之的瀉法,就是瀉其子穴,隨而濟之的補法,就是補其母穴。例如心發生疾病,就當針瀉手心主(即手厥陰心包絡經)的俞穴,這就是所說迎而奪之的瀉法;針補手心主的井穴,這就是所說隨而濟之的補法。所說實證與虛證的得失,是指針刺時指下感覺緊牢充實或軟弱空虛的意思,指下感覺氣來緊牢充實的就稱為得,感覺軟弱空虛的就稱為失,所以說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解析】
本難所闡釋的是《內經》之外的另一種“迎隨補瀉”手法。《內經》的“迎隨補瀉”,是用針鋒順隨經氣流行的方法為補,而迎逆經氣流行的方法為瀉。並候呼吸而出入針。而本文是謂“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其母子關係亦非五髒的相生關係,而是五輸穴與五髒的相生關係。
根據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各配合五行屬性、利用其製約關係,而選刺其腧穴,達到治療五髒疾病之目的,並可分為本經五輸穴子母補瀉法及十二經五輸穴子母補瀉法。
第八十難
【原文】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1]如入,有見如[2]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3]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提要】
本難討論針刺時必須候經氣以掌握時機的問題。
【注釋】
[1]見(xian縣):顯露、出現。《廣韻》:見,露也。
[2]如:轉折連詞,相當於“而”。
[3]氣:指經氣。
【白話解】
八十難問:醫經上說,有見如入,有見如出,是什麼意思?
答:所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就是說先用左手壓穴,指下顯現經氣來到時,然後推針刺入,當針入後顯現經氣已散時,然後出針。這就是所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的意思。
【解析】
本難仍論針刺手法,但“有見如入,有見如出”。在現行《內經》中不見其文。其中“如”字是連詞“而”之意。“有見如入”,仍是強調左手手法,即“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即左手按壓所針滎俞之處,通過“彈而努之,爪而下之”感覺到指下有經氣來到,有“如動脈之狀”的搏動感,然後右手配合進針。“有見如出”是指“針入見氣盡,乃出針。”即“如動脈之狀”消失,持針指下呈現空虛的感覺,此時就可以出針了。
第八十一難
【原文】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1]虛虛[2],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3]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4],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5]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6]之所害[7]也。
【提要】
本難重申實證虛證誤用補瀉之戒,並舉肝實肺虛和肺實肝虛為例作了說明。
【注釋】
[1]實實:即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實證。前一“實”字,用如動詞,即用補的方法治療。後一“實”字為名詞,即實證。
[2]虛虛:即用瀉的方法治療虛證。前“虛”字,用如動詞,即“使……虛”,即瀉的方法進行治療。後一“虛”為名詞,即“虛證”。
[3]將:抑或、或者。
[4]更相平:相互製約。平,治、製約,使其平衡。
[5]重(chong蟲)實:此“重”念(chong蟲)再、重複的意思。重實,即再用補法。實,補益。
[6]中工:醫療技術不是最好的醫生。從文義分析連虛實補瀉原則都不清楚,疑為下工所為。
[7]害:此指醫療事故、治療的錯誤。
【白話解】
八十一難問:醫經上說,不要用補法治療實證、用瀉法治療虛證,以致損害其不足而反補益其有餘。這是指寸口脈的虛實呢?還是指疾病本身的虛實呢?它所造成的損害和補益的錯誤情況怎樣呢?
答:這是指疾病,不是指寸口脈,是指疾病本身所有的虛實。假如是肝實肺虛的病,肝是屬木的,肺是屬金的,金與木本應相互製約,這就應該懂得用補肺瀉肝法,使金能夠平木。假如是肺實肝虛的病,肝氣微弱不足,用針刺治療不補偏虛的肝,而反更加補益偏盛的肺,所以說錯誤地補實瀉虛,以致損害不足而補益有餘。這些就是中等醫生所造成的傷害。
【解析】
本難強調補瀉勿誤。“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內經》所提出的臨床治療的戒律,適合各種治療方法。《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特別指出:“補瀉反則病益篤”。這也是對臨床上多種違規治療所出現的不良後果提出的禁戒之言。本難以肝肺之間五行屬性的相關性為例,具體闡釋“實實虛虛”的危害。徐靈胎按雲:“自六十二難至此,皆言髒腑、經穴及針刺治病之法。”
【按語】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是虛實證的治療原則。本難列舉了肝實肺虛與肺實肝虛的治療,告誡在臨床上切莫“損不足而益有餘”,必須辨證,正確施治,否則就會造成在治療原則上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