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黃名醫醫案精選5
腸梗阻(張沛虯醫案)
勵某,男,35歲。患者因急性闌尾炎在某醫院手術治療,術後一般情況良好,二便尚通,但大便較為不暢,術後8天出院。出院後旬日,逐漸出現腹部脹滿,並伴陣發性疼痛,又去該醫院檢查,初步診斷為“腸粘連”,翌晨腹脹腹痛進行性加劇,並出現嘔吐,遂就治於中醫。診查:患者腹部脹滿,自覺有氣體攻衝,以左少腹明顯,陣陣腹痛,飲食不得下,惡心嘔吐,腹鳴,4天不更衣,小腹拒按,有進行性加劇趨勢,苔黃垢,脈弦數。此氣血瘀滯,腑氣不通,裏實已成。西醫診斷:腸梗阻(低位性腸梗阻);中醫診斷:腸結症(裏實型)。治以通裏攻下,方擬寬中承氣湯加味:生大黃15g(後下),玄明粉15g(分衝),川厚樸15g,枳殼15g,生萊菔子30g,桃仁10g,木香10g,赤芍15g。
服上藥第1汁後約一刻鍾許,曾嘔吐1次,嘔吐物多為中藥及食物。2小時後再服第2汁,藥後約2小時腸鳴,腹痛陣作。同時將原方藥另煎一劑,得湯劑200ml左右,對患者做保留灌腸,半小時後,隨即排出糞便甚多。便後腹滿及腹痛均有所減輕,入夜又排一次溏薄便。第2天患者自覺仍有隱痛,泛惡時作,此通利之下,腑氣見通,梗阻有所緩解。續進原方加製香附15g,仍處方2劑,一劑煎湯內服,另一劑煎湯再做保留灌腸。
服上藥半小時後排出少量溏薄糞便及大量臭穢氣體,腹痛、腹脹、惡心均隨之基本消失,自覺有饑餓感,續進健脾和胃理氣以善其後:黨參15g,白術10g,炙甘草3g,薑半夏10g,青皮,陳皮各3g,川厚樸10g,枳殼10g,萊菔子15g,蒲公英15g,炒穀芽,麥芽各15g。
服藥5劑,胃納見香,精神漸見軒昂,二便通暢,脘腹柔軟、平坦。3個月後隨訪已恢複工作。
按語
寬中承氣湯係張老在臨床上治療單純性腸梗阻的經驗方,由生大黃10~30g(後下),玄明粉10~20g(分衝),川厚樸15g,枳殼15g,生萊菔子30g,桃仁10g,木香10g,赤芍15g組成。本方以大承氣湯為主,加上化瘀、理氣止痛的萊菔子、桃仁、木香、赤芍,以增強其瀉熱通便的作用。本方在使用時,可以同時內服與外用:內服為第一汁服後,隔2小時再服第二汁;外用為另煎一劑,得藥汁200ml,由肛門做保留灌腸,病人取右側臥位,每日1次或2次。
雖然各種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腸結症,其臨床表現各不一致,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大便秘結,腑氣不通。這可以概括為痛、脹、嘔、閉四個字。由於該症的病機主要是氣血瘀結,六腑痞塞,腸道梗阻,不通則痛。因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今用通裏攻下之寬中承氣湯,腑氣一通,梗阻緩解,則霍然見功。
本方適用於低位性腸梗阻,其發病在24小時以內,體質尚健者為宜。倘屬腸梗阻晚期或絞窄性腸梗阻及其引起之腸壞死、腹膜炎等,則需另行辨治。[張子久.張沛虯治療危急重證驗案.中國醫藥學報,2002,17(10):617]
三、婦科醫案
乳癰(杜順福醫案)
消乳癰,大黃敷布有消腫散癰之力
急性乳腺炎大多為細菌感染,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細菌往往從破碎的乳頭侵入,引起乳房局部紅腫熱痛,中醫稱乳癰。乳癰的治療方法頗多,在急性早期杜老常用大黃粉調和碾碎的芙蓉葉塗敷患處,療效明顯,一般2天就可以消腫止痛。
李某,女,23歲。產後3天,左乳房外側腫脹疼痛,可觸及6cm×8cm大小腫塊,無波動感,伴發熱,杜老將大黃粉和碾碎的芙蓉葉用冷開水調和,敷布在乳頭及腫塊周圍,口服清熱解毒的消癰湯,2天後熱退腫消,能正常喂奶。
按語
中醫認為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汁為氣血所化,源於胃而實為水穀之精華,如受邪毒侵襲,則奶絡熱蘊成癰。杜老認為大黃乃是疏通足陽明胃經之藥,外用又不影響全身氣血髒腑,對清瀉疏通局部奶絡壅毒十分有利。《婦人良方》中以大黃為主的金黃散就是此理,正如《本草綱目》所謂,大黃是“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芙蓉葉清熱解毒,消癰止痛,托毒排膿,與大黃相輔相成。據現代藥理實驗證明,芙蓉葉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按《瘍醫大全》配製的芙蓉膏已成為現代中醫外科的應手之藥。《本草綱目》也謂大黃與芙蓉葉相配“其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林茵綠,杜順福.杜順福外用大黃的經驗.中醫文獻雜誌,2003(3):45]
氣虛血崩(王少華醫案)
氣虛血崩伍補氣獨參湯
王某,女,42歲。往昔汛期正常,近半載來血崩者二,曾服涼營、止血、益氣諸方。今日黎明,初覺周身酸軟乏力,已分驟然崩中,血下如注,色鮮夾紫。詢得少腹無所苦,但覺心動悸,如人將捕之狀,暈眩胸痞,呼吸似喘,周身汗出,頭麵尤多,四末尚溫。脈沉細無力,舌淡紅、苔薄白。此血去氣傷,猶未至陽越險境。昔賢有雲:“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先予獨參湯以防暴脫,再參大黃以免留瘀。處方:老山參6g,研極細末,即刻吞服。再用老山參15g,濃煎頻飲;生大黃3g研末,6小時服1g。上藥服後僅3小時,崩勢大緩,血減過半。翌日複診:血量已減十之七八,予歸脾湯加大黃調治而愈。後於當年11月小發,治法同上。痊愈後迄今月事正常。
本例發病原因不明,從其出現症狀,可知為氣虛血虧,且有血脫預兆。《醫貫》雲:“蓋天地之理,陽統乎陰,血隨乎氣,故治血必先理氣,血脫必先益氣。”從補氣以攝血及氣能生血的觀點出發,予一味人參,取“單行”力專,以作挽狂瀾於既倒之計。又《血證論》中指出:“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患者半年內血崩者三,且血色鮮中夾紫,瘀根作祟可知,故在用人參益氣固脫的同時,參入小量大黃,起到清除瘀血,拔去病根,推陳致新的作用,最終使血循經絡流行,達到不止血而血自止的目的。就這一意義而言,本例用大黃除瘀以祛失血之根的功效,當可肯定。否則,前此進歸脾依然發作與此次服歸脾即不再舉發的實況,將難以解釋。[王衛中.王少華老中醫運用大黃治血證的經驗.浙江中醫雜誌,1987(5):5]
腹痛(王玉玲醫案)
疏肝通下,孕婦腹痛痊愈
肖某,女,26歲。1989年10月8日初診。懷孕6個月,左上腹突然疼痛2天,家人甚憂,遂住院檢查,確診為急性胰腺炎,經禁食、補液、抗感染等治療鮮效,遂邀王老會診。診見:左脅下疼痛拒按,晝夜不減。甚則輾轉不安,時而嘔吐,大便2日未解,舌紅苔膩,脈弦。證係肝失疏泄,腑氣不通,治以疏肝通下,予炒柴胡、黃芩、枳實、木香各10g,生大黃(後入)、白芍各15g,甘草5g,青皮、陳皮各6g,1劑,水煎溫服。藥後3小時左右。大便得下而痛止胎安。
按語
左脅係肝之分野,肝以疏泄為宜,六腑以通為順,對其痛證“通則不痛”乃治療大法。“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孕婦腹痛,大便不通,治除通下而別無良法。本案雖重用大黃而不礙胎者。在於有病則病受之。由此可見,古人“有故無殞”之說,信而有征。[錢鬆本.王玉玲運用大黃治療急症經驗.中國中醫急症,1993,2(4):165]
胎漏(江心鏡醫案)
大黃安胎
周某,27歲,1985年6月23日初診。妊娠3個月餘,來血色紅,質稀,淋漓不盡,時多時少,少腹墜脹感,形體消瘦,前醫用補中益氣湯化裁治之。處方:黃芪30g,黨參20g,白術、杜仲、炒地榆炭各15g,升麻、柴胡、陳皮各10g。共服用15劑,血仍不盡,量少,色紅,質稀,伴腰酸楚,腹脹墜,舌質紅邊有齒印、苔薄黃,脈滑細而數。大便4日未行,平素大便幹結,量少。江老認為此乃升陽藥內熱相悖,爍灼真陰,故在原方基礎上加熟大黃10g,3劑,服後大便通暢,腰酸、少腹墜脹等症狀減,血見止,脈滑來去從容,江老續擬清熱益氣陰,補肝腎法治之。處方:墨旱蓮、生地黃各20g,菟絲子、炒白術、黨參各15g,黃芪30g,黃芩、升麻各10g。3劑,病情穩定,此後囑其每月服上方10劑,後足月順產,母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