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李華(1 / 2)

李華(715—774),唐代散文家,字遐叔。趙州讚童(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曆任侍禦史,禮、吏二部員外郎。安史之亂後受偽職;事平,貶杭州司戶參軍。後擢檢校史吏部員外郎。為唐代古文運動先驅,重視文章的教化作用。作文風格平正,文字暢達,不事鋪排。李華亦善詩,以古詩為多,常借古諷今,比興托寓,針砭時弊。七絕《春行寄興》,更是曆來傳誦的名篇。《新唐書·藝文誌》著錄《李華前集》二十卷、《中集》二十卷。後人編有《李遐叔文集》,《四庫全書》輯為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分為八卷。

吊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複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烏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裏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訴?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於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

嗚呼噫嘻!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旄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麵;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

鼓衰兮力盡,矢竭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裏,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庸。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獫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勳,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競海為關;荼毒生靈,萬裏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淒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離。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鑒賞”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特別是唐代中期以後,朝廷和割據勢力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民族矛盾尖銳,邊境戰爭接連不斷,國力日衰,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李華,出於對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對戰亂破敗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對國衰民困的現狀充滿憂慮。《吊古戰場文》即寄托著他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思想,憂國憂民的感傷情緒十分濃厚,表達出鮮明的厭戰思緒。李華曾說:“文章本乎作者,而哀樂係乎時。本乎作者,六經之誌也;係乎作者,樂文武而哀幽厲也”(《贈禮部尚書清河孝公崔沔集序》)。本文極力否定秦漢以來的開邊戰爭,正是他文學上“宗經載道”主張的生動表現。

此文利用“古戰場”這一具體事物,極力表現戰爭的殘酷、恐怖。開篇即描繪出一幅陰森淒涼的戰場畫麵。文章第一部分,著重展示出廣袤無邊、杳無人跡、荒漠悲涼的古戰場景象:“浩浩乎!平沙無垠,複無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在這裏,風聲悲嚎,日色暗淡,“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飛鳥也不敢落下,野獸也離群狂奔,這就是千百萬士兵白骨累累,天陰也能聽到鬼魂哭泣的墳場!作者竭力誇張古戰場悲涼的氣氛,將讀者震懾得不寒而栗,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