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第二部分一開始就把讀者帶回到“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裏奔走,連年暴露”,互相爭奪、烽火連綿的春秋戰國時代,又回顧秦漢,中原與四麵異族多事,連年征戰,屢吃敗仗,致使國力嚴重耗損,終於造成了眼前的慘象。作者充分看到了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毫不隱諱地直接指出戰爭的根源乃在“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於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戰爭隻是統治者擴邊的政治手段而已,明確表達了他對戰爭的否定態度。李華否定戰爭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作為古文運動的前驅者,他主張恢複《詩經》傳統,繼承孔孟政治思想,弘揚王道,反對霸道。古戰場遺跡,正是當時統治者廢棄王道推行霸道的具體寫照,文章的批判鋒芒顯而易見。接著,作者特別選取了典型的戰爭環境,以秋天的古戰場和冬天的古戰場為對象,描繪出戰場上旌旗翻飛、兩軍對壘的陣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以及戰爭的可怖後果:“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這裏,雖然作者沒有正麵詳述兩軍激戰的壯烈景象,卻以聲勢和戰果的顯示,烘托出了戰爭的慘烈,這種避實就虛、烘雲托月的表現手段,將戰爭的殘酷性深深地嵌刻在了讀者腦海之中。
接著,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構想了戰場上的種種景象:鼓手力盡而鼓聲衰微了,士兵箭用完,弓弦斷,白刃搏鬥,寶刀折。特別是最後士兵的心理獨白更加驚心動魄。在這箭盡糧絕、孤立無援、生死決鬥的關鍵時刻,投降則意味著離鄉背井終身成為俘虜;繼續戰鬥,則無疑會戰死疆場,屍暴沙原。士兵們的心理剖白乃是他們血淚的控訴,悲壯的回聲,可歌可泣。特別是以下六句:“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浙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戰鬥間隙時,鳥、山、風、草、天、雲、日、月,氣氛陰沉,何等悲涼!這是士兵心理的抒發,也是作者唱給九泉下士兵的一支挽歌!
第三部分,作者以對比的手法議論曆代戰爭,不僅深刻地展示出了戰死疆場的官兵的人性質樸,也從人道的角度再現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精神創傷。雖然李牧等將領在戰場上取得了“大破胡林,開地千裏,遁逃匈奴”的輝煌成果,他們班師回朝後能夠宴飲歡慶,記功受勳,然而奮力廝殺的士兵們則落得個“枕骸遍野”的悲慘結果。所以作者發自肺腑地強烈呼喊:這種“傷心慘目”現實,絕然“功不補患”!
因此,最後,文中顯示了“布奠傾觴,哭望天涯”的祭吊場麵。以激烈的語調連用五個反詰句:“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痛心疾首地為“蒸民”們鳴冤叫屈,伸張正義。文章愛憎分明、深含寓意地指明了統治者為擴充疆域進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和巨大痛苦,形象而深刻地表達了作者要求實行仁義王道的政治主張。
此文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圍繞古戰場抒發聯想縱橫議論,情感真切十分感人。該文描寫、議論、抒情交替運用和諧統一。同時,文章運用駢文音律及工整對偶純熟精當,行文長短句結合,錯落有致,句式靈活,氣魄雄渾,用語鏗鏘有力又不乏音樂美。恰如劉大櫆所說:“文章最要節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眇處。”此文節奏鮮明而又格調凝重深沉,感染力很強。
(徐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