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杜甫(1 / 2)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幼好學,應試不第,漫遊吳越齊趙,與李白交。安史之亂起,逃奔鳳翔見肅宗,被任為左拾遺。後至成都,被嚴武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嚴武故去;杜甫失去依憑,不得不離開四川,先至夔州,後至嶽陽,於漂泊中死去。據《舊唐書》、《新唐書》所載,杜甫詩集有六十卷,早已散佚。後有多種輯本。宋王洙所輯《杜工部集》,為杜集最早定本。1957年,商務印書館用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出版。

秋述

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昔襄陽龐德公,至老不入州府;而揚子雲草《玄》寂寞,多為後輩所褻,近似之矣。嗚呼!冠冕之窟,名利卒卒,雖朱門之塗泥,士子不見其泥,矧抱疾窮巷之多泥乎?子魏子獨踽踽然來,汗漫其仆,夫夫又不假蓋。不見我病色,適與我神會。我棄物也,四十無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處順故也,子挺生者也,無矜色,無邪氣,必見用則風後力牧是已。文章則子遊,子夏是已。無邪氣故也。得正始故也。噫!所不至於道者,時或賦詩如曹劉,談話及衛霍,豈少年壯誌,未息俊邁之機乎?子魏子今年以進士調選,名隸東天官,告餘將行。既縫裳,既聚糧,東人怵惕,筆劄無敵。謙謙君子,若不得已。知祿仕此始,吾黨惡乎無述而止。

“鑒賞”

這是天寶十載(751)杜甫四十歲時困居長安的第五年所寫的一篇文章。

從家庭教育與個人抱負來講,杜甫希望參與政治,獲得一官半職,輔佐君王,大濟蒼生,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但是當時的君王唐玄宗沉溺於享樂,把一切大事交付奸相李林甫去辦,據史書記載,李林甫是個“口有蜜腹有劍”的陰謀家。天寶六載(747)唐玄宗詔征文學藝術上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候選,李林甫害怕這些文人批評朝政對己不利,就大耍陰謀,讓應征舉人全部落選,反而上表稱賀說是“野無遺賢”。杜甫也在落選之列。唐玄宗在天寶十載(751)正月八日到十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天地。杜甫趁此機會寫成三篇大賦進獻,玄宗讀後,很為讚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又是李林甫從中作梗,使這次考試永無下文。所以杜甫這時沒有官職,生活是窮困的,報國無門,心情是苦悶的。

這年秋天,長安下了許多天雨,杜甫在旅舍裏病了一秋,心情鬱悶,一天有“子魏子”其人來訪,得知魏子獲得官職,遂寫成《秋述》一文。全文共分三層。

第一層是說,那年潮濕多雨,院子裏積水都生了小魚,床前地上長滿了青苔,除了老朋友(舊雨),平常乘坐車馬的新朋友(今雨)都不來了。杜甫受到冷落,但他想起兩個古人:一個是漢末的龐德公,他住在襄陽峴山之南,從來不入城府。當時的司馬徽、諸葛亮、徐庶都很尊重他。另一個是東漢的揚雄,據《漢書》記載,揚雄著《太玄》,當時學者劉歆對他說:“現在學者重利祿,對《周易》都不通曉,誰還會看你的《太玄》!怕後人要用它蓋醬罐了。”杜甫認為自己處境與龐揚類似。而那些皇親貴族之家(冠冕之窟),名利頃刻可得,所以追名逐利之士不管途中泥水難行,趨之若鶩。而杜甫無職無權,身染疾病,困居於泥濘的陋巷之中,當然沒有人來拜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