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 他 治 療
(一)中成藥內服
1.頑痹顆粒主要由生地黃、熟地黃、附子、淫羊藿、獨活、桂枝、防風、蜈蚣、知母、皂角、白芍、羊脛骨、紅花、威靈仙、伸筋草、補骨脂等組成,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通經絡的功能。用於治療辨證為肝腎兩虛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每次服1~2袋(10~20g),每天2次,用開水衝化口服。兒童用量酌減,或遵醫囑服用。孕婦慎用,感冒時停服。
2.益腎蠲痹丸主要由淫羊藿、骨碎補、地黃、當歸、全蠍、蜂房、烏梢蛇、蜈蚣等20味藥組成。具有溫補腎陽,益腎壯督,搜風剔邪,蠲痹通絡的功能。每次口服水丸8g,每天3次,飯後服。個別患者可出現異體蛋白質過敏現象,如皮膚瘙癢、丘疹等。孕婦禁服。婦女經期行經量過多時,也應暫停服用數日。
3.正清風痛寧片是以青藤堿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新藥。具有鎮痛、抗炎、免疫雙向調節 作用。用於治療風濕類疾病和強直性脊柱炎。每次20~40mg,每天3次,飯後服。
4. 雷公藤多苷片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能。每次口服10~20mg,每天3次,每療程3個月。忌與茶同服,忌與細胞毒藥物聯合用藥。禁忌證:①心、肝、腎有器質性損害、功能異常等。②有嚴重心律失常。③嚴重貧血。④胃、十二指腸潰瘍活動期。⑤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⑥過敏體質。⑦感染性疾患未愈。⑧其他難以耐受治療可能發生嚴重毒副反應的患者。
(二)中藥外洗
1.蒸熏洗浴方一威靈仙、生甘草各60g,羌活、獨活、川烏、草烏各30g,土鱉蟲20g。功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主治強直性脊柱炎腰背痛重者。用法:用蒸熏治療機,蒸熏每天2次,每次30~40分鍾,3~4周為1個療程。
2.蒸熏洗浴方二川椒目、海藻、雞血藤各30g,羌活、獨活、製半夏、昆布、木瓜、桂枝各15g,製川烏、製草烏各5g。功能溫通經絡,化瘀止痛。主治早、中期強直性脊柱炎腰背疼痛,活動受限者。用法:上藥紗布包之,用水3kg,煎20分鍾,倒入浴缸溫水中,水量以能浸泡整個人體為度。每次浸浴半小時,每周2次。
3.熱痹外洗方桑枝500g,海風藤、絡石藤各200g,豨薟草100g,海桐皮、忍冬藤、雞血藤各60g。諸藥共研細末,紗布包紮好,加水3000ml煎煮,過濾去渣,乘熱洗浴患部。每日1次,每次約1小時,7~10天為1個療程。功能清熱利濕,通絡止痛。主治強直性脊柱炎濕熱阻絡,熱重於濕者。
(三)中藥外敷
1.定痛膏芙蓉葉4份,紫荊皮1份,生天南星1份,白芷1份。功能祛瘀、消腫、止痛。用於脫位骨折早期。
2.雙柏散側柏葉2份,黃柏1份,大黃2份,薄荷1份,澤蘭1份。功能活血解毒,消腫止痛。骨折初期局部腫痛,有熱瘀互結之勢者尤為適用。
3.壯筋續骨膏續斷4份,自然銅(煆)4份,龍骨4份,骨碎補4份,五加皮3份,赤芍3份,土鱉蟲2份。功能壯筋續骨,活血養脈。用於骨折中後期。
4.外用傷科黃水(佛山市中醫院製劑)黃連、梔子等。功能抗炎消腫,活血化瘀,祛腐生新的作用,適用於各種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早期。
5.白藥膏(佛山市中醫院製劑)煆石膏等。功能涼血消腫,散瘀止痛,適用於各種閉合性損傷早期。
(四)針灸療法
1.針刺法
(1)取穴:主穴:肝俞、腎俞、大杼、陽陵泉、三陰交。配穴:頸椎關節 ,選風池、天柱、大椎、列缺;脊柱關節 選腰背部俞穴或夾脊穴;腰骶關節 選腰陽關、昆侖;骶髂關節 選小腸俞、髖關節 選環跳、陽陵泉。操作方法:將穴位皮膚常規消毒,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每天1次,每次留針30~4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2)取穴:取病變相應部位的夾脊穴、肝俞、腎俞、阿是穴。操作方法:夾脊穴向棘間韌帶進針1~1. 5寸,采用輕度均勻的提插手法,使針感向四周擴散,以有放電樣針感向對側脊柱或肢體傳導為好,其他穴位以得氣為度,留針30分鍾。每隔10分鍾行針1次。或可采用電針15~30分鍾,接起止兩端夾脊穴,取疏密波,電流強度以病人能接受為度。
2.灸法
(1)溫筒灸:取穴:阿是穴。操作方法將荊芥、防風、乳香、沒藥、白胡椒各60g,共為細末,艾絨500g與藥拌勻,分20份。將一份藥料製成藥柱,置筒中在患部施灸。每晚睡前灸40~50分鍾,20次為1個療程。
(2)麝火灸:取穴:阿是穴。操作方法取麝火藥塊(由麝香12g,明雄、朱砂各8g,硫黃210g)加工成如黃豆大,用鑷子夾住,點燃後迅速放在阿是穴上,使之繼續燃燒,並用手輕輕按揉灸部周圍,減輕疼痛。灸後敷貼用麻油、黃丹熬製的膏藥,並同時進發性食物(如雄雞、鯉魚、黃花菜、豬蹄等)。一般每次灸10處左右,灸後第2天,可見灸部起皰,皮膚脫落。在灸處貼敷一張膏藥,以後換藥每天1~2次,直至傷口痊愈(約40天)。灸後忌生冷、避風寒、禁房事,傷口不宜用水浸泡,防止外傷。孕婦、哺乳期、月經期,伴有嚴重心腦肝腎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濕熱型強直性脊柱炎者禁用。
(3)艾條灸:取穴:命門、阿是穴。藥物製備:取艾絨30g,乳香、沒藥、丁香、穿山甲、皂角、細辛、桂枝、川芎、獨活、杜仲、鬆香、甘鬆各1g。將上藥粉碎,與艾絨以1∶2的比例拌勻做成艾條。操作方法:用懸灸法,直接灸。每天1~2次,10次為1個療程。
3.穴位注射取穴:大椎、身柱、大杼、至陽、陽關、命門。藥物及方法:每次選3~6個穴位,每穴注入追風速注射液0. 5~0. 8ml,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五)推拿療法
取穴:選穴以背部膀胱經穴和督脈經穴為主,取肺俞、膈俞、心俞、脾俞、三焦俞、腎俞、大椎、身柱、至陽、筋縮、命門、腰陽關、八髑、環跳、陽陵泉、承山、委中等穴。手法:患者取俯臥位,胸腹部可墊軟枕,術者以雙手拇指著力按壓腰眼(腎俞位置)順時針方向揉動,並由外向脊柱正中推動腰肌。按上姿勢,術者用掌根沿脊柱兩側外1寸,由下而上(尾骨兩側至後背)按揉腰肌10次。用拇指著力同樣方法10次,沿脊椎兩側按揉10次。稍後叩擊後背,以達放鬆為度。
四、西醫治療要點
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目標是:①控製炎症,緩解症狀;②防止脊柱關節 畸形。在治療方法,包括理療體育鍛煉和藥物治療兩個方麵。
1.理療及運動鍛煉即應用電、光、聲、磁、熱等物理因子治療疾病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磁療、音頻治療、短波及熱療等。方法是病人仰臥在床上,牽引可用骨盆吊帶及胸帶,分別向上、下做對抗牽引。每天牽引兩次,每次2小時,牽引重量以20~30kg,平均分配到下、上共4個滑輪上。每次牽引前和牽引即將結束時,病人在仰臥位,都要測量柄恥間距和劍恥間距。待畸形糾正後,再拍照站立側位普通照片和X線照片,並測量體高。牽引重量,髖關節 可用4~6kg,膝關節 可用2~4kg。
2.藥物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藥物有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物,慢性作用藥物及糖皮質激素。
(1)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物:這類藥物起效較快,能在較短時間內控製疼痛,是應用最廣泛的藥物。常用的品種有雙氯酚酸鈉、優妥、布洛芬等,常見副作用為消化道不良反應。消化道潰瘍及出血史病人應慎用,必要時合用胃黏膜保護藥。
(2)慢性作用藥物:這類藥物起效較慢,需用藥3個月左右才發生作用,所以稱之為慢作用藥物。常用的有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不良反應較多,除了消化道反應外,還引起白細胞減少,皮疹等,應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這類藥物,對磺胺藥過敏者,禁用柳氮磺吡啶。
(3)糖皮質激素:具有很強的消炎、鎮痛作用,但不能控製強直性脊柱炎的病情發展,且有較多的副作用,不應作為治療的首選藥物。
3.手術治療常用手術方法有脊柱或關節 截骨術、關節 成形術、人工關節 置換術、關節 滑膜切除術、關節 內清理術等。
(1)骶髂關節 融合術:對病變局限在骶髂關節 ,雖經保守治療數年仍出現長期疼痛的病例,可采用此術。
(2)脊柱截骨術:為了改善生活質量,解決駝背畸形帶來的痛苦,可進行脊柱截骨術。
(3)全髖關節 置換術:適用於疾病晚期,髖關節 出現畸形或骨折,疼痛明顯,活動嚴重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者。
第六節 古今效方精選
1.烏頭湯(《金匱要略》)
【組成】炙草烏(先煎)6g,川烏6g,炙麻黃9g,川桂枝9g,北細辛3g,骨節 草9g,透骨草15g,漢防己9g,羌活9g,獨活9g,露蜂房15g,炙甘草6g,生薑5片,蔥白1根。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溫經散寒,除濕止痛。主治骨痹,症見關節 冷痛,有定處,甚或關節 變形,患處皮膚發涼,腳腫不紅,自覺寒甚至骨。
2.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羌活、獨活各12g,防風9g,漢防己9g,秦艽12g,桂枝9g,白芍9g,透骨草15g,破骨風15g,炙甘草6g,生薑5片,大棗5枚。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疏風解表,祛濕通絡。主治骨痹初期,症見遊走性關節 酸痛,腫脹,屈伸不利。
3.宣痹湯(《溫病條辨》)
【組成】防己15g,杏仁15g,滑石15g,連翹9g,山梔9g,薏苡仁15g,半夏(醋炒)9g,晚蠶沙9g,赤小豆皮9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清熱化濕,通痹止痛。主治骨痹。關節 紅腫發熱,酸脹疼痛,屈伸不利,得涼則減。
4.烏蛇祛濕湯(施今墨)
【組成】補骨脂5g,巴戟天5g,烏蛇肉6g,川桂技20g,伸筋草10g,地龍肉6g,酒當歸6g,嫩桑枝15g,酒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石菖蒲5g,桑螵蛸6g,生銀杏10枚(連皮打),炙甘草5g,虎骨膠3g(另烊兌服,現多用狗骨代替)。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散風活血,通絡止痛。主治周身關節 腫痛,發熱,十指及肘部拘攣不伸,陰雨時發作更甚,夜間遺尿,苔白膩,脈沉滑。
5.益腎蠲痹湯(朱良春)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各15g,炙蜂房9g,炙烏梢蛇9g,炙土鱉蟲9g,炙僵蠶9g,炙蜣螂蟲9g,炙全蠍6g,炙蜈蚣2g,當歸15g,淫羊藿12g,骨碎補9g,鹿角(烊化衝服)膠9g,炙甘草9g,鹿銜草12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益腎蠲痹。主治骨痹日久,痰瘀凝聚,骨節 粗大變形、僵直固定、屈曲不利,身體羸弱、肌肉萎縮,腰脊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6.補腎祛寒治尪湯(焦樹德)
【組成】補骨脂9~12g,熟地黃12~24g,川續斷12~18g,淫羊藿9~12g,炙山甲6~9g,防風10g,製附子(用到15g時,需先煎10~20分鍾)6~12g,骨碎補10~20g,桂枝9~15g,赤白芍各9~12g,鬆節 10g,土鱉蟲6~10g,麻黃3~6g,蒼術6~10g,威靈仙12g,伸筋草30g,牛膝9~15g,炙虎骨(另煎兌入)9~12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
【效用】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瘀通絡,強筋壯骨。主治尪痹,腎虛寒盛證。其中包括類風濕關節 炎、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 炎、大骨節 病等有肢體關節 疼痛、變形、骨質損害的疾病。表現為關節 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脈沉尺弱。
【按語】本方以治本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現療效,故需耐心堅持服用,不可僅服幾劑即改方。方中虎骨可代以豹骨、熊骨,如虎、豹、熊三骨均購不到,可用透骨草20g,尋骨風15g,自然銅(醋淬、先煎)6~9g,三藥同用,以代虎骨。加減法:上肢病重者,加薑黃片10g,瘀血明顯者,加紅花10g,乳香、沒藥各6g,皂刺6g;腰腿疼痛明顯者,可去鬆節 、蒼術,加桑寄生30g、杜仲12g,並加重川續斷、補骨脂用量,吃藥時再嚼胡桃肉(炙)1~2個;肢體僵屈者,可去蒼術、防風、鬆節 ,加生薏苡仁30~40g,木瓜9~12g,茯苓12g,白僵蠶9~12g;脊柱僵直,彎曲變形者,可去蒼術、牛膝,加金狗脊40g、鹿角膠9g(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蠶10g,羌活改為12g;關節 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並且可再加草烏6~9g、七厘散(每次1g)隨湯藥衝服;舌苔白厚膩者,可去熟地黃,加砂仁5g,藿香10g;中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可加陳皮、焦麥芽、焦神曲各10g;出現熱象者,可減少桂附用量,加黃柏10~12g,秦艽15~20g、熟地黃改為生地黃、熟地黃各15g,或生地黃20g。(《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7.強脊寧一號湯(婁多峰)
【組成】丹參20g,白芍20g,生地20g,薏苡仁20g,威靈仙15g,獨活15g,千年健12g,鑽地風12g,川牛膝15g,木瓜15g,香附15g,甘草9g。水煎服,每天1劑。
【效用】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活血定痛,滋補肝腎。主治強直性脊柱炎早期。
辨證加減:風盛者,加大獨活、威靈仙用量;濕盛者,加茯苓、白術、萆薢、五加皮;寒盛者,加附子、桂枝、細辛、淫羊藿;熱盛者,加老鸛草、忍冬藤、防己、生地黃。(《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2》)
8.強脊寧二號湯(婁多峰)
【組成】淫羊藿30g,何首烏30g,桑寄生30g,川牛膝30g,當歸20g,丹參20g,雞血藤20g,白芍20g,獨活20g,木瓜20g,威靈仙15g,甘草10g,黑豆60g,黃酒100ml,水煎服,每天1劑,3煎。
【效用】補益肝腎,強筋壯骨,養血活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主治強直性脊柱炎中晚期。
辨證加減: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血虛者,加白芍、熟地黃;陰虛內熱者,加生地黃、玄參、石斛、玉竹;腎陽虛者,加製附子、補骨脂;痰濁瘀血者,加製天南星、薑半夏、甲珠、土鱉蟲、地龍、全蟲、蜈蚣。(《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2》)
9.補腎散寒方(《實用中醫風濕病學》)
【組成】川續斷15g,金狗脊40g,淫羊霍10g,炒杜仲15g,鹿角霜10g,製附子12g,桂枝g,骨碎補10~20g,生地黃、熟地黃各12g,赤芍、白芍各10g,生薏苡仁30g,伸筋草30g,白僵蠶12g,土鱉蟲10g,知母15g,麻黃3~9g,羌活、獨活各10g,草烏9g,防風10g,牛膝18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補腎強督,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主治腎虛督寒型強直性脊柱炎。
10.益腎清熱方(《實用中醫風濕病學》)
【組成】生地黃18g,川續斷15g,地骨皮12g,骨碎補18g,秦艽20g,赤芍12g,知母12g,炒黃柏12g,忍冬藤30g,威靈仙15g,羌獨活各9g,土鱉蟲9g,蠶沙10g,絡石藤30g,透骨草20g,紅花10g,製乳香、沒藥各6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益腎壯督,清熱活絡。主治鬱久化熱型強直性脊柱炎。
第七節 名家醫論精華
(一)葉天士:痹證治療經驗
葉天士論述痹證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①確定白虎曆節 風發病的原因為感受溫熱毒邪,最先將仲景治療飲熱咳喘的木防己湯,用於治療關節 紅腫、發熱、疼痛遊走的熱痹證;②最先認識外感濕熱痹證發病規律,采用兼有祛風濕與清濕熱兩種功能的藥物治療濕熱痹證。《溫病條辨》所載治療濕熱痹證的名方宣痹湯,就是吳鞠通總結葉氏治痹經驗的產物;③開創應用蟲藥搜剔血絡方法治療頑痹、久痹的先河;④最早認識與總結奇經痹證的發病規律,創用通補奇經法對其辨證施治。
葉氏內風致痹思想,深刻影響後世醫家的痹證實踐。如名醫丁甘仁受其影響,治療“手足痹痛微腫,按之則痛更劇,手不能抬舉,足不能步履,舌質紅,苔膩黃”的痹證時,認為此痹證的病機是“外風引動內風,挾素蘊之痰濕入絡,絡熱,血瘀不通,不通則痛。”用羚羊角、地龍、茺蔚子清熱息風,通絡止痛;白薇、石斛、赤芍養陰清熱,助息風止痛;首烏藤、絲瓜絡、忍冬藤、桑枝、竹茹祛風濕、化痰濕、通經絡。近賢馬誌,在談及治痹經驗時說:“臨症廣泛應用介類潛陽法,息肝風,抑少陽太過,可治療肝膽風陽相火偏亢所致的內科、婦科疾病,用於治療風濕熱痹,更是有效。”倡用一貫煎合百合地黃湯,複入介類潛陽、蟲類走血通絡的藥物,命名為“補腎陰,清肝陽方”,治療“筋骨肌肉掣痛,或筋脈拘急,舌質紅絳,無苔或苔薄黃,脈弦細或弦細數”。之內風型熱痹證。
(二)費伯雄:溫陽消陰治腎痹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舊解謂腎為脾胃之關,腎痹則邪及脾胃,故腹善脹。尻以代踵者,足攣不能伸。脊以代頭者,身僂不能直。此說近似而未暢。蓋善脹者,乃腎中真陽不運,重陰凝結所致。尻以代踵者,緣少陰之脈斜走足心,出於然穀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腎痹則兩足廢而不能行也。脊以代頭者,乃精氣耗散,天柱不振也。當發腎中之陽,使重陰解散,精氣來複,庶幾首與足漸有起色。消陰來複湯主之。消陰來複湯(自製):鹿茸一錢,附子八分,枸杞三錢,菟絲四錢,當歸二錢,補骨脂一錢五分,益智一錢,小茴香一錢,金毛脊二錢,去毛切片,木香五分,獨活一錢,(酒炒),牛膝二錢,棗二枚,薑三片。(清·費伯雄《醫醇賸義·卷四·痹》)
(三)婁多峰:分期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早期,脊柱功能稍受限,X線顯示骶髂關節 間隙模糊,脊椎小關節 正常或僅關節 間隙改變;中期,脊柱活動受限甚至部分強直,X線顯示骶髂關節 鋸齒樣改變,脊椎部分韌帶鈣化,方椎,小關節 骨質破壞、間隙模糊;晚期,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X線顯示骶髂關節 融合,脊柱呈“竹節 樣”改變。臨床上,本病以腰痛突出,且病變以破壞骨關節 及韌帶為主,故治療必從肝腎著手。不同時期的病人,其體質強弱、臨床表現及骨關節 改變程度不一樣。本病分期進行治療,可取得較滿意的效果。早期病人,體質相對較好,脊柱活動尚可,骨關節 無明顯破壞,此時應以祛邪為主兼扶正,經積極治療,絕大部分病人可完全恢複。中晚期病人,體質相對較差,脊柱活動功能差,甚至強直變形,骨關節 已明顯破壞,此時應以扶正為主兼祛邪,經長期治療,大部分病人可控製病情發展,功能得到改善。
強直性脊柱炎,其病在腎府,其損為腎所主之骨骼。本病之病變已深入骨骱,損及肝腎,故是一種病位深、病程長的慢性難治之症。臨床上,試圖在短期內治愈本病是不現實的,一般都需要—年以上治療,方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本病病程漫長,若服用中藥湯劑,煎藥費時且服用痛苦,病人往往不能堅持長期治療,會使前功盡棄,根據經驗,病人先服中藥湯劑30~60劑,當出現—些效果時,將上方配製成糖衣丸,長期服用。既能達到滿意療效,又免除了煎藥費時和服藥痛苦之弊,利於疾病的完全康複。脊柱後災和髖關節 僵凝是強直性脊柱炎最常見的病殘。為了減輕和防止殘疾,除了堅持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堅持活動和功能鍛煉。病人最喜側身蜷曲睡覺,這是一個最易造成殘疾的危險姿勢。病人應睡硬板床,盡量采取仰臥和俯臥位。實踐證明,隻注意藥物治療,而不注意指導病人活動和糾正不正確的睡覺姿勢,往往是病情雖得到控製,殘疾已相當嚴重。醫師應時刻為病人的預後著想。(《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
(四)崔仲劄:治療痹病經驗
本病治以清熱解毒,扶正祛邪、通經絡、調節 免疫、舒筋活血、通利關節 和糾正消瘦。施治:
(1)清熱解毒:威靈仙、黃柏、板藍根。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止痛。黃柏:清熱燥濕、去腎火、解毒、滋陰。板藍根:涼血、解毒清熱。
(2)扶正滋腎陽:鹿茸、人參、當歸、黃芪。鹿茸:對本病的治療有3方麵作用。①暖腎補督脈,鹿茸功能暖腎,補督脈即補腎陽,生精補髓,強筋健骨;②性激素;③免疫調節 功能。人參:大補元氣,補脾肺,寧神養陰;當歸:補血活血,治虛損痹證;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尿消腫。
(3)通經絡祛風濕:雷公藤、馬錢子、川烏、草烏、海風藤。
(五)陶錫東:治療痹病經驗
急性活動期治標:清熱解毒,祛邪利濕,通絡止痛。基本方為黃柏、蒼術、薏苡仁、金銀花、川牛膝、雷公藤、絡石藤、虎杖、土茯苓、丹參、赤芍、地龍、僵蠶。
慢性期治本:益氣血,補肝腎,通督脈,逐痰瘀,基本方為黃芪、當歸、枸杞子、狗脊、懷牛膝,鹿角膠、龜甲、露蜂房、威靈仙、白芥子、穿山甲(代)、蜈蚣、附子、細辛、桂枝。
(六)郭維淮: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經驗
本病辨證分型證治
1.陽虛型多因汗出當風或淋雨,或露臥潮地所致。證見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懶言;髖脊重著疼痛嚴重,喜溫惡涼,晨僵明顯,陰雨天及勞累後加重,活動受限,骶髂關節 和腰部有深壓痛和叩擊痛,“4”字試驗陽性,腹股溝壓痛,髖關節 有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納呆,舌體胖大,質淡紫或淡紅,苔白膩或微黃,脈弦緊或沉細。治宜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益氣養血;方用益氣溫經湯加減,黃芪、桂枝、防風、當歸、茯苓、防己、茜草、桑寄生、獨活、莪術、延胡索、炒白術、秦艽、甘草等;寒盛痛甚者,加川烏、草烏;濕盛晨僵甚者,加蒼術;乏力甚者,加黨參、狗脊;納差者,加焦三仙、枳殼。每天1劑或3天2劑,水煎服。
2.陰虛型多因感冒後引起。症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神疲乏力,麵色潮紅,髖脊疼痛,活動受限,受累部有深壓痛及叩擊痛,“4”字試驗陽性,午後及勞累後加重;舌質紅,苔黃或無,脈浮數或細數。治宜滋陰清熱,益肝腎,通經絡。方用滋陰除痹湯加減,黨參、生地黃、沙參、當歸、赤芍、鬱金、銀柴胡、知母、茯苓、懷牛膝、桑寄生、秦艽、白芍、獨活、茜草、甘草;乏力甚、動則汗出者,加黃芪、防風;煩熱甚者,加茵陳、地骨皮;納差者,加枳殼、白術;肺陰虛咳嗽者,加貝母。每天1劑或3天2劑,水煎服。
第八節 醫 案 選 萃
(一)葉天士:治療痹病案
葉氏重視應用平息內風的治療思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臨證指南醫案·痹》中的三個痹案。首先是酒客張案,表現為經絡痹痛,氣熱,當午上冒。葉氏認為其發病機製為:陰液虧虛,肝膽火旺,風火相煽,竄犯經絡,成為痹證,選用石斛、天冬、枸杞養陰生津,兼清虛熱風火;羚羊角、白蒺藜平肝息風;丹皮、桑葉涼血清熱,通絡止痛。其次為陳案,表現為勞動太過,周身痹痛,葉氏認為致痹的原因為:中氣不足,脾氣下陷,致陰火內熾,耗傷陰血,化生內風,走竄周身之經絡而成痹,采用“兩調陽明厥陰”的方法治療,用黃芪、生白術補中益氣,升陽散火,消陰火之源;白蒺藜、黑穞豆皮、何首烏、當歸養血息風、滋陰清熱,活血通絡。三者,見於吳案,表現為墜水後痛極發厥,葉氏認為發病原因為外受之風寒濕,鬱閉內熱,內熱鬱極,化火生風,內風與在外之風寒濕相合,形成為外寒裏熱痹證,用桂枝、薑黃、海桐皮祛風除濕散寒,通絡止痛;羚羊角、白蒺藜、天花粉養陰清熱,息風通絡。
按語:葉天士治療痹病辨證從陰虛火旺,中氣不足,外感風寒濕鬱裏化熱,最終化生內風,遂確立平息內風的治療思路。(《臨證指南醫案·痹》)
(二)婁多峰: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驗案(二則)
案一:張某,男,29歲,幹部。1998年6月11日來診。病史:1982年(13歲)起經常腰骶痛,不太重,不紅腫;彎腰伸手尚可及足背;1993年大腿關節 伸不直;1994年末1995年初,病情加重,痛及髖,夜不能眠,彎腰時手不及足;1996年進一步加重,出現晨僵;1997年頸項、後背痛,尤其是腰足都痛。這幾年中服過許多中西藥,效果均不佳。307醫院檢查:骶髂關節 間隙變窄,HLAB27(+),血沉不快,抗鏈“O”正常。類風濕因子(-)。有咽炎史,平素身體健康。其舅患強直性脊柱炎。現症:後頸痛,脊柱痛,腰痛(尻不痛,胯不痛),白天活動好些,夜臥較重。怕冷,喜熱飲,大便偏稀,舌苔薄白,質淡,脈象沉弱。方藥:狗脊15g,炒杜仲15g,菟絲子15g,幹薑10g,炙甘草10g,白術15g,茯苓15g,鹿角霜10g,細辛5g,大熟地黃20g,淫羊藿10g,雞血藤20g,生川續斷30g,30劑,水煎,溫服。每天1劑,2次服。二診:腰已不痛,頸項仍不舒適,夜睡夢多,經常咽痛,舌苔薄白,脈象沉弱。體質雖健,脈象沉弱。此乃先天不足之症,並非每天一方可見功效。既知為強直性脊柱炎,當以丸藥徐圖之。方藥:鹿角霜45g,龜甲膠45g,大熟地黃60g,山茱萸45g,懷牛膝45g,枸杞子45g,淫羊藿45g,菟絲子45g,生龍齒30g,生牡蠣45g,狗脊45g,炒杜仲45g,水蛭30g,紅花30g,絲瓜絡30g,炒白芥子30g,細辛20g,降香20g,骨碎補30g,鹿銜草30g,苦桔梗60g,錦燈籠30g,生甘草20g,大蜈蚣21條,生葛根60g,威靈仙30g。共為細麵,煉蜜為丸,重10g,早、午、晚各服1丸,溫開水送下。此方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症狀出現,藥服完後,方中減掉苦桔梗、錦燈籠,加玄參45g,知柏30g,再配一料續服。
按語:本病為寒濕襲於腰背,筋脈失養,督脈瘀滯。乃強直性脊柱炎隱匿型的緩慢發展期。遂治以溫經散寒,助陽通絡,通調督脈。
案二:耿某,男,36歲,農民。初診:1991年7月16日。腰骶疼痛12年。於1979年夏天,因受潮濕而引起腰骶部酸困疼痛,時輕時重。經多方治療,雖症狀有減,但始終不愈。近2年病情加重,且漸出現腰部強直、變形。來診時,腰骶及雙髖部疼痛,僵硬不適,影響睡眠及工作。疼痛呈持續性,夜間尤甚,每遇寒冷、潮濕、勞累則加重。全身乏力,內自汗懶言。檢查:胸腰段脊柱已強直,無活動度,駝背,行走如鴨步。雙髖關節 功能基本正常。腰及骶部壓痛及叩痛較明顯。X線片:胸椎及腰椎骨質疏鬆,胸腰段後突,腰1~4椎體前緣輕度增生,椎間小關節 融合,兩側骶髂關節 破壞,已趨融合,雙髖關節 間隙變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家族中,母親及外祖母有類似病史,現已形成弓腰駝背畸形。診斷:骨痹(強直性脊柱炎)。證屬稟賦不足,督虛邪侵,閉阻督脈。治宜益氣壯督、蠲邪通絡。處方:黃芪60g,白芍30g,桑寄生30g,狗脊30g,炒穿山甲9g,何首烏30g,川牛膝30g,生地黃30g,丹參30g,木瓜30g,香附30g,甘草9g。20劑,水煎服。醫囑:適當功能鍛煉。二診(8月26日):上方服20劑。身感有力,腰骶疼痛稍減。囑上方黃芪減至30g,生地黃改為熟地黃,加巴戟天、淫羊藿各30g,香櫞9g。水煎服。三診(11月11日):上方服30付。腰背及筋部疼痛僵硬消失,體質較前明顯增強。腰背較前稍直,鴨步不明顯。囑將8月26日方共為細末,每次服5g,每天3次,連服6個月。1993年6月10日來述,停藥已1年餘,病未再發作,已從事日常生產勞動。(《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2》,貴州科技出版社,1995)
(三)張琪:治丁某腰痛(強直性脊柱炎)案
丁某,男,40歲,工人。1993年10月28日初診。腰痛10年,近3年加重。病人形體消瘦,腰痛不能俯,活動受限。發作時痛連雙腿及肩胛,遇熱疼痛稍輕,遇寒冷氣候變化及久坐則痛重,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沉。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曆經中西醫治療不效,病人已喪失治療信心,經介紹來門診治療。中醫辨為外感風寒,日久入絡,夾血瘀作痛。治宜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法:炙川烏15g,穿山甲珠15g,全蟲10g,土鱉蟲5g,地龍15g,乳香10g,沒藥10g,當歸20g,丹參20g,狗脊20g,千年健20g,淫羊藿15g,青風藤30g,伸筋草30g,甘草10g。此方連服20劑,腰痛大減,能在一定限度內屈腰,左右轉側,但仍不能久坐,且覺腰背發涼。繼以上方化裁,擬方如下:防風15g,羌活15g,秦艽15g,炙川烏15g,穿山甲珠15g,全蟲10g,土鱉蟲5g,乳香10g,地龍15g,沒藥10g,熟地黃15g,狗脊20g,杜仲15g,千年健20g,青風藤30g,淫羊藿15g,甘草10g。服此方25劑後,腰已不痛,久坐仍稍有酸重,已能俯身彎腰端盆,做一般工作。查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續補肝腎,益氣血,壯筋骨,輔以活血通絡法。熟地黃20g,肉蓯蓉15g,巴戟天15g,狗脊20g,杜仲15g,黃芪30g,當歸15g,川芎15g,丹參20g,穿山甲珠15g,全蟲10g,土鱉蟲7g,地龍15g,桃仁15g,紅花15g,甘草15g。此方服20劑後,腰部隨意活動,遂上班工作。半年後隨訪,除重體力活動稍有不適外,餘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