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強直性脊柱炎(1 / 3)

第19章 強直性脊柱炎

第一節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其發病機製與遺傳、感染、免疫、理化因素等有關。它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節 、脊柱及四肢關節 ,表現為椎間盤纖維環和纖維環附近結締組織的鈣化,椎間關節 、肋椎關節 和四肢關節 的炎症和增生,本病又稱強直性脊柱關節 炎、變形性脊柱炎、萎縮性脊柱炎、韌帶萎縮性脊柱炎、竹節 狀脊柱病等。現在統稱為強直性脊柱炎。如骶髂關節 炎並發其他任何一種脊柱關節 病,則為繼發性強直性脊柱炎。

古代醫家根據本病的臨床特征、病變特點及病情演變過程,把強直性脊柱炎歸屬於痹證範疇,但又不同於一般的“痹症”,屬於“痹證”中的“骨痹”、“腰痹”、“腎痹”、“腰尻痛”、“龜背風”、“竹節 風”等。《黃帝內經》說:“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意思是用臀部代替雙足,不能行走;因脊柱彎曲或駝背時,遠看似頭,形象地描述了強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髖關節 的畸形改變,說明脊柱強直不能屈伸而起坐困難。《素問·痹論篇》論及“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腎也……骨之合腎也,筋之合肝也”。強直性脊柱炎的筋脈攣急、關節 腫痛變形、脊強等證候符合肝腎陰虛痹。中醫認為,本病可起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度、房室不節 、驚恐鬱怒、病後失養等,遂致肝腎虧虛,督脈失榮;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正不勝邪,邪久不去,深入筋脈、骨骼,侵犯脊柱,累及四肢各關節 ,致使腰背疼痛、僵硬,活動不利,甚則脊柱強直,畸形致殘。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腎、肝、脾;標實為寒濕、痰濁、瘀血。由於本病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治愈率低,晚期即可致殘致畸,是一種疑難之症。20世紀80年代,中華中醫藥學會痹證專業委員會焦樹德教授等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就是古醫籍中的“大僂”。該病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記載:“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僂指身體俯曲,不能直立,即脊柱彎曲。大僂指病情嚴重,脊柱彎曲、背俯。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強直性脊柱炎多發生於男性青壯年。發病年齡多在20~45歲之間。發病高峰在25~34歲年齡組。從性別分布來看,男性遠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為9~10∶1。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發病率有很大差異,按紐約標準的調查,發病率為2‰,國內通過國際抗風濕聯盟合作調查,我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有40餘萬人,發病率為3‰,按13億人推算,應不止40萬人。據研究,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與HLAB27抗原,即人類白細胞抗原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而HLAB27陽性攜帶者的比例因種族不同而差異很大,北美印第安人HLAB27陽性率為17%~50%,強直性脊柱炎發生率為27‰~63‰;日本人和非洲黑人HLAB27陽性率<1%,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率分別為0. 1‰和2‰。

第二節 病 因 病 機

一、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病因多為先天不足,腎督虧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留滯督脈、腰脊、頸項等處,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脈絡失養,骨質受累,日久則諸症叢生。本虛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度,或由房室不節 ,飲食失調,病後失養致肝脾腎虛,督脈失榮;標實乃風寒六淫之邪乘虛侵入,正不抗邪,邪勝正衰,深入氣血經絡,留戀骨骼關節 ,侵犯脊柱。或血脈損傷,氣血不暢形成瘀血;或內生痰濕,痰飲留戀經絡。總之,正氣不足是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的根本內部原因,本病多為素體陽虛,肝、脾、腎不足,督脈虧虛;外感六淫諸邪是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的外部因素,風寒濕邪,痰濁瘀血,相互膠結。內外結合、互為因果而致病。此外,瘀血和痰濁既是誘發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也是病邪作用於人體的病理性產物。

(一)先天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陽虛,風寒濕六淫之邪乘虛侵入。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醫宗必讀》認為腰痛“有寒、有濕、有風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的基礎首先是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虧虛,或因飲食不節 ,涉水冒雨,起居失於調節 ,或房勞過度內傷腎氣,或過逸之人,缺少鍛煉,引起氣血不足,肝腎虧虛,肌膚失養,腠理空虛,衛外不固,外邪易於入侵,阻塞氣血經絡,留注於經絡、關節 、肌肉、脊柱,而致本病。

(二)腎督虧虛

本病的發病與腎髒有密切關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指出:“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指出了腰部疾病與腎髒的密切關係,本病的主要病變部位在腰脊部。腎之強弱在本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醫學心悟》對腰痛一證,謂:“有風、有寒、有濕、有熱、有瘀血、有氣滯、有痰飲,皆標也,腎虛,其本也。”《景嶽全書》謂“腰痛之虛證,十居八九”。腎陽虛兼有寒象,腎陰虛兼有熱象,寒邪易傷陽氣,本病以寒濕邪為主,故以腎陽虛為主,可兼有腎陰虛,久之正氣耗損則以腎陰虛為主,《素問·逆調論篇》中說:“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腎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符也。”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精虧虛,則髓不能滿。全身骨骼的生長均有賴於腎精之充盈。腎氣旺盛,故腎精充盈;腎氣旺盛,則骨髓充足,骨骼堅強,堅固有力,邪不能犯,即便邪犯,也能正勝邪衰,而不致於致病。若腎精不足,腎氣虧虛,骨髓不能充盈,骨骼不能得到充分的滋養,則骨骼脆弱,易致外邪乘虛侵入,正氣不能抗邪,邪勝正衰,則邪入骨骼致病。督脈“循背而行於身後,為陽脈之總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另外督脈“貫脊屬腎”,其為病“脊強反折”。

(三)瘀血痰濁

瘀血痰濁可為誘發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也是病邪作用人體的病理性產物。一方麵,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在中醫認為正氣不足,髒腑氣血陰陽失調是其內部的重要因素,並會產生瘀血與痰飲。而另一方麵,其慢性纏綿日久的病變,留連日久,與外邪的作用相合,又可以加重瘀血和痰濁。由於風寒濕留著於關節 ,氣血為病邪閉阻,滯澀不通,不通則痛,痹者痛也,痛有定處,刺痛較重,痹者閉也,久病多血瘀。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包含運化水濕,若脾失健運,水濕不行,流注經絡,凝而成痰,聚而成飲,致痰飲流注骨骼關節 。與瘀血或陰寒之邪相互凝結,閉阻經絡,深入於骨骼,損及脊柱,遂致關節 僵硬、腫大、畸形、活動不利等。痰濁與瘀血相互影響,而成頑痹。

(四)感受外邪

《內經》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這是中醫對強直性脊柱炎六淫致病的最早論述。所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論點,目前多將其分為感受風寒濕邪而發的風寒濕痹,以及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風寒濕邪化熱而發的濕熱痹。本病以寒濕邪為主,濕邪日久化熱,或體內素有蘊熱,濕熱互結成濕熱痹,占本病的少數。《景嶽全書·腰痛》指出:“腰痛證凡悠悠戚器,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遇陰再或久坐痛而重者,濕也;遇諸寒而痛,或喜暖而惡寒者,寒也;遇諸熱而痛及喜寒而惡熱者,熱也;鬱怒而痛者,氣之滯也;憂愁思慮而痛者,氣之虛也;勞動即痛者,肝腎之衰也。當辨其因而治之。”

二、西醫病因病理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與下列因素有一定關係。

1.遺傳基因本病發病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強直性脊椎炎比類風濕關節 炎有更強的家族遺傳傾向。患者HLAB27陽性者,其一級親屬中約51%B27抗原為陽性。強直性脊柱炎的HLAB27陽性率高達90%~96%,家族遺傳陽性率達23. 7%。

2.感染泌尿生殖係感染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男性多為前列腺精囊炎引起,通過淋巴或靜脈到骶髂關節 ,然後到脊椎。

3.內分泌失調或代謝障礙由於類風濕多見於女性,而強直性脊柱炎多見於男性,故被認為內分泌失調與本病有關。但應用激素治療類風濕並未取得明顯效果,激素失調與本症的關係也沒有肯定。

4.其他因素年齡、體質、營養不良、氣候、水土、潮濕和寒冷等,都與本病的發病有一定的聯係。其他包括外傷、甲狀旁腺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化膿感染等,可能與本病有一定關係,但目前證據尚不足,有待深入研究證實。

三、預後與轉歸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程通常是慢性、反反複複的。評估疾病活性最好的指標是患者的症狀。整體而言,強直性脊柱炎的預後是相當良好的,一般並不影響壽命。90%的患者仍然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質量。預後不好的指標是:①發病年齡小於16歲。②有周邊關節 炎者。③侵犯關節 以外器官的患者。④疾病活性常居高不下者。

第三節 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強直性脊柱炎多發於青壯年男性,尤以青年男性多見。起病多為20歲以上的男性青年,兒童及45歲以上者發病很少見。極大多數病人起病隱匿,早期症狀多不明顯,多表現為下背部,臀部及髖部呈間歇性疼痛,伴有或不伴有局部僵硬感。開始疼痛多為間歇性,大多數勞累後或受寒冷刺激後疼痛發作,持續一段時間後可緩解。大部分病人開始時腰背疼痛較輕,經數月甚至數年後可出現持續性疼痛,甚至非常嚴重的疼痛,難以忍受,常服止痛藥維持。強直性脊柱炎的腰背痛一般有如下特點:①隱襲性發作不適,超過數周或數月;②發病年齡多在45歲以下,20~35歲最為多見;③持續性腰背部不適達幾個月以上;④晨僵;⑤休息後疼痛不減輕或加重,活動後局部疼痛不適感有改善;⑥天氣寒冷和潮濕時症狀加重,經服水楊酸製劑和局部熱敷後症狀緩解。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係統性疾病,關節 病變是其主要病變表現,但也有關節 外表現。

一、臨 床 表 現

(一)關節 內表現

強直性脊柱炎的關節 病變可累及全身任何關節 ,但以累及中樞關節 如脊柱、骶髂關節 多見,周圍關節 受累較少。

1.骶髂關節 炎90%以上的病人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 炎,個別病人也可以首先出現較高位脊柱關節 炎症狀,經過一段時間後,最終也侵犯至下背部及骶髂關節 。臨床上多表現為下背部強直和疼痛,或腰骶部和兩側臀部疼痛、僵硬感。疼痛常放射到一側或兩側臀部,也可放射到大腿,進一步發展至膝關節 背側,甚至可擴展至膝關節 以下。一般無陽性體征,下肢伸直抬高征一般都呈陰性。直接按壓病變關節 或使患側下肢伸直,可誘發疼痛,所以不像坐骨神經痛。在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下背部運動受限和輕度骶骼關節 椎旁肌痙攣。用手指經肛門觸骶骼關節 可引起疼痛;用手按壓恥骨聯合、髂骨脊、坐骨結節 也可誘發疼痛,骶髂關節 累呈對稱性,恥骨聯合也可受累。少部分病人臨床上無骶髂關節 病變表現,僅在X線檢查發現有異常改變。

2.腰椎病變腰椎關節 大多和骶髂關節 同時受累,開始腰背部出現彌漫性疼痛,以後疼痛逐漸集中於腰部;嚴重時可出現腰部強直,而使病人害怕彎腰、直立和轉身,脊柱進行性的伸展受限是強直性脊柱炎的一個典型特征,表現為前屈、後仰及兩側運動受限,腰椎的前屈受限程度,即從第4腰椎水平向上量10cm做一標記,然後固定下端,讓患者盡量向前彎腰,測定腰椎直立位與前屈時皮尺移動範圍,正常情況下一般在50cm以上,強直性脊柱炎脊柱有病變時,移動範圍減少,少於25cm者為陽性。

3.胸椎病變脊柱炎進行性上行性發展,可累及胸椎。大多數情況下,胸椎受累較晚,但亦有個別患者先有胸椎疼痛,然後才出現腰痛及下背痛症狀。當胸椎受累時,病人多有上背部疼痛、胸痛及胸廓擴張運動受限感。

4.頸椎病變頸椎病變大多是在腰椎、胸椎受累之後發生。但極少數情況下,少數病人可僅以頸椎關節 炎為早期表現,頸椎受累時表現為頸椎疼痛,沿頸部向頭部、臂部放射。

5.周圍關節 病變強直性脊柱炎的周圍關節 受累多發生於大關節 ,且下肢多於上肢,此與類風濕關節 炎形成明顯對比,類風濕關節 炎的關節 損害多發生於上肢手指關節 ,且大多為對稱發病,而強直性脊柱炎的周圍關節 病則多發於下肢髖、膝、踝及上肢肩關節 ,大多數發病也無對稱性。周圍關節 受累時的症狀表現為早期關節 疼痛較輕,而關節 運動受限則比較明顯。髖關節 受累時,最早出現的症狀是髖部疼痛,其次為關節 活動受限,屈曲攣縮,肌肉萎縮,最後約有1/3的病人發展為髖關節 強直,這是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的主要致殘原因之一。病變晚期由於炎症已基本消失,所以關節 無疼痛,而以關節 強直、固定、畸形為主要表現。

(二)關節 外表現

強直性脊柱炎的關節 外病變大多出現在脊柱炎之後,但少數病人也可發生在脊柱炎之前數月到數年,強直性脊柱炎可侵犯全身多個係統,並可與其他疾病重疊。

1.心髒病變心髒病變以主動脈瓣病變較為常見。

2.眼部病變約有25%的病人有反複發作性虹膜炎、結膜炎、眼色素層炎、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現。虹膜炎極易複發.而且病程越長發生率愈高。

3.肺部病變由於膈肌運動可以代償呼吸功能,故雖然吸氣時胸廓擴張受限,但是很少出現呼吸困難。

4.腎髒病變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可出現澱粉樣變性,但發生率較低。個別患者有IgA腎病發生,但極少發生腎功能不全。

5.胃腸道病變強直性脊柱炎並發胃腸道病變極少見。

6.神經係統病變強直性脊柱炎可伴有多發性硬化,強直性脊柱炎與多發性硬化之間是否存在密切的遺傳關係,目前尚不清楚,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臨 床 類 型

根據臨床表現及X線表現可分為

早期:脊柱活動功能受限,X線顯示骶髂關節 間隙模糊,椎小關節 正常或關節 間隙改變。

中期:脊柱活動受限甚至部分強直,X線顯示骶髂關節 鋸齒樣改變,部分韌帶鈣化、方椎,小關節 骨質破壞間隙模糊。

晚期:脊柱強直或駝背畸形固定;X線片顯示骶髂關節 融合,脊柱呈竹節 樣變。

三、輔 助 檢 查

1.常規檢查部分病人可有正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和白細胞增多。早期和活動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靜止期和晚期血沉降至正常。尿常規檢查一般正常,當腎髒發生澱粉樣變性時,可出現蛋白尿。腦脊液蛋白含量稍增加(0. 45~0. 60g/L),尤其多見於合並坐骨神經痛的病例。

2.生化檢查往往出現血清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血清堿性磷酸酶值輕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變較廣泛,或有骨骼腐蝕,並不足以說明病變處於活動期,亦可有α,γ球蛋白升高。

3.免疫學檢查狼瘡細胞多為陰性。類風濕因子一般為陰性。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

4.HLA抗原檢查研究發現,臨床中90%以上的病人,其HLAB27為陽性。

5.CT檢查CT技術對於關節 腫脹、關節 破壞、關節 增生、關節 強直、關節 脫位的診斷均明顯優於X線診斷。CT對於確定關節 間隙寬窄程度、骨質破壞、囊變和骨皮質中斷的敏感性更高,更能有利於早期診斷。

6.X線檢查

(1)骶髂關節 :以骶髂關節 炎最為突出。早期:關節 邊緣模糊,並稍密致,關節 間隙加寬。中期:關節 間隙狹窄,關節 邊緣骨質腐蝕與致密增生交錯,呈鋸齒狀。晚期:關節 間隙消失,骨小梁通過,呈骨性融合。

(2)髖關節 :X線表現為兩側受累,早期可見關節 骨質破壞,有時呈穿鑿狀,關節 間隙變窄。晚期關節 可發生骨性強直。

(3)軟骨下骨:X線表現為關節 間隙的假性增寬,以及纖維化、鈣化、骨橋形成與骨化。

(4)脊柱關節 :X線主要表現在椎間盤、脊椎小關節 、肋脊關節 ,後縱韌帶與寰樞關節 。很少有上述關節 出現病變而骶髂關節 卻不受侵犯。早期階段,椎間盤纖維環淺層有炎症,伴反應性骨硬化與鄰近椎體腐蝕,使椎體變成方形,纖維環逐漸骨化,並有骨橋形成。同時脊椎後關節 和鄰近韌帶亦有類似的變化,最終脊柱完全融合。

四、常見並發症

1.心髒病變以主動脈瓣病變較為常見,據屍檢發現約25%強直性脊柱炎病例有主動脈根部病變,心髒受累在臨床上可無症狀,亦可有明顯表現。合並心髒病的病人,一般年齡較大,病史較長,脊柱炎及外周關節 病變較多,全身症狀較明顯。

2.眼部病變25%的病人有結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層炎或葡萄膜炎,虹膜炎易複發,病情越長發生率愈高,但與脊柱炎的嚴重程度無關,有周圍關節 病者常見,少數可先於脊柱炎發生。眼部疾病常為自限性,有時需用皮質激素治療,有的未經恰當治療可致青光眼或失明。

3.耳部病變常發生慢性中耳炎。

4.肺部病變少數病人後期可並發上肺葉斑點狀不規則的纖維化病變,表現為咳痰、氣喘,甚至咯血,並可能伴有反複發作的肺炎或胸膜炎。X線檢查顯示雙側肺上葉彌散性纖維化,可有囊腫形成與實質破壞。

5.神經係統病變由於脊柱強直及骨質疏鬆,易使頸椎脫位和發生脊柱骨折,而引起脊髓壓迫症;後期可侵犯馬尾,發生馬尾綜合征,而導致下肢或臀部神經根性疼痛;骶神經分布區感覺喪失,跟腱反射減弱及膀胱和直腸等運動功能障礙。

6.澱粉樣變為少見的並發症,大多沒有特殊臨床表現。

7.腎及前列腺病變極少發生腎功能損害,但有發生IgA腎病的報告。

第四節 診斷與鑒別

一、診 斷 要 點

1.45歲以下,尤其是20~35歲的青年男性,有慢性泛發性或持續性腰背痛,棘突有壓痛;或有散在性壓痛;腰背活動不利,有僵硬感;以兩骶骼關節 ,腰背部反複疼痛僵硬為主,3個月以上。

2.早、中期患者,腰椎、胸廓擴張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者脊椎強直駝背固定。

3.化驗檢查:血沉多增快,類風濕因子多陰性,HLAB27多為陽性。

4.X線檢查:最初骶髂關節 X線檢查無改變,脊柱小關節 亦無改變,但有比較明顯的臨床表現:早期脊椎周圍關節 突出,骶髂關節 間隙模糊;中期脊椎活動受限強直,骶髂關節 蟲蝕樣改變,部分韌帶骨質破壞,椎間小關節 間隙模糊;晚期骶髂關節 融合,脊柱呈竹節 樣變,脊椎強直駝背。

二、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標準

1.《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風濕病學》診斷標準應有X線證實的雙側或單側骶骼關節 炎並具有至少一項下述臨床條件

(1)各方向的運動(前屈、後伸、側屈)受限。

(2)腰背疼或過去有疼痛史。

(3)胸廓擴展在第四肋間測量<25cm。

2.羅馬會議標準(1963年)

(1)腰痛和腰僵3個月以上,休息也不緩解。

(2)胸部疼痛及僵硬感。

(3)腰椎活動受限。

(4)胸廓擴張活動受限。

(5)虹膜炎的曆史、現象或後遺症。

雙側骶髂關節 炎加上上述臨床標準之一,即可診斷。

3.紐約會議標準(1968年)

(1)各方麵的腰椎活動(前屈、後伸、側屈)完全受限。

(2)胸腰段或腰椎過去痛過,現在仍痛。

(3)在第四肋間測量、胸廓擴張活動度等於或少於25cm。

肯定型脊柱炎成立,如果①3°~4°雙側骶髂關節 炎,畸形加上至少一條臨床指標。②3°~4°單側或2°雙側骶髂關模節 炎加上第一或第二、第三個臨床指標。

可能性脊柱炎成立,如果僅有3°~4°雙側骶髂關節 炎而無臨床指標。

4.強直性脊柱炎修訂的紐約診斷標準(1984年)

臨床症狀標準

(1)腰痛晨僵3個月以上,活動時改善,休息後加重。

(2)腰椎額狀麵和矢狀麵活動受限。

(3)胸廓活動度低於相應年齡、性別的正常人。

放射學標準:雙側骶髂關節 炎2級或單側骶骼關節 炎3~4級。

分級:肯定的強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學標準和一項以上臨床標準可能強直性脊柱炎:①符合三項臨床標準;②符合放射學標準而不具備任何臨床標準(應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關節 炎)。

三、鑒 別 診 斷

1.致密性髂骨炎本病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在產後發病比較多,常為雙側性。慢性發病,腰骶部疼痛比較輕,血沉等化驗檢查無異常。X線片上靠近骶髂關節 處可見明顯致密,致密區上寬下窄,略象腎形,其凹麵向關節 ,關節 間隙無異常,骶骨邊緣可見輕度致密。

2.類風濕關節 炎地區分布呈世界性,女性多發於男性,各個年齡組均有,其高峰為30~50歲,無明顯家族史,HLAB27陰性,HLADW4DRW4陽性,類風濕因子陽性,其病理為炎性滑膜炎,分布於多關節 ,對稱性大關節 多於小關節 ,無骶髂關節 炎,X線檢查關節 受累呈對稱性,侵蝕性關節 病變,病程中出現骨結節 。

3.骶髂關節 結核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98%為單側,無軟骨下硬化區,X線片見骨質破壞多,重者可伴脫位,常有死骨。寒性膿腫和竇道更有特異性,血沉快。

4.化膿性骶髂關節 炎女性盆腔感染機會多易並發。初起局部疼痛、發熱、白細胞增多,以後轉為慢性。X線見關節 間隙早期增寬,晚期關節 邊緣侵蝕、致密、硬化或骨性強直。常為單側,不影響脊柱活動。

第五節 治療

一、臨床思路與治療原則

強直性脊柱炎的證候屬痹證,痹者閉也,根據本病的臨床特點及病情演變過程,將其歸屬於痹證之“骨痹、腎痹、枉痹”範疇。《素問·長刺節 論篇》謂:“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日骨痹。”《素問·痹論篇》指出“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骨之合腎也,筋之合肝也”。又“複感於邪”的肝腎陰虛,則有筋脈攣急,關節 變形強直的證候並根據寒熱虛實加以辨證。

本病以腰痛為突出症狀,病變以骨關節 病變為主。隨著病情從早期向晚期發展,骨關節 的破壞程度和脊柱關節 的功能受限程度日漸加重,患者的體質狀況和臨床表現等也隨之變化。

以補益肝腎、溫陽化氣、活血化瘀、舒經活絡為理論基礎的中藥療法。它主要解決肝腎功能下降,造成自身免疫功能不足,無力抗禦外邪。補肝主要是調整氣血,身體四肢百骸有充足的氣血營養。滋腎,是腎主骨生髓,把氣血帶入骨骼中去,督脈是陽脈之海,總督人體一身之陽氣,起於胞中,出於會陰,上行於脊柱正中,止於上唇係帶處。本病多起於骶髂關節 部上行腰椎、胸椎、頸椎,正是督脈運行之處,故益之。活血通脈,是解決骨關節 周圍脈絡不通的關鍵問題。隻有解決了骨關節 周圍的血液運輸問題,才能使骨組織修複,在內服的情況下使肝腎功能重建,督脈暢通,氣血運行暢通。中醫理論以為“不通則痛”,活血化瘀促進骨關節 周圍的血液流通,疼痛就會消失。周圍血液循環加快,使大量的血液衝擊閉塞的血管,而使血管暢通,營養骨組織從而達到骨質恢複的目的。

早期,患者體質相對較好,脊柱活動尚可,骨關節 無明顯破壞,此時應以祛邪為主兼扶正。中晚期,患者體質相對較差,脊柱活動功能差甚至強直變形,骨關節 已明顯破壞,此時應以扶正為主兼祛邪。

治療原則:①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意在驅除侵入人體的風寒濕邪。②解毒消腫、活血化瘀,意在解決關節 周圍炎症(腫、痛)。③補腎堅骨、扶正固本,意在改善骨質疏鬆,修複骨質破壞,調節 免疫功能。

治療大法是補腎祛寒為主,輔以化濕散風,強壯筋骨,祛瘀通絡可祛瘀生新。腎氣旺,精血足。則髓生骨健,關節 筋脈得以潤澤榮養,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體、關節 漸漸恢複功能。總之,在治療時要抓住補腎祛寒這一重點,再隨證結合化濕、散風、活血、壯筋骨、利關節 等,標本兼顧。若見有邪欲化熱之勢時,則需減少燥熱之品。遇有已化熱之證,則宜暫投以補腎清熱藥,待標熱得清後,再漸漸轉為補腎祛寒藥,以治其本。另外經常注意調護,以固後天之本。

二、分 型 辨 治

1.寒濕痹阻

【主證】腰骶部疼痛,腰脊強直,俯仰困難,腰酸膝軟,沉重乏力,畏寒喜暖。諸症逢陰雨勞累加劇,得溫痛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弦或細遲。

【治法】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烏頭湯加減:炙草烏(先煎)6g,川草烏(先煎)6g,炙麻黃9g,川桂枝9g,北細辛3g,骨節 草9g,透骨草15g,漢防己9g,羌活9g,獨活9g,露蜂房15g,炙甘草6g,生薑5片,蔥白1根。

2.濕熱瘀滯

【主證】腰骶部疼痛,痛連臀髖股膝,腰脊強直,四肢酸重,灼熱疼痛,活動嚴重障礙,兼有低熱,口幹,咽痛,肢體喜涼,久則怕冷,便幹溲黃,舌質偏紅,苔薄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祛濕,化瘀通絡。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金銀花15~30g,防風10~15g,白芷10~15g,當歸尾10~15g,赤芍10~15g,生地黃15~30g,虎杖10~15g,地龍10~15g,白花蛇舌草15~30g。腰痛明顯者,加杜仲10~15g,廣寄生15~30g;濕熱重者,加黃芩10~15g,生薏苡仁15~30g;脊柱僵直者,加僵蠶10~15g,地龍10~15g。

3.痰瘀交阻

【主證】腰骶部刺痛(夜間尤甚),腰背僵硬,俯仰及轉側困難,關節 屈曲變形。舌質紫暗或邊有瘀點或瘀斑,苔白膩,脈弦滑或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方藥】桃紅飲子合半夏術苓湯加減:桃仁10~15g,紅花6~10g,川芎10~15g,當歸10~15g,威靈仙10~15g,半夏10~15g,白術10~15g,天南星10~15g,茯苓10~15g,陳皮6~10g,炙甘草3~6g。腰痛較劇者,加杜仲10~15g,廣寄生15~20g;腰痛畏涼者,加幹薑10~15g。

4.肝腎陰虛

【主證】腰骶部疼痛,肌強攣急,腰膝酸軟,屈伸不利,形寒神疲,消瘦,五心煩熱,盜汗,大便幹,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沉細或弦細。

【治法】滋腎柔肝、化瘀通絡。

【方藥】左歸飲合二至丸加減:熟地黃15~30g,山藥15g,枸杞子15g,茯苓12g,女貞子15g,墨旱蓮9g,山茱萸10~20g,牛膝12g,炙黃芪18g,當歸15g,延胡索9g,貝母9g,鹿角膠15g,鬱金15g,白芍12g,龜甲15g。

5.腎虛督空

【主證】腰骶、脊背、髖、頸酸冷疼痛,關節 強直、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軟,頭暈眼花,耳鳴耳聾,畏寒肢冷或便溏,麵色蒼白,舌質略紅,少苔或薄白,脈沉細兩尺弱。

【治法】補腎壯督,活血通絡。

【方藥】虎潛丸加減:骨碎補15~30g,補骨脂10g~15g,生地黃、熟地黃各15~20g,山茱萸10~20g,製附子6~10g,土鱉蟲10~15g,桃仁10~15g,淫羊藿10~15g,鹿角片10~15g,鬆節 10~15g,生甘草5g。濕邪重者,加防己10~15g,生薏苡仁15~30g,僵蠶10~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