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骨質疏鬆症(2 / 3)

【方藥】河車大造丸加減。處方:紫河車20g,熟地黃12g,杜仲12g,天冬12g,麥冬12g,龜甲9g,黃柏9g,牛膝6g。

3.腎陽虛衰型

【主證】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暈目眩,精神萎靡,麵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陽痿,婦女宮寒不孕;或大便久瀉不止,完穀不化,五更泄瀉;或水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等。

【治法】溫腎、助陽、補虛。

【方藥】右歸丸加減:熟地黃24g,製附子12g,肉桂6g,山藥12g,菟絲子12g,鹿角膠12g(烊化),枸杞子12g,杜仲12g,山茱萸9g,當歸9g。

4.氣血兩虛型

【主證】患部腫脹,沉重乏力,壓痛,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麵色萎黃,食少便溏,舌淡,脈細弱。

【治法】補腎、補氣、活血。

【方藥】八珍湯加減:熟地黃24g,杭白芍15g,當歸20g,川芎12g,人參10g,白術12g,茯苓12g,炙甘草10g,炙黃芪20g,肉桂10g。

5.脾腎兩虛型

【主證】腰背疼痛,下腰酸軟,或四肢厥冷.麵色不華,顏麵及四肢浮腫,舌質淡紅胖嫩,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力。

【治法】溫腎健脾,壯骨化濕。

【方藥】金匱腎氣湯加味:熟地黃24g,山茱萸12g,山藥12g,丹皮12g,茯苓12g,澤瀉9g,製附子9g,肉桂6g,甘草6g。

6.氣滯血瘀型

【主證】患部青紫腫痛,凝滯強直,筋肉攣縮,虛弱麻木,口唇爪甲晦暗,肌膚甲錯,舌質紫暗,脈細澀。

【治法】補腎活血,行氣通絡。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20g,川芎15g,桃仁12g,紅花12g,生甘草6g,羌活12g,乳香、沒藥各9g,五靈脂6g,懷牛膝12g,地龍10g,當歸15g。

7.風邪偏盛型

【主證】患部瘙癢,紅斑,遊走性關節 疼痛,肢節 屈伸不利,手足不仁,舌淡苔薄白,脈浮。

【治法】祛風、通痹、止痛。

【方藥】防風湯或如意通聖散加減:防風18g,炙麻黃6g,當歸15g,秦艽12g,肉桂10g,葛根30g,黨參30g,雲茯苓15g,炙黃芪20g,荊芥12g,浮萍10g,生甘草6g,生薑6g,大棗3枚。

(二)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治療

1.腎虛血瘀型

【主證】傷處痛有定處,痛如錐刺,拒按,頭目眩暈,心煩不眠,潮熱盜汗,便秘或黑漆便,舌質淡暗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益腎逐瘀。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24g,山藥15g,山茱萸15g,丹皮12g,茯苓12g,澤瀉12g,土鱉蟲15g,大黃9g,三七9g。加減法:腫脹甚者,加木通12g,澤蘭12g,利水消腫;合並神經損傷者,加黃芪30g,威靈仙12g,蜈蚣2條,地龍12g,補氣活血,通經活絡;大便秘結,腹脹滿者,改大黃9g(後下),加枳實9g通腑泄熱。

2.腎虛骨痿型

【主證】骨折前或骨折後腰脊酸痛,骨折處及全身多處骨骼不同程度壓痛,膝軟無力,牙齒鬆動,頭暈耳鳴,舌質淡無苔,脈沉細。

【治法】益腎壯骨。

【代表方劑】腎氣丸加減。溫補腎陽者,加肉桂、炮附子、山茱萸、巴戟天、淫羊藿、杜仲、鎖陽、益智、補骨脂、胡蘆巴等;活血止痛者,加三七、丹參、桃仁、威靈仙、延胡索等。

【方藥】炮附子12g,熟地黃24g,山茱萸12g,山藥12g,茯苓12g,牡丹皮12g,牛膝12g,澤瀉12g,肉桂3g。加減法:若納差者,加穀芽12g,麥芽12g,山楂12g,以健脾消食;便秘者,可加服麻子仁丸6g或番瀉葉5g。

三、其 他 治 療

(一)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針灸選穴在補腎、健脾、養骨增髓、祛瘀生新等治療原則的指導下,臨床多以用腎經、膀胱經背俞穴、脾經、胃經及任、督二脈穴位為主,配合對症治療。選穴頻率較高穴位有足三裏、腎俞、脾俞、關元、太溪、三陰交、大椎、命門、懸鍾、氣海、腰陽關、大杼等穴。可采用毫針刺法和灸法(包括艾灸、隔藥灸、天灸)。局部疼痛較甚者,可加用皮膚針輕叩痛處,而後用溫灸。本病以虛證為主,故手法以補法為主。

1. 針刺法

處方1:

選穴: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為主,輔以任、督二脈及足厥陰肝經經穴,腎俞、命門、關元、太溪、大杼、陽陵泉。

隨證配穴:腎陽虛者,重灸關元、命門;腎陰虛者,加複溜;痛甚者,配人中;失眠者,補太溪,瀉神門;頭暈耳鳴者,用懸鍾。

治則:滋補肝腎,強壯筋骨。

操作方法:針刺補法,陽虛者多灸或拔火罐;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10~2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處方2:

選穴: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經穴為主,輔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經穴。針刺治療主穴:腎俞、命門、關元、氣海。次穴:腎陰不足型,加太溪、照海、足三裏、三陰交。腎陽不足型,加腰陽關、神闕、脾俞、膏肓俞。氣血兩虛型,加脾俞、胃俞、章門、中脘。風邪偏盛型,加風池、大杼、大椎。

治則:健脾和胃,生精壯骨。

操作方法:每次取一組主穴及2~3個次穴,可在隨症加1~2個配穴,根據病證虛實采用強弱不同刺激強度的手法。留針20分鍾,每天或隔天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3天。

2. 艾灸法

選穴:主穴:①大椎、大杼、肝俞;②中脘、膻中、足三裏;③脾俞、腎俞、命門;④神闕、關元。

操作方法:采用補腎填精、溫陽壯骨、疏通經絡等中藥,如補骨脂、當歸、生地黃、熟地黃、仙茅、淫羊藿、丁香、肉桂等,研製成粉末備用。灸前用80%乙醇調勻,壓製成直徑為3cm、厚1. 8cm的藥餅。每穴放1個藥餅,餅上放置艾炷(艾重112g),隔日灸1次,每次1組穴,每穴灸5壯。按上述4組穴順序灸畢,再隔灸,如此循環至24次完畢,平均每人總灸量480壯。

3. 天灸法

選穴:主穴:腎俞。

操作方法:以補腎壯骨、活血化瘀,以及對穴區有較強刺激作用的中藥(淫羊藿、刺五加、丹參、蛇床子、辣椒等)製成天灸用中藥膜,外敷於腎俞穴,每次外敷0. 15g天灸藥膜,2~36小時後自然幹落,穴區多呈潮紅,或起小皰。每周2次,連敷6個月。

4. 穴位敷貼療法

選穴:主穴:太溪、腎俞、大鍾、飛揚。

操作方法:將補腎填精、益髓壯骨中藥製成穴位貼劑,外貼於上述穴位處,每次留置36小時,10次為1個療程。

(二)推拿療法

手法:①患者俯臥位,寬衣鬆帶,袒露腰背部,先在腎俞穴處輕揉1分鍾,然後用掌推法在腰背部推拿10分鍾,放鬆腰背部肌肉。②醫者兩手交叉,指尖在上,用雙掌根對擠對按、交替揉,左右慢撥兩側腰背部5分鍾。③按壓經穴,取腎俞、誌室、膈俞、腰陽關、太溪、湧泉等穴,各按壓1分鍾。④雙手掌各放於背部,大拇指腹從督脈向膀胱經推,自上向下推5分鍾。⑤雙手掌擦膈俞、腎俞等各5分鍾,以熱透胸腹部,每天1次。旨在調補腎氣,溫通經脈。

注意事項:手法必須輕柔,緩和持久,切忌用力過猛,每次手法治療需25分鍾左右。要求整個推拿手法結束後,患者頓感腰背輕鬆,疼痛減輕。

四、西醫治療要點

(一)對症治療

處理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腰背痛,駝背,骨折等。因此可以根據臨床出現的症狀、體征進行對症處理。比如采取物理療法、止痛藥物、彈力圍腰等對症治療。

(二)藥物療法

1.補充鈣劑可以單獨給予,也可以與其他藥物合用。

(1)單獨療法:單獨給予鈣劑時,一般采用口服法,也可以用靜脈給藥法。口服法:對絕經後或是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患者,可每天口服鈣1. 0~1. 5g,治療時間1年以上。鈣劑有許多種類,其中多用磷酸鈣,若使用量較大時,可采用碳酸鈣或磷酸氫鈣。

(2)並用療法:鈣可以同時與其他藥物合用。①鈣與活性維生素D;②鈣與降鈣素合用,每天口服鈣劑1~5g,可分別與豬降鈣素40U或益鈣寧10U;或鰻魚降鈣素10U合用。鈣劑可連續給藥,而配合的各種降鈣素製劑則每周2次肌內注射;③鈣劑與雌激素合用和鈣900mg合用;④鈣與氟化物合用,采用鈣每天1g和氟化鈉每天50mg並用。

2.性激素補充療法:性激素補充療法是骨質疏鬆症防治中最受關注的治療方案,其療效已為大家公認。利維愛具有雌、孕、雄3種激素的綜合作用,用後沒有子宮內膜增生及再來月經的不良反應。女性用利維愛方法:利維愛2.5mg口服,隔天1次,3個月為1個療程。男性患者用的男性激素(十一酸睾酮)作用機製與女性激素相同。使用方法:十一酸睾酮40mg,口服,每天1次,3個月為1個療程。

3.降鈣素:常用降鈣素、益鈣寧。降鈣素用法:①短期療法第1周每天皮下或肌內注射50~100U;第2周隔天注射50~100U。②長期療法:隔天注射50~100U,6個月後改為1周2次注射50~100U。益鈣寧10U肌注,每周2次,3個月為1個療程。

4.雙磷酸鹽製劑:用於臨床治療的雙磷酸鹽藥物連續服藥後多需停藥。停藥期間需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3,以促進骨基質的礦化,避免引起骨軟化症。

5.異丙氧黃酮:依普拉芬為合成的一種一黃酮衍生物,用法為每天600mg,口服,可長期治療。

6.氟製劑:氟化物是目前骨質疏鬆症促進成骨治療的主要選擇。用法:氟化鈉每天50~75mg,其不良反應主要是胃腸道反應和關節 痛。引起骨關節 痛的原因據推測與大量骨形成有關。

7.蛋白同化激素和甲狀旁腺素:蛋白同化激素,包括氧甲氫龍、司坦唑醇、葵酸若龍等對骨代謝具有調節 作用,可降低骨折發生率。用法:葵酸若龍每次50mg,肌內注射,3周1次,持續用藥1年;氧甲氫龍每天10~20mg。

(三)手術治療

嚴重複雜創傷,合並骨折、開放性骨折的處理,手法難以整複的骨折或合並有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則必須采用手術療法。近10年來,由於髓腔內固定各種裝置的發展,應用X線電視機施行髓腔內固定手術,不需顯露骨折部位。同時,生物力學知識的發展,使骨科醫師們對肌肉、骨骼係統,內固定、外固定器具方麵都有了新的見解,對置入材料的設計和固定技術的不斷改進,使手術整複和內固定療效獲得極佳效果。常用的切開複位內固定材料為螺絲釘、接骨板、加壓鋼板、髓內針釘、梅花針、三翼釘、鵝頭釘、鋼絲、骨圓釘、椎弓根釘、哈氏棒、迪克釘等。

老年人運動要適合自身的生理特點、健康狀況、運動習慣、掌握適宜的運動量。有氧運動,即整個運動過程都是在有氧代謝中進行。用心率來控製運動量是簡便穩定的方法。

第六節 古今效方精選

1.補腎方(焦樹德)

【組成】補骨脂9~12g,桂枝9~15g,續斷12~15g,生地黃10~15g,淫羊藿9~12g,防風6~10g,骨碎補9~15g,熟地黃10~15g,製附子6~12g,赤芍9~12g,威靈仙12g,白芍9~12g,炙穿山甲6~9g,蒼術6~10g,伸筋草30g,牛膝9~12g,知母9~12g,麻黃3g,鬆節 15g,獨活10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主治寒瘀凝聚型痹證。

2.三補杞膠湯(焦樹德)

【組成】熟地黃、山藥、枸杞子、鹿角膠各20g,山茱萸15g。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8個月為1個療程。

【效用】適用於腎陽虧損者,隨陰虛、氣虛、血虛不同而略有加減。

3.痹一方(張琪)

【組成】獨活15g,秦艽15g,防風15g,川芎15g,黃芪30g,當歸80g,熟地黃20g,白芍20g,黨參20g,桂枝15g,牛膝15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益氣養血,祛風除濕。主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濕痹證。

4.痹七方(張琪)

【組成】蘄蛇20g,當歸20g,全蠍5g,土鱉蟲15g,穿山甲7. 5g,熟地黃25g,白芍25g,淫羊藿15g,秦艽15g,蜈蚣2條。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搜風活血通絡,補腎強筋壯骨。主治風邪偏盛,瘀血阻滯痹證。

5.健骨止痛丹(張琪)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桃仁、紅花、丹參、穿山甲、全蠍、土鱉蟲、田三七、製川烏、製草烏、自然銅、白芷、杜仲、淫羊藿、仙茅、骨碎補、川牛膝、北黃芪、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原方無劑量)。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活血化瘀、補腎壯骨、益氣化濕。腎虛脾弱、濕停瘀阻證型的骨質疏鬆症。

6.堅骨方(曹貽訓)

【組成】熟地黃15g,當歸15g,黃芪20g,枸杞子10g,菟絲子15g,川續斷15g,淫羊藿15g,肉蓯蓉10g,何首烏15g,地龍10g,桂枝10g,牛膝10g,鹿角膠(衝)6g,龜甲膠(衝)6g,杭白芍12g,甘草6g。

【效用】治療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有顯效,一般6~12劑後,即可產生精神振奮、肢體有力,疼痛緩解,繼服可以獲得痊愈。但須注意調養飲食,適當鍛煉以促進康複。(《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

7.補腎清熱治尪湯

【組成】生地黃18g,川續斷15g,地骨皮12g,骨碎補18g,秦艽20g,赤芍12g,知母12g,炒黃柏12g,忍冬藤30g,威靈仙15g,羌活、獨活各9g,土鱉蟲9g,蠶沙10g,製乳香、製沒藥各6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適用於骨質疏鬆早期。

8.補腎強督治湯

【組成】川續斷15g,金毛狗脊40g,淫羊藿10g,炒杜仲15g,鹿角霜(或膠)10g,製附子12g,桂枝10g,骨碎補10g,薏米粉30g,伸筋草30g,白僵蠶12g,土鱉蟲10g,知母15g,麻黃花3~9g,幹薑6~9g,羌活、獨活各10g,草烏9g,牛膝10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補腎強督,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本藥適用於骨質疏鬆中期,腰脊變形者。

第七節 名家醫論精華

(一)時光達:老年腎虛骨痿的辨證辨病治則

老年腎虛骨痿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腎虛骨骼的退行性變表現。現代醫學以激素代替療法治之,但副作用多且不經濟。中醫補腎法確可預防治療本病。治則:本著“壯水之主以製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則,在陽非有餘,陰常不足的現實下,辨證及辨病論治,可取得預期的效果。

方劑及藥物組成:①六味地黃丸;②二仙湯: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知母、黃柏、當歸;③金剛煨腎丸:杜仲、蓯蓉、萆薢、菟絲子、防風、牛膝、肉桂、胡蘆巴、補骨脂;④加味接骨Ⅱ號方加仙茅、知母。

辨證辨病論治,或稱二辨論治:

(1)無腎虛或腎虛見證不足但有無移位的上肢橈骨遠端、股骨頸、粗隆間或脊椎骨折米氏指數在11~13者,用六味地黃丸6~8周。

(2)腎陽或腎陰虛,骨折無移位或移位不顯,不需複位及內固定,單氏級數在3~5之間,用金剛煨腎丸配合加味接骨Ⅱ號方。

(3)腎陽或腎陰虛見證明確,骨折有明顯移位,且需要複位及內或外固定,脊椎米氏指數14以上,單氏級數4以下者,用二仙湯配合金剛煨腎丸和加味接骨Ⅱ號方交替使用。(《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

(二)張文泰:治療骨質疏鬆症重在脾腎

中醫認為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其內有腔隙,藏骨髓。骨髓為生骨養骨之物,其充盛與否和腎關係緊密。因為腎為精藏之所。而精可生髓,且其寓一身之元陽可熏澤骨體。可見,腎之陰陽均與骨之強壯息息相關。這完全印證了《內經》“腎主骨生髓”的理論。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不但具有坤靜之德,還具有乾建之能,可健運斡旋,交通上下,灌溉四旁。脾胃虛弱,氣化失司,樞機滯塞,血虛不能營養,氣虛不能充達,則骨骼失於濡養而致本病。此乃脾胃直接對骨的作用。

在臨床中不難發現,本病大多以本虛為主,即肝腎,脾胃之虛。但是,又有不同程度的標實夾雜,即勞逸、寒濕、血瘀等,甚者可因標實而致本虛;肝腎、脾胃虛弱之後,更易受勞逸、寒濕、血瘀等因素侵襲,而這些因素侵襲之後,又可致肝腎,脾胃益虛,使病情日趨重矣。

辨證分型:①腎虛之證:腰膝疼痛,四肢倦怠乏力,伸屈不利,發脫齒搖;偏陰虛者可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顴紅,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數;偏陽虛者可見腰髖膝關節 等處冷痛,麵色白或黧黑,溲頻清長,大便溏瀉,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陰陽兩虛者可見腰膝酸軟,足跟痛,麵色少華灰滯,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脈沉無力。②肝鬱氣滯:腰脅脹痛,身倦乏力,性急易怒,失眠多夢,筋脈板滯,麻木,活動不利,舌淡苔白,脈弦。③肝腎陰虛:腰背疼痛或駝背,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筋脈拘急,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幹咽燥,失眠健忘,目幹畏光,視物不清,舌紅少苔,脈弦細數。④脾胃虛弱:腰脊酸軟疼痛,活動時加重,神疲體倦,四肢乏力,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少氣懶言,麵白少華,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經實踐總結,組成了獨具特色的基本方:鹿茸、龜甲、人參、補骨脂、菟絲子、茯苓、三七、當歸、水蛭、砂仁、雞血藤。在基本方基礎上,可隨證加減。腎陰不足者,可酌加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等;腎陽衰微者,可酌加巴戟天、肉蓯蓉、淫羊藿等;陰陽兩虛者,可酌加黃精、山藥、製附子等;肝鬱氣滯者,可酌加柴胡、鬱金、乳香、沒藥等;肝腎陰虛者,可酌加山茱萸、川續斷等;脾胃虛弱者,可酌加白術、薏苡仁、山藥等。

方中選鹿茸、龜甲共為君藥,鹿茸甘溫,入腎、肝二經,補肝腎,益精血以填髓,強督脈,壯筋骨,主要興腎中之陽,為助陽起痿之要藥;龜甲甘、鹹,亦入腎、肝二經,滋補腎中之陰而健骨,壯任脈,為滋養肝腎、潛降肝陽之要藥。方中選狗脊、人參、補骨脂、菟絲子共為臣藥。狗脊溫腎壯骨,祛風除濕,強腰膝,有以髒補髒、以骨補骨之意,可直達病所,輔助鹿茸和龜甲之功。方中選茯苓、三七、當歸、水蛭共為佐藥。使本方補瀉兼顧,四味佐藥助諸臣藥、使補而不滯邪、行而不傷正、有補有瀉、標本兼顧、相得益彰。諸藥合用,扶正而不斂邪,補瀉兼顧,共奏補肝腎,充髓壯骨,健脾胃之功,生氣血以養骨。

(三)張前德:治療骨質疏鬆症補腎為先兼顧肝脾

1.補腎為先,注重填精補髓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中精氣由盛而衰,天癸由至而竭不僅決定了的機體生長、發育、衰老,也影響著筋骨萌發、強健、懈墮的過程。《素問·平人氣象論篇》雲:“腎藏骨髓之氣也。”腎精充足則髓充而骨堅韌;腎精不足,骨髓空虛,骨失其養而脆弱無力,不耐久立和勞作。表明骨的生長和重建與腎密切相關,腎虛是骨質疏鬆症的主要病機。從現代理論來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原因是由於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被打亂導致骨組織的超微結構被破壞。

中醫所謂的“腎功能”為內分泌、免疫、生殖多個係統功能的綜合。腎虛時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減遲,性激素水平下降,因而導致成骨功能下降,使骨吸收與骨形成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骨量丟失,骨無法維持正常形態,從而發生骨質疏鬆。其治療骨質疏鬆症強調補腎為先,補腎能阻止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減退、提高體內激素水平,使得骨中成骨與破骨的負平衡得以改善,從而改善臨床症狀,阻止骨質疏鬆的進一步發展。

2.兼顧肝脾,尤需活血通絡脾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四肢百骸。《靈樞·決氣》篇曰:“穀氣入滿,淖澤注於骨。”《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更進一步指出:“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強調了骨質疏鬆症與脾關係密切。四肢骨骸得到氣血精微的滋養,方能強健柔韌,屈伸自如;腎中精氣必須依賴水穀精微的培育和滋養,方能養骨充髓。

3.選方用藥

(1)對腎精不足者常選用《景嶽全書》右歸丸為基本方化裁。藥用熟地黃、龜甲、枸杞子、山茱萸、杜仲、狗脊、續斷、當歸、雞血藤、露蜂房、景天三七、黨參、白術等藥物。其中熟地黃、當歸、枸杞子補益肝腎,養血滋陰;龜甲、山茱萸、杜仲、續斷、狗脊補肝腎,強筋骨;雞血藤、景天三七、露蜂房活血通絡;黨參、白術健脾和胃。腎枯髓失,骨痿不用,非一般補腎藥所能建功,注重選用血肉有性之品如鹿角、紫河車、龜甲等以峻補陰陽,填精補髓。使腎精足,髓枯消,骨得以濡養,其韌性、密度增加,疏鬆的骨質漸漸得以修複。

(2)臨床在補腎的基礎上,配以健脾養胃。對脾氣虧虛者,常加黨參、白術、山藥、陳皮等;脾陰不足者,酌情選用山藥、太子參、石斛、麥芽等;脾陽虛者,常合以附子理中丸加減。腎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乙癸同源,精血互生。筋骨相連。腎中精氣的充盛,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則形體皆衰,筋虧髓墮。其臨證亦注重選用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山茱萸、當歸等養血柔肝。肝血充足,血以化精,骨髓得其養,筋膜得其榮,則筋健骨強。

此外,瘀血阻絡也是骨質疏鬆症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隨著年齡增長,人體五髒皆衰,氣血運遲,漸則停而為瘀,瘀血阻絡,氣血精微不能敷布於四肢百骸,筋骨失於濡養,遂疏鬆脆弱,臨床多表現為全身骨痛,容易骨折。其指出腎虛是骨質疏鬆症的根本原因,而血瘀加速了這一過程,臨證用藥,應加用景天三七、露蜂房、雞血藤等活血通絡。使血脈流暢,氣血得以養筋充髓,有利於骨代謝的正常進行。

(四)周仲瑛:久痹治本顧標,益腎補氣養血

久痹,寒傷陽氣,熱耗陰血,傷筋損骨,病及肝腎,正虛邪留,可見肝腎不足、氣血虛痹證候,故當扶正祛邪,治本顧標,如受感觸發,病情活動,又須標本兼顧。尪痹日久,反複消長,多見骨質疏鬆及破壞,活動功能障礙,腰脊僵痛,關節 強直變形,筋痿骨弱廢用,脛瘦腿軟而膝部腫大,舌淡脈細,治當補益肝腎,強壯筋骨。肝腎同源,補腎即可養肝,故扶正蠲痹尤重益腎。

益腎當以溫養精氣,平補陰陽,強壯腎督為基礎,忌燥熱亦忌滋潤。若氣血虛痹,關節 疼痛時輕時重,勞倦活動後為甚,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肌膚麻木,肌肉萎縮,舌質淡紅,脈細,當益氣固表,養血祛風。

選方用藥:獨活寄生湯(《千金方》)、三痹湯(《醫門法律》,即獨活寄生湯去寄生,加黃芪、川續斷、生薑)均屬扶正兼以祛邪之方;若陰虛濕熱,腰酸脛瘦足弱,筋骨萎軟,又可參照虎潛丸(《丹溪心法》)意,藥如淫羊藿、地黃、白芍、鹿角片(膠)、杜仲、川續斷、狗脊、桑寄生、淮牛膝、鹿銜草、千年健、石楠藤等。肌膚麻木不仁,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氣血虛滯而風濕不盡,用蠲痹湯(《楊氏家藏方》),藥如當歸、白芍、熟地黃、黃芪、白術、炙甘草等;由於氣血因邪、因虛皆可致痹,故當同時佐以行氣和血之品,如紅花、川芎、薑黃、雞血藤、天仙藤之類,“氣血流暢,痹痛自已”之意。

痹證病在肢體關節 ,而部位不一,故應注意病位所在選藥。如痛在上肢項背者,用羌活、防風、葛根、薑黃、桂枝;痛在下肢腰背者,用獨活、防己、木瓜、蠶沙、續斷、牛膝;痛及全身關節 筋脈者,用鬆節 、千年健、伸筋草、威靈仙、路路通。同時還應選用相應的藤類藥通絡引經,以增藥效,如祛風通絡用清風藤、海風藤、絡石藤、天仙藤等。

如針對病機病證特點組合配藥,亦有助於療效的提高,如地黃、淫羊藿陰陽相濟益腎而蠲痹;石楠藤、鹿銜草補虛而祛風濕;鬆節 天仙藤祛濕消腫;土茯苓、漏蘆清解濕毒等。(《周仲瑛臨床經驗輯要》,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

按語:久痹則寒傷陽氣,熱耗陰血,傷筋損骨,病及肝腎,正虛邪留,可見肝腎不足、氣血虛痹證候,故治療當以扶正祛邪,治本顧標,故其在治療時重視肝腎氣血,從證的本質入手治療,取得很好的療效。

第八節 醫 案 選 萃

(一)嶽美中:補腎溫經法治療骨質疏鬆症周身骨痛

楊某,女性,55歲,北京市延慶縣農民,於1973年11月17日上午11時入院。7~8年來,每於飯後腹痛,曾以“胃下垂”治療,效果不佳,延及1972年,因腹痛加重,伴有惡心嘔吐,住某縣醫院診為“結核性腹膜炎、腸粘連”,在住院期間出現頭麵四肢水腫,經用抗結核藥治療2個月餘,病情好轉出院,腹痛、惡心嘔吐減輕,但仍有水腫,又斷續服用雙氫克尿塞8~9個月,水腫消退,直至目前,每遇著涼及吃飯不適時仍有腹痛,腸鳴,大便稀薄。一般情況下二便尚調,睡眠尚可,納少。

1972年11月,因感冒發熱全身疼痛,經用青黴素、鏈黴素等藥後退燒,但仍全身疼痛,兩脅腰部、兩肩關節 周圍、兩上臂及大腿痛重,活動時尤甚。走路需用拐杖,畏寒,天氣變化時疼痛加重。至1973年10月開始,疼痛逐漸加重,活動困難,曾服大活絡丹40丸及其他止痛藥物,效果不顯,來我院住院治療。既往無其他病史,患者自幼生長於農村,未去過外地。檢查:強迫體位,變換體位時困難,身體消瘦,營養欠佳。兩側第11肋骨、第12肋骨壓痛明顯,舌苔薄,脈細,餘無陽性體征。化驗檢查:肝功能正常,血磷0. 5mmol/L,血鈣2~2. 5mmol/L,堿性磷酸酶35. 8U/100ml,尿酸71. 4mmol/L,尿鈣1. 275~1. 750mmol/24h,血沉18mm/h,尿常規(-),大便常規(-),血常規:血紅蛋白18. 0g、紅細胞460萬,白細胞9 000,中性0. 72,淋巴0. 26,酸性0. 02。X線攝影顯示:胸、腰椎普遍骨質疏鬆;消化道鋇劑造影顯示:小腸不全梗阻、腸粘連;心電圖大致正常。

診斷為:①骨質疏鬆症,②腸粘連。治療上除補充鈣劑、維生素D外,中藥先後給予補氣養血、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等藥物。如活絡丹、桑寄生、細辛、杜仲、牛膝、黨參、茯苓、白芍、當歸、川楝子、延胡索、防風,以及十全大補湯等。服用至8月18日,上述症狀無明顯改變,改由嶽老治療。當時主症為全身活動骨痛,兩脅痛甚,腰及兩腿痛,尿黃,大便少,納差。舌苔薄白,脈弦細。認為:腎主骨,治療應著眼於走裏,細辛溫腎,補骨脂加胡桃肉、杜仲補腎,名“青娥丸”,能補骨髓。治以:獨活6g,細辛3g,熟地黃30g,山茱萸12g,菟絲子12g,川續斷6g,杜仲12g,川牛膝12g,補骨脂9g,鹿角霜9g,核桃仁2枚(咀服),7劑。

12月25日二診:患者自12月20日開始感到身上輕快,疼痛減輕,效不更方,停用西藥。至12月27日,上肢活動較前靈活,自己能穿衣、梳頭,腰已不痛。第11、第12肋骨壓痛明顯減輕,下肢每於初下地走路時疼痛,活動後即減輕,已兩天不服止痛片,不服莨菪劑,腹已不痛,但於吃水果時有些腸鳴。囑出院後將原方再服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按語:本例為骨質疏鬆症,中醫辨證,如《素問·長刺節 論篇》所論:“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骨痹成因,一則為冬令感受風寒濕三氣。一則為“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骼腰脊關節 腠理之間,為深痹也。其病機,則為“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