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肝火留筋型
【主證】口幹口苦,髖部疼痛,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利膽,瀉火通絡。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清肝利膽常用龍膽草、黃芩、梔子等;通絡常用絲瓜絡、威靈仙、地龍等;若大便燥結,加大黃10g,以攻下通便。
4.肝腎虧虛型
【主證】髖部疼痛較輕,時輕時重,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自汗盜汗,健忘失眠,五心煩熱,患肢肌肉萎縮,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治法】滋補肝腎,壯筋骨。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滋補肝腎常用熟地黃、龜甲、菟絲子、枸杞子等;強筋壯骨常用牛膝、桑寄生、杜仲、五加皮等。若盜汗、自汗,可加用五味子10g,麥冬15g以滋陰止汗;若有五心煩熱,加地骨皮10g,以益陰退虛熱。
三、其 他 治 療
1.外用中藥體現內病外治、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相結合的治則,起到活血止痛,疏通經絡等,起到異曲同工的作用。包括外洗,中藥敷貼,中藥離子導入。
2.推拿按摩改善循環、緩解痙攣、疏通經絡等,促進肢體功能的恢複。患者仰臥位,醫者立於患者患側,先用掌根揉法分別按揉髖部肌群約5分鍾,再沿腹股溝自上而下施行掌擦法,以透熱為度。而後用拇指在壓痛部位施按壓法2分鍾,並彈撥痛點1分鍾,最後做髖關節 屈曲,內旋,外旋,搖動15~30次。以加大髖關節 的活動度。按摩過程中用力適中,防止損傷股骨頭。每天1次,1個月為1個療程。
3.理療促進血運,改善循環,刺激肌肉收縮,增加肌肉的張力和容量,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 囊、韌帶的攣縮等。
4.功能鍛煉是相當重要的治療措施,可增進關節 囊、韌帶及肌肉的功能,防止粘連、萎縮,而且可以磨造關節 ,恢複關節 的功能。
(1)日常生活鍛煉:功能鍛煉是貫徹局部與整體、動與靜結合的原則,促使早日恢複功能的一種有效手段。功能鍛煉是應以自動為主,被動為輔,動作要協調。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先進行簡單的臥位或坐位功能鍛煉(如蹠踝屈伸、股肌收縮等),再根據股骨頭壞死的程度選擇合適的站立位功能鍛煉屈髖下蹲等。
(2)術後功能鍛煉:①主動膝關節 屈伸活動。當CPM機鍛煉一段時間,一般術後2~3周後,股四頭肌及膕繩肌肌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切口和膝部無明顯疼痛時,應及時做主動膝關節 屈伸活動。通過病人的股四頭肌或膕繩肌的收縮來鍛煉肌力,同時也能增加膝關節 的活動範圍。②輔助主動運動。當股四頭肌,膕繩肌肌力達到2級時,應設法減輕假體自身重量造成的阻力,進行輔助運動。側臥位,患肢在上,在水平方向做主動屈伸膝關節 ,不能達到的部分,醫生或家屬用手力協助完成,當肌力增加後逐漸改變運動的傾斜度。有條件者可在水中進行鍛煉,既有水的浮力,又有適當的運動阻力。③主動運動。當肌力已達到3級能克服自身重力時應及時做主動運動。可做下地負重行走鍛煉(有利於提高股四頭肌和膕繩肌肌力,改善下肢肌肉協調性)。如果膝關節 不穩,可帶關節 支架鍛煉。④抗阻力主動運動。一般肌力達到4~5級時可采用此種方法。鍛煉股四頭肌肌力方法:取坐位,膝下墊一軟墊,先屈膝90°,然後用力伸直膝關節 ,能夠主動抬膝50次以後,可在踝部或小腿綁一沙袋,從1kg開始,每次增加1kg,直至4. 5kg,能連續抬10次。或取平仰臥位,膝後墊一枕頭,先屈膝關節 ,足跟著床,然後用力伸直膝關節 ,保持30秒,再作下一次動作,再在踝部或小腿綁沙袋,增加重量,方法同上。這是做膝關節 伸直終末段練習,強化股內側肌,並防止膕繩肌攣縮。鍛煉膕繩肌肌力方法:取站立位,手扶椅背,先將膝伸直然後做屈膝活動到90°位,反複50次左右以後,在踝部或小腿後側捆綁沙袋,從0. 5kg開始,直至2. 25kg,能連續屈50次。也可用俯臥位,先伸直膝關節 ,醫生或家屬在小腿後側用手加以阻力,患者用力屈曲膝關節 至90°位,阻力宜從小到大,反複約50次左右。⑤屈膝位起立法。患者先坐於凳子上,一般要達到屈膝100°,然後上身前傾起立站直。先在家屬的扶持下做這一動作,或病人手拉扶杆,然後做到自行起立,反複30次。練習股四頭肌肌力。⑥下蹲位起立法。這種方法難度較大,膝屈曲必須能達到110°~120°,以下蹲位起立,反複多次。⑦靜態自行車鍛煉法。通過靜態自行車腳踏鍛煉既能增加股四頭肌和膕繩肌的肌力,又能為日後病人能自己踦自行車外出創造條件。坐墊高度以下肢能完全伸直膝關節 、屈膝90°,踏滿整圈為宜。速度從慢到快,用力從輕到重,保持車速約每小時24千米,以騎車15分鍾後出現疲勞為宜,每天鍛煉1~2次。
四、西醫治療要點
1.臥床、牽引以減輕負重,防止股骨頭塌陷。
2.藥物治療①血管活性類:麥角新堿、長春胺、硝苯地平(心痛定);②促進纖溶活性類:華法林、低分子肝素等;③降脂和脂類清除藥:他汀類;④破骨細胞抑製藥:二磷酸鹽(福善美片)。
3.電脈衝刺激和電磁場刺激。
4.手術治療
(1)早期:旋股內動脈插管血管融通加多能幹細胞移植術;髓芯減壓術加丹參灌注,髓芯減壓加骨髓基質細胞灌注,股骨頭髓芯減壓加BMP植骨,髓芯減壓加血管束植入。
(2)中期:髓芯減壓術加丹參灌注,髓芯減壓加骨髓基質細胞灌注,股骨頭髓芯減壓加BMP植骨,髓芯減壓加血管束植入;股骨頭病灶清除加植骨術;股骨頭修複和再造術(Trapdoor手術);截骨術:通過對轉子間或髖臼側截骨的方法改變負重部位,使有活力的骨處於負重區,而將壞死骨偏離負重區。但這種方法對於有大麵積骨壞死者並不適合;髖關節 融合術,目前較少采用。
(3)晚期:人工髖關節 表麵置換術(MMSA手術),多用於年輕患者;人工全髖置換術,適用於晚期發生股骨頭塌陷者。後者目前被認為是緩解疼痛、重建關節 功能的最佳治療方法。
第六節 古今效方精選
1.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g,山藥15g,山茱萸15g,丹皮12g,茯苓12g,澤瀉12g,土鱉蟲15g,大黃9g,三七9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益腎逐瘀。治損傷日久,腎水不足,精髓內虧,腰膝酸軟。治療股骨頭壞死肝腎虧虛型。
2.右歸丸(《景嶽全書》)
【組成】熟地黃24g,製附子12g,肉桂6g,山藥12g,菟絲子12g,鹿角膠12g(烊化),枸杞子12g,杜仲12g,山茱萸9g,當歸9g。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豆大。每服10g,每天1~2次,飯前服。
【效用】溫腎助陽補虛。治損傷日久,腎陽虧損。
3.四物湯(《醫宗金鑒》)
【組成】當歸12g,白芍12g,生地黃15g,川芎5g,桃仁12g,紅花9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股骨頭壞死早期偏氣滯血瘀。
4.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鹿角膠、麻黃、熟地黃、炮薑炭、白芥子、肉桂、甘草。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具有溫補營血、解散寒凝、通絡活血、健骨補髓、祛痹止痛之效,使瘀凝祛而疼痛止,脈絡通而骨得養。
5.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10g,生地黃10g,桃仁12g,紅花10g,枳殼6g,赤芍12g,柴胡6g,甘草5g,桔梗9g,川芎9g,牛膝10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用於股骨頭壞死早期。
6.活血養骨湯(何天祥)
【組成】當歸10g,延胡索10g,陳皮10g,鬱金10g,獨活15g,白芷10g,肉桂10g,骨碎補15g,續斷10g,狗脊15g,懷牛膝6g,透骨草10g。每天1劑,水煎早晚分服。或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每天服3丸。加減:若氣血凝滯者,可加土鱉蟲、血竭;寒濕較重者,可加蒼術、威靈仙;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者可加黃芪、白術、紫河車,以健脾祛濕,補益氣血。此外,可再加乳香6g,沒藥6g,共研細末,用白酒調外敷於痛處。
【效用】活血理氣,散寒除濕,溫通筋脈,強筋壯骨。用於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症。(《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
7.骨健口服液
【組成】黃芪、丹參、杜仲、當歸、菟絲子、延胡索。每天2次,每次服用20ml,30天為1個療程,一般服2個療程。
【效用】益氣補腎、養血活血、通絡壯骨(《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8.扶元榮骨湯
【組成】黃芪30g,熟地黃20g,補骨脂、黨參各15g,何首烏、當歸各12g,肉蓯蓉、杜仲、續斷、骨碎補、三棱、莪術各10g。每天1劑,加水煎至300ml,早晚分服。藥渣趁熱外敷患髖30分鍾,每天1次。
【效用】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治療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陝西中醫》2006年第3期)
9.清骨補腎湯
【組成】熟地黃24g,當歸、黨參、土貝母、白芍各15g,蜂房、狗脊、穿山甲各10g,幹薑、炙甘草各6g,蜈蚣2條,製馬錢子1g。
【效用】補益肝腎,養血活血。治療肝腎虧損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陝西中醫》2006年第3期)
第七節 名家醫論精華
(一)陳渭良:內外兼治小兒股骨頭壞死
1. 發病總責肝脾腎陳氏認為,小兒股骨頭壞死發病可以責之於肝、脾、腎。小兒體陰而用陽。朱丹溪認為:“肝常有餘,陰常不足。”萬全認為: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腎常不足。”小兒髒腑嬌嫩,脾胃尚弱,易虛易實,跌仆外傷、飲食不節 、外邪入侵等,容易引起脾運不及,腸胃積滯,水濕停聚,痰濁內生,或肝膽火熾,痰火留筋,氣為之不暢,血為之瘀滯,可致疼痛、跛行;又有先天肝腎不足、後天脾胃虛弱,先天不足,則精髓匱乏,脾胃虛弱則生化乏源,日久則筋骨失於滋養,筋痿骨腐失用。
2. 內外兼治有專方陳氏認為治療的全過程必須注重脾胃,注意疏導。《小兒藥證直訣》:“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脾胃運化好,藥物才能很好地吸收,補而勿滯,消而勿過。雖然股骨頭壞死的成因多與股骨頭骨內壓增高,局部血運差有關,但不能以此來斷其為血瘀之證為主,而隻顧活血化瘀之劑。病機總責肝脾腎,治之則不用活血之劑而血自活。治療當以辨證內治為主,然外治之法亦相當重要。常用金黃散、二號活血散外敷,能起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之功;後期常附以環跳、殷門、風市等穴位按摩,促進局部血循環,助萎縮的肌肉長豐。陳氏總結其經驗製成白茅根湯衝劑和骨寶丸,是治療小兒股骨頭壞死的專方專藥。白茅根湯由白茅根、澤瀉、薏苡仁等組成,功能清熱化濕通絡,用於小兒髖關節 滑膜炎、股骨頭壞死早期。骨寶丸由熟地、杜仲、枸杞等組成,功能補益精髓,用於股骨頭壞死中後期。藥物使用方便,療效卓著,易於兒童進食,可省長期煎煮藥的麻煩。(《陝西中醫》2004年第6期)
(二)肖正權:“三補一活法”治療股骨頭壞死
我國古代醫籍中沒有股骨頭壞死病名,依據該病臨床表現,多將其歸屬中醫學“骨蝕”、“骨痹”、“骨痿”、“陰疽”等範疇,故對其病因、病機、症狀表現、治法、方藥的認識多參照上述病證。肖氏總結十餘年的臨床經驗,並結合現代病理學研究成果,依據“三補一活”法創製的健骨顆粒,經臨床應用取得了十分滿意的效果。“三補一活法”,即滋腎陰,補腎陽,益氣血,活血化瘀。中醫學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可以化生為血,腎中精氣不足,即腎陰虛,則骨失濡養、滋潤;腎陽虛,則骨失推動、溫煦;腎精虧,無以化生氣血,氣血虛,則骨之生長、修複困難;而腎之陰陽不足,氣血虧,又可造成血瘀不通,三者互為因果,骨失所養,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造成骨質疏鬆,而失去抗壓能力和自行修複。“三補一活法”可使腎精得充,腎陽得溫,氣血得補,瘀血得行。因此本法為治療腎中精氣不足、氣血虧虛、兼有瘀血之股骨頭壞死的基本法則。(《中醫藥信息》2002年第4期)
(三)袁浩:股骨頭壞死的中醫藥論治
1.對股骨頭壞死病因的新認識現代醫學對股骨頭壞死的病因認識較為深刻。目前已經報道的有四十多種,已經確定的因素有十多種,臨床上常見的是外傷、濫用激素、乙醇中毒等。袁氏綜合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認識,認為先天或後天的稟賦不足、是本病的根本。肝腎不足,髓海空虛,不能滋養骨骼,又加上感受六淫邪毒侵襲,或勞傷過度、暴力打擊、或七情失調、飲食失調等誘因,致使瘀血凝滯,經脈受阻,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從而產生骨痛、跛行、肌肉萎縮症狀,並有患肢功能障礙,但局部始終沒有化膿征象。
2.對股骨頭壞死病機的新認識袁氏認為股骨頭壞死的發病機製關鍵在於“缺血”。缺血是股骨頭壞死的首發因素,並存在於股骨頭壞死各發病階段的始終。這一觀點是袁氏的股骨頭壞死理論體係的基礎與核心,也是中醫診療體係的靈魂。各種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壞死的病理特點都是因為氣血不通,瘀滯而產生“瘀血”。袁氏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深刻的體會到氣血對骨的滋養是骨骼脈壞能正常形態和正常功能的關鍵,而一旦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氣血失去滋養,骨則必然會枯朽、塌陷。“脈絡不通,不通則痛”,綜合股骨頭壞死病人骨痛、跛行、功能障礙等症狀,莫不與此符合。
3.辨證與辨病結合袁氏基於對股骨頭壞死病因病機的認識,提出了以“瘀血”型為主型,“腎虛”型和“痹證”型為亞型的分類方法,指導辨證論治。這種分類方法以“瘀血”定論,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抓住了疾病的本質,是清代陳士鐸“瘀去則新生”及王清任“瘀血”理論的進一步發揮。股骨頭壞死由於血供不足,血管生長困難,因此壞死骨的吸收與新骨的形成過程將十分困難與緩慢。甚至壞死骨可長期存在而無法吸收,因此隻有活血破積,祛瘀行氣,才能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因此活血化瘀將貫穿股骨頭壞死中醫治療的全過程。
袁氏針對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症狀的具體實際,又提出了在“瘀血”型主型同時伴隨的兩種亞型①腎虛型:其中又包括有腎陰虧損和腎陽不足。腎陰虧損是小兒股骨頭壞死的常見病機,由於腎陰虧損,腎之主骨生髓功能失司,骨質失於濡養而發病;而老年性骨質疏鬆或素食酒食者,以及老年性骨性關節 炎多由於腎陽不足,致使腎失溫煦的功能而主骨功能減退,骨質因而失去陽氣的溫煦而壞死;或素有宿痰或嗜酒食,致瘀濁之物填塞於血絡致血供減少而壞死。治宜補腎壯骨,方選強骨丸加減。偏於肝腎陰虛者可加西洋參、首烏、白芍、雞血藤等。偏於腎陽虛者,可加淫羊藿、肉桂、製附子等。②痹證型:多以長期服用激素伴有免疫性疾病者常見,如類風濕關節 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多由於宿痰內存,久而濕熱內蘊,複有脈絡瘀滯,筋脈失養,致骨壞死。治宜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止痛,方選通絡丸加減。偏濕熱者,可加二妙散、赤芍、丹皮、豨薟草等;偏寒濕者,可加製附子、細辛、桂枝、幹薑等。
這樣一種辨證分型的方法提綱挈領,抓住了股骨頭壞死的實質,而又言簡意賅,包括了股骨頭壞死病理過程的各個階段與各種致病因素,將辨病與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和發揚了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和治療。(《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1999年第1期)
(四)古籍醫論三則
1.《黃帝內經》“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骨痹。”(《素問·長刺節 論篇》)“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痹”。(《素問·宣明五氣篇》)“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為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靈樞·刺節 真邪》)“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素問·生氣通天論篇》)
2.《醫學入門·痹風》“痹屬風寒濕三氣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氣血虛則不入”。
3.《中藏經·論痹》“痹者,閉也,五髒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為痹也”。“骨痹者,乃嗜飲不節 ,傷於腎也”。
第八節 醫 案 選 萃
(一)何天祥:治霍某股骨頭骨骺軟骨症案
霍某,男,15歲。患兒1972年中左髖部時痛時愈,1973年3月疼痛增加,外展、外旋功能受限,先後在某骨科醫院及某醫院按扭傷及化膿髖治療,未效。1973年4月18日在某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臼邊緣毛糙光滑,同時伴有骨質增生及破壞……有半脫位,右側化膿性髖關節 炎”。1973年4月15日來診。根據臨床症狀,按右股骨頭骨骺軟骨症治療。1個月後有好轉。由於家屬對“化膿髖”的診斷有顧慮,1973年5月16日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關節 間隙稍增寬,內有多個大小不等的骨片,髖臼像有輕度變深……股骨頭變扁平,股骨頸變短,股骨頭稍向上半脫位……綜上所述,經晨會討論,多為扁平髖表現……”治療:用活血養骨湯(方詳前節 )治療,並手法整複半脫位,先後治療4個月,疼痛消失,肌力恢複,雙腿等長,外展、外旋功能恢複,拍片示:已愈合。
按語:股骨頭骨骺壞死症在青少年中並不鮮見。本病初期由於症狀不明顯,髖部疼痛較輕,休息後又覺疼痛消失,常易漏診誤診。活血養骨湯是何氏治療本病的基本方,由當歸、延胡索、陳皮、鬱金、獨活、白芷、肉桂、骨碎補、續斷、狗脊、懷牛膝、透骨草等藥組成。其中當歸、延胡索、乳香、沒藥活血祛瘀鎮痛,陳皮、鬱金開鬱行氣;骨碎補、續斷、肉桂、狗脊、透骨草溫陽益腎,強筋壯骨;獨活、白芷散寒濕、消腫痛。全方有補肝腎、益氣血、散寒濕、溫經脈、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股骨頭骨骺壞死症有較好療效。(《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二)劉渡舟:治療股骨頭壞死案(二則)
案一(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楊某,男,33歲。病始右腿髖關節 疼痛,行走困難。1個月後,左腿亦開始疼痛,不能步行。腿部肌肉有明顯萎縮現象,並伴有兩腿抽搐拘急。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建議手術治療。患者顧慮重重,經友人介紹,請劉氏診治。視舌質紅絳,脈來弦細。辨為陰血虛少,筋脈失養,血脈不利之證。治以養血柔筋,緩急止痛。乃用芍藥甘草湯:白芍24g,炙甘草12g。3劑後,疼痛、拘急大減。轉方用仙方活命飲疏通經絡血脈,並解毒止痛。當歸10g,赤芍10g,天花粉10g,甘草節 10g,丹皮10g,乳香6g,沒藥6g,金銀花12g,川芎10g,浙貝6g,陳皮9g,炒穿山甲珠10g,皂刺6g。服7劑,疼痛進一步減輕。又改用赤小豆當歸散與芍藥甘草湯兩方交替服用。2個多月後,患者再診,已能棄杖行走。醫院複查X線片顯示:兩側股骨頭血流運行通暢,恢複正常。
案二(左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關某,男,12歲,住河北易縣。1994年1月26日初診。患兒兩年前左側髖關節 疼痛,經當地醫生針灸治療未效。近半年來疼痛加重,左腿無力,走路跛行,大腿向外側活動受限,特來京診治。X線檢查診斷為“左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兒體格瘦弱,麵色蒼白。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辨證為氣血兩虧,腎氣不足而使骨骼失養所致。治則:益氣補血填精。為疏十全大補丸加味:當歸15g,白芍15g,熟地黃30g,川芎10g,黨參12g,茯苓20g,白術10g,炙甘草10g,肉桂3g,鹿角膠10g。服藥14劑,髖關節 疼痛減輕,家長欣喜要求帶藥回家治療。遂用上方加補骨脂10g,枸杞子10g,又服20劑,囑服完後複診。患兒半年後方來複診,家長述—直按上方服藥,現行走正常,髖關節 已不痛,X線檢查左側股骨頭未見異常,遂告病愈。
按語:“股骨頭壞死”屬臨床疑難大症,而劉氏卻舉重若輕,立法用藥,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意味深長。如案一,劉氏先辨出下肢拘急疼痛,為陰血虧虛,筋脈失濡,治用滋養陰血、緩急止痛之芍藥甘草湯。一旦陰血得充,再予通利血脈、活血化瘀之仙方活命飲,則促使病入坦途。繼用芍藥甘草湯與赤小豆當歸散交替服用,頗為巧妙,不但緩急止痛,又能利血脈而清筋脈之濕熱毒氣,故能藥到病除。案二的證情又有不同,乃因氣血雙虧、腎精不足所致。蓋腎主藏精,主骨生髓;脾主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骨骼之生長發育,—賴先天腎精之充盛,二藉後天氣血之供養。若腎精不足,氣血虧損,先、後天俱虧,則可使骨骼發育遲緩痿軟、易折、畸形或壞死。是因虛而痛者,治當益氣養血,填精補髓。益氣首推“四君”,養血莫如“四物”。而用“十全大補”者,乃取意“奇之不去則偶之”(《內經》語)。更加鹿角膠、補骨脂、枸杞子等藥,以補腎中之精髓。脾氣血漸盛,精髓充盈,骨骼得養,則其病自能漸愈。應該指出,本病痊愈較慢,服藥應堅持不懈,否則影響療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學苑出版社,1996)